用白朮治疾出神入化 清代名醫李炳得張仲景真傳

文/顏雯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41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善用某種草藥而得名的醫生,如金代名醫劉河間有位姓穆的弟子,因善用大黃而被人稱為「穆大黃」,明代名醫張介賓因善用熟地而被人稱為「張熟地」。這類醫生有很多都隱於民間,為當地的百姓所稱頌。清朝年間,善用白朮的李炳就是這樣一位極具口碑的醫生。

李炳(1729~1805),字振聲,號西垣,是江蘇儀徵人。他從幼年時就開始學醫,卻一直未能掌握玄奧、精深的醫理。李炳很苦惱,於是決定潛心鑽研《易經》。十年後,他終於對四時變化、陰陽消長之理有所頓悟,還發現了《靈樞》、《素問》的精妙所在,在醫學上大有長進。

他年輕時曾往來於湖北、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到了晚年,就居住在江蘇邵伯鎮瓜州渡口一帶。因他喜歡鑽研醫書,平時與他交往的人不多,但喜歡聽他暢談醫學的人卻並不少見。他談起深奧的醫理來頗有文采,一點也不枯燥。他用詞簡單卻很有章法,有時還頗像詩句,讓人聽起來意猶未盡,難免會沉醉其中。

李炳不僅鑽研過上古的醫書,對「醫聖」張仲景的醫書也理解頗深。他善用白朮,也是因為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與《傷寒論》中獲益良多。

有婦人腹脹得厲害,醫生給她開了藥後,不但沒能使她的病情好轉,反而更加嚴重了。李炳告訴她,只需要服用白朮即可。到了第五天,她的腹脹就消失了。有個病人渴得厲害,吃遍了所有的涼性藥物,卻一直不見好。李炳讓他服用白朮,他第二天就好了。

當別人問起白朮為何會有這樣的療效時,李炳回答說:「這都是張仲景的書中所記載的療法。他在《金匱‧痙濕暍篇》中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大便很堅硬但排小便很順暢,就得在藥方中去掉桂而加上白朮,因為白朮的通便效果勝過其它。他在《傷寒‧理中圓》中也說過,對渴了要飲水的病人,得在藥方中加上白朮,因為白朮止渴的功效極大。」

肥胖、肌肉鬆弛可能是脾虛的問題,可用黨參、炒白朮泡茶來健脾。(Shutterstock)
清朝的名醫李炳善用白朮。(Shutterstock)

後來有一個姓趙的病人,背部惡寒,別的醫生都認為他得的是少陽病,於是給他開了肉桂、附子之類的藥。可他服藥後,病情仍不見好轉。李炳看過後,給他開了白朮、茯苓、桂枝的方子,他照方服用,馬上就好了。一位姓余的病人已六十歲了,腰背疼痛,咳痰且有寒熱的症狀。李炳讓他服用白朮、茯苓,他的病很快就好了。李炳說:「這也是在《金匱要略》中有所記載的。趙某的症狀是『留飲』,余某的症狀是『伏飲』,二者都是痰飲症的一種,服用白朮再合適不過了。」當地人見他用白朮竟這般出神入化,都稱他為「李仙」,還親切地叫他「李白朮」。

除了白朮,李炳也將《金匱要略》中的其它方子運用得十分嫻熟。通過鑽研張仲景的醫書,李炳早已領悟到了處方配藥的神妙之處。他未見醫聖其人,卻在千年後深得他的真傳。

李炳在研讀張仲景的醫書時,也曾跟隨一位醫生學醫。有一天,這位醫生正在治療一位傷寒病人。他對病人說:「你身體就像背著棍杖似的,此乃陰症。」他用生薑、附子配藥,可病人服用後,依然毫無起色。李炳在一旁仔細觀察著,他提出用大青龍湯,結果病人喝下藥,第二天就好了。

李炳的老師覺得十分驚訝,還擺了一桌酒席來慰勞李炳。老師問他:「怎麼會想到用大青龍湯呢?」李炳回答:「身體像背著棍杖似的病人一般都無法轉動身體,但這個病人卻能翻身,有時起來,有時躺下。他一直喊疼,可身體卻活動自如。於是我想,他患的可能不是陰症,不妨先給他發發汗吧,但沒想到竟會有效。」老師聽了很高興,當即就告訴李炳:「從此以後,你可以開始行醫了。」

正所謂醫與道相通,更何況李炳還鑽研過十年的《易經》,說他能開出驅鬼的方子,也絕非是虛妄之言。據史料記載,李炳曾給一位姓周的後生看過病。他頭痛不已,李炳說:「這人身上有鬼氣,怕是被鬼物附身了。」旁邊的人都認為不可信,可沒過多久,他們就親眼看到了。李炳說:「現在鬼物就在他的肝上,不肯離去。」接著,他將羌活、獨活、川芎、細辛、防風、荊芥、升麻、甘松等這類有昇陽、發散功效的草藥碾成粉末,讓病人服用。不一會兒,鬼物就消失了,病人的身體也恢復了正常。從那以後,李炳聲名鵲起,他治好的那位病人還要拜他為師呢!

