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3年05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麗霞法國報道)作為華人畫家融入法國社會,「對我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能夠融入西方的歷史與社會生活,且保持藝術家東方精神的特質。」水彩畫家Jean Chen(陳政樺)說。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做到了,他還期望在法國藝文界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此前,筆者采訪過台灣大學副教授Sophie Colline在法國留學發展的故事,她和丈夫Jean Chen 一度同班,在法國布爾日高等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Art de Bourges)進修美術,但兩人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藝術道路。
美術天才 走上西方藝術之路
在太太Sophie 的眼裡,Jean 是個美術天才,「他從小就會畫圖,不用人教他就會畫了。」她說。
1970 年Jean 出生於台灣,曾就讀臺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選修中國水墨畫。他的繪畫天賦出眾, 參加比賽與展覽總是獲得一等獎,他的畢業作品被學校收藏。
「我在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水墨系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服了兩年兵役,同時開始準備研究所的考試,但沒有被錄取,於是有了到國外繼續求學的念頭, 我選了法國。」Jean回憶說。
從學習藝術的角度,Jean 希望有一個深入了解西方當代藝術的學習環境,「在英語系國家如美國、英國,時間上會比較快速一些,兩三年就可以拿到文憑。我卻選擇了法國,因為我覺得法國屬於藝術國度,且藝術教育是按部就班的紮實體系,學習是需要時間的洗禮才能獲得深刻的體會。法國也因此改變我的人生旅程。」他娓娓道來。
1996 年夏天,Jean 來到法國東部城市第戎(Dijon),從未學過法語的他先學了8 個月語言課,然後準備考布爾日國家高等藝術學院。
Sophie說:「當時我先生碰巧遇到這個藝術學院的一位女教授,她看了我先生的作品,非常驚訝。我先生是報考新生入學,女教授則對他說,你應該來考三年級,於是他得到機會報考三年級。」
一年後,因為布爾日美術學院又有插班入學考試,Sophie 報了名,「我成功被錄取,成為唯一被錄取的美術三年級學生,和我先生同班。」她笑著說。
為了學習法語,Jean選擇了從二年級開始讀,「正是我所期待的研究當代藝術及創作的最佳環境。」經過4 年深造, 他於2001 年畢業,留在藝術學院木工廠擔任助教一年,期間繼續創作。2004 年他和太太成立了一家畫廊(Art-Tension 當代藝術空間)及文化協會(ECART),教授學生,也在母校兼上人體素描課 ,並參與一些國際藝術家的畫展,他們來自世界各地,如臺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法國等等。這些藝術展覽得到了當地藝術界的好評。」
挑戰自我 一支畫筆讓法國古城復活
從2004 年起,Jean 在自己的畫廊開設了美術課程,教授當地學生( 大部分是退休的長者)水彩和水墨畫。作為來自東方的美術老師,他考慮的是如何憑藉自己最大的優點讓當地人接受。「在三、四年的時間裡,我教學生畫當地一些古蹟建築物,他們挺喜歡我的水彩風格。所以從2008年開始,我有了一個計劃:恢復當地的古建築,從羅馬時期到中世紀到文藝
復興,這些古蹟在布爾日保存得還是很好。我決定實施這個計劃。」
隨後,當地市政府的水城堡藝文中心為Jean Chen 舉行了個人水彩畫展,這次他希望給當地人展示新的視野,「展覽空間很寬敞,我準備了50 多幅作品,內容大部分是展現建築的特色,如大教堂、宮殿和中世紀的木頭建築物,得到市民極佳的評價,作品大多數獲得收藏。
我當時想,還有沒有更有意思的方法,從藝術家的角度,通過古蹟穿越時空,是否能夠找到它原本的樣貌呢?」
於是Jean開始深入研究當地的歷史。一個高難度的大計劃由此成型。
「實際上, 到了2010 年我才真正開始。」Jean說,「我到當地的史料館、市政府的文檔庫
找資料,去找當地的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通過他們解開自己的各種疑問。一個外國人,要追溯史料的記載,畫出當地的傳統,對當地人說服力不高。一開始他們都懷疑,所以頭一兩年中我都在研究,把所有的資料用手繪或筆記來記錄,然後向他們提出了很多問題,讓他們感
受到我是真心想研究當地的歷史文化和古蹟,於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築師等學者對我的接受度越來越高,並與我分享他們的知識,參與寫作文章。」
就這樣,Jean 憑著堅韌的意志和毅力,通過精湛的水彩技藝,讓布爾日的昔日在他筆下復活
了。2017 年春天,他成功出版了計劃中的第一本畫冊《Bourge au fils des siècles》,著作得到當地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極力推薦,畫冊暢