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1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岑心、駱亞採訪報導)一名原中共刑警、體制內人士,出於對中國歷史的研讀和興趣,在網路上針砭時事,得罪了當局,遭到「雙開」,輾轉來到美國,成了中共眼中的「反賊」。在網路上綽號「二大爺」的專欄作家鄧海燕,與大紀元讀者分享他的心路歷程。
鄧海燕出生於軍人家庭,畢業於中國公安大學,擁有7年刑警生涯,10年政府部門的資歷。他於2019年底「潤」到美國後,仍然維持大量的寫作、發文,揭露中共和針貶時事,幫助人正確認識歷史。
在體制中反思與行動 最終被逐出體制
2008年,對年輕的鄧海燕來說,是生命出現轉折的一年。當時他已經幹刑警工作幹了一段時間,他決定重拾兒時對歷史的興趣,開始大量地研讀中國歷史和中共黨史,在深入挖掘過程中,歷史真相逐步展現在他眼前,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巨大衝擊。
同年5月,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死傷慘重,中共救援不及,但隨之而來卻耗資3000億舉辦北京奧運會,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說:「我開始反思,這國家發生了一系列問題,是不是由於它的體制所導致的?」
他表示,一方面思想發生轉變,另一方面加上自己工作上的經歷,從刑警工作中接觸到社會底層,再被提拔到政府部門,參與應急、保密、組織等工作,「接觸到了權力核心,使我對於共產黨整體的權力運作體系十分了解,我百分之百地篤定這是一個極權體制」。
為此,他決定與年少時受到共產黨洗腦教育下的自己做決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從2012年開始,我下定決心,做自己喜歡而且一直想做的事情,就是開始寫文章。」
鄧海燕開始用不同筆名在網路上撰寫系列文章,一開始是比較溫和、沒有太多針對性,主要介紹歷史、介紹常識,文章在中國社群平台上引發反響。「我認為,這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東西,當然我也明白去做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困難,但我願意嘗試。」
隨著撰文越來越深入,他的帳號也陸續被封號。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他直言批評當局的失策與蠻幹,結果觸怒了政府高層,包括中共紀委、國安、監察委聯合對他進行為期一年的審查。
2019年,在拒不配合、不認罪的情況下,當局對他進行了雙開(指開除黨籍、開除公職),在一份紅頭文件上清楚地載明了他過去種種的「錯誤事蹟」,以及開除他的理由,從此,他成為當局眼中的「反賊」。
受使命感驅動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入行當刑警的第一天,我的師傅、一個二十年資歷的老刑警問我,你知道幹警察這行最要緊的是什麼嗎?我說業務能力吧。他笑了,說你記住啊,業務其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站好隊。」在一次刑警的晉升考核中,鄧海燕因為沒有去「拜碼頭」而落選。從那時起,他知道自己刑警生涯幹不了多長。
而且,他也深知背叛體制會有什麼下場,「其實我內心也是害怕的,因為我太了解它們(中共)了,它們能對一個普通人採取什麼手段,這些我在體制內已經見過無數遍了。」「但是那種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的渴望,以及對於它們(中共)這種顛倒黑白的憤怒,壓過了我的恐懼,促使我十來年,在國內堅持寫作。」
歷經雙開、兩次被抄家,鄧海燕感受到自己和家人生命受到威脅,便舉家離開中國,「潤」到美國。持續以「二大爺」的筆名在傳媒上投稿,筆耕不輟,還開油管(YouTube)、電報(Telegram)群,利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各種社群平台發聲。

「簡單地說我覺得這是一種使命感。我們出來就是為了奔向自己心中的自由,為了更好地發聲,所以我來美國之後,一刻不停地繼續寫文章,比在國內寫的還要多、說得要更透徹一點,我覺得這是我應該做的。」
儘管來到海外,偶爾也會心生感慨,和他同齡的公安大學同學,如今95%都在公安系統,而且位居高位。有時遇到同學翻牆出來和他聊天,說他這樣遠走他鄉未免可惜,但他並不感到後悔。「在美國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活成自己想要的那個樣子的普通人,我真的從未後悔。」
「民眾憤怒的火種一旦點燃不會熄滅」
去年11月,當「白紙革命」在中國各地風起雲湧,民眾甚至喊出「共產黨下台」的口號,鄧海燕在自己臉書上寫道,「在當前的環境中,不僅是勇敢至極,更代表了三年來看清中共防疫面目的全面覺醒,這可能是『六四』之後,國人最激烈的一次爆發。彭立發播下的火種,正在燎原。」
12月初,中共結束「清零」政策,鄧海燕認為,不是因為「白紙革命」,而是迫於極其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財政壓力,討薪潮、失業潮接踵而至,「這些都對它們(中共)構成致命威脅,保經濟其實也就是在保其政權」。
他說,根據他所研讀的歷史,中共防疫三年,與歷史上的三年大躍進、三年自然災害極為相似,現在中共又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從非人的封城到完全沒有準備的放開。
「在我的朋友圈裡,很多人曾經是親共的小粉紅,經歷這兩個極端化的防疫措施後,也開始慢慢地在醒悟,開始質疑共產黨當初的封控是否真的為了人民好。透過這些血的代價和教訓,正在快速地喚醒中國人,看清中共的面目。」
鄧海燕認為,儘管中共放開,但是這場防疫鬧劇並未結束,越來越多人站出來,用不同方式表達不滿。「它(抗議)不會偃旗息鼓的,還會以別的方式產生,這種反抗情緒一旦點燃,它不會那麼輕易地熄滅」。◇
責任編輯:李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