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香港人身份續排第一

中國人身份評分上升 學者認為有受訪者或受政治壓力影響

人氣 56

【大紀元2022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唐健豐香港報導)民研於5月31日至本月5日,以電話隨機訪問1,000名成年的香港居民。在沒有涉及身分對立問題的獨立評分結果顯示,「香港人」評分續以7.77分排第一位,其次後是「亞洲人」、 「中華民族一分子」、「世界公民」、「中國人」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其中「香港人」評分比半年前的7.94分跌0.17分,創2017年6月以來新低。而「中華民族一分子」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則分別比半年前上升0.41分和0.43分,升幅分別為2018年12月及2016年12月以來新高。

如按年齡組別分析,當中「香港人」身分認同程度上,18至29歲和30至49歲組別評分同樣是7.9分,50歲組別以上的評分為7.7分;而「中國人」身分認同程度,18至29歲群組只有3.9分,30至49歲組別有6.3分,50歲組別以上的評分為7.4分。另外,自稱為「香港人」身分認同方面,18至29歲的比率高達76%,30至49歲則有40%,整體比率為39%;而自稱「中國人」身分認同,18至29歲組別僅有2%,50歲以上組別佔比最高,有23%,整體比率為18%。值得留意的是,除18至29歲組別外,其他自稱「中國人」組別之比率在2019至2021年期間有所回升。

袁彌昌:數據有利中共制定「人心回歸」政策

時事評論員袁彌昌分析指,港人對「中國人」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認同顯著上升,「中國國民」身分升幅可謂前所未有。袁表示,隨著反修例運動陷入低潮,相信留港的人心態上需作出調整,在2019年社會運動期間,自稱香港人比率更出現較大分歧。他又指,自2020年《國安法》生效後,兩大年齡組別(即30至49歲和50歲以上組別)自稱中國人比率都有上升,對北京而言是一種鼓舞,可收復部分失地,「(中共)可能會諗住放棄班年青人」,亦有利他們依趨勢,在日後制定更適合香港的「人心回歸」政策。

對於新一屆政府班底能否提升「中國人身分」認同,袁彌昌認為,港府新班子之中雖然有人自政務官出身,「但擔正的都是政治先行,政治忠誠上有這些部署,大家都明白」。中共明白教育政策對促成「人心回歸」的重要性,故此在了解本港多元社會的前提下,仍會先抓緊教育一環,「大家不可輕易覺得(中共的)人心政策會失敗」。

中國人身分認同感升 或反映港人裝愛國保生計

香港伍倫貢學院社會科學院講師黃志偉則認為,港人「中國人」身分認同上升現象,當中與「工具性考慮」有關,即採取忍受態度以服從當權者要求,例如港人委曲在中資機構工作維持生計,以免妨礙他們享受長期勞動的成果,黃舉例稱,本地新移民不時回鄉探親,他們的身分認同介乎在「香港的中國人」或「香港人」之間,代表部分港人的身分認同正重新調整,當中複雜變化都影響著調查結果與理解。

黃表示,當局要提升市民的身分認同並不應單靠書本教導,政策的張馳足以影響年青一代的思路,「除非當局希望年青人完全聽話,對公共事務隻字不提,但會影響國家公民身分培養」。

黃志偉會上多次強調,由於不肯定受訪者有幾多講真心話,故此對今次調查結果有一定保留。對於在《國安法》實施下,市民會否更不願透露自己的政治問題的意向,他直言「(市民)不怕就有鬼」,始終不肯定調查資料會否遭別人取去大做文章,導致部分人會過分憂慮而謹慎作答,加上《國安法》界線模糊,所帶來的震懾過了火位,讓大家不敢表達真實想法,影響研究發現與分析的真實性。他認為日後民調學者或要更小心處理訪問資料,以取得受訪者的信任,「人家先會閂埋門同你講」。◇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香港人」身份認同創新低
港人伯明翰辦藝術展 向當地人講解6.12事件
「反送中」三周年 流亡港人努力建社區網
港足睽違半世紀再闖亞洲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