通過鑽研張仲景的醫書,李炳早已領悟到了處方配藥的神妙之處。他未見醫聖其人,卻在千年後深得他的真傳。(孫明國/大紀元)

這個不尋常的醫案被收錄在清代江南名士焦循為李炳所撰寫的《李翁醫記》中。焦循與李炳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交,李炳的墓誌銘也是焦循所作。對焦循來說,李炳不僅是能與之談論、研究《易經》的知己好友,也是為他自己及其家中至親治好過重病的大恩人。

焦循曾患病「嘔血,夜嘔數升,嘔已而咳」,以為「不治」;他父親「臂痛,不能舉」,「以為將成偏枯」,但李炳親身前往進行救治後,父子倆很快就恢復了健康。即使在去世前一個月之時,李炳還去了焦循家,為他身患重疾的兒子、媳婦、孫子診病。他們所患的不是急症,就是痼疾,還有被其族人誤診的疑難雜症,可李炳卻「不畏勞煩,不恤人言」,「爭命於須臾轉移之機,其應如響」,最終用通神的醫術治好了焦循一家人的病。

這家人感念不已,一個月後,得知李炳去世的消息,都像失去了親人一樣,泣不成聲,悲傷難抑。李炳是在嘉慶十年(1805年)七月去世的。一位曾被他救治過的農民知道後,當時就站在路邊哭了起來。

李炳德行貴重,無論患者身分如何,他總是盡心竭力,不問寒暑,不分晝夜,只要有人來請,就會親自前往救治。他重義輕利,對謀財取利之事從不上心,也從不以「調理」為名,將行醫作為牟利的手段。

正如《名醫李君墓誌銘》中所寫的那樣,李炳「拙於求富,巧於濟貧」,「惟人思之,知君術之神」。他不問「財利所在」,只願能「護之他人」、「以保庶民」。

參考資料:

嘉慶十五年《揚州府志》
《李翁醫記》
《名醫李君墓誌銘》

責任編輯:李婧鋮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books and herbs on the table.English Translat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has the function of rehabilitation.
    歷代良醫不僅能治人久病不癒的頑疾,而且也多有在須臾間起死回生的醫術。掌握這種醫療神術的醫生,首先都必須有救人濟世的慈悲心和高尚的醫德。看清代名醫熊慶笏和劉道景起死回生的醫德、神術。
  • 針灸一些救命穴位,可以救治情況危急的病人。
    中國古代醫道相通,出神入化的醫術比比皆是,沒親見、親歷過的人或許很難相信。但許多醫生一針即瘥、一匕立起、一劑回生的案例卻被詳實地記錄在史籍中。無數個神奇的瞬間在過往千年中都真實地發生過。本來中醫就是「道家醫學」,有道之士自然能悟懂、參透人體之玄奧。
  • 中國古代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民間大夫,他們不僅醫術高,也是重德行善之人。對於他們施行仁術的功德,《太微仙君功過格》是這樣評定的:以符法針藥救重疾,一人為十功;小疾,一人為五功;施藥一服,為一功。
  • 望、聞、問、切的治病方法在中國古代被承傳了千年。僅切脈一術,就令人歎為觀止。無需用大型設備來拍片照相,亦無需將器械插入體內進行窺探。醫生僅用指尖搭在病人的手腕上,就能準確地查出病灶,並洞悉發病原因。西方的儀器構造精良,卻看不到遍及人體的脈絡運行。中醫通過切脈,就能立刻對症下藥,甚至藥到病除。
  • 在中國古代,沒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再聰明的人,也不會被名醫授以超凡的醫術。懸壺濟世、成為醫者之前,此人必得心懷仁善、且有著治病救人的志願。正因為心胸寬廣、豁達,只為福蔭於百姓蒼生,才放得下自己的名利得失,才會一心利他卻不求回報。
  • 「人死不能復生」,這是現代西醫在病人停止心跳後、感到束手無策時,常用來安慰其家屬的一句話。無論家屬再怎麼請求,能力有限、相信眼見為實的西醫大夫都很難再去試著挽救病人的性命了。
  • 人體玄奧無窮,非源於現代科技的醫療設備、電子儀器所能探知。比如遍及全身、細密繁雜的穴位與脈絡,用再高倍的顯微鏡也難以洞見、識別。然而相比之下,源於道家修煉文化的古代中醫卻能窺探其奧妙所在。
  • 中藥摻硃砂造成鉛中毒事件引起民眾擔憂,但衛福部中醫藥司表明此為個案。應如何安心使用中藥?(Shutterstock)
    在中國古代,令人大開眼界的神奇醫術似乎無所不在。無論是深居在鄉野村頭,還是在市井街巷中一走一過,總能遇到家有仙方、能祕製良藥的民間大夫。他們的醫術或經由高人傳授,或經由祖輩代代繼承,其藥到病除的妙術不僅惠澤了一方百姓,在機緣巧合下也曾為深宮中的皇族排憂解難。
  • 現代人對中醫或存在著這樣一種誤解,認為中醫治病療效慢,不如西醫那麼立竿見影。其實,藥到病除的真實例子在中國古代的醫籍中可謂比比皆是。還有許多疑難雜症、用藥物已無法治癒的疾病,用針術就能應手而癒。
  • 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淡泊名利的高貴品行似乎已成奢談。在腐敗橫行的當下中國,連醫院也都成了追逐名利的場所。不收紅包、不求名利,甚至還傾囊相助的醫生,或許只能在史書中看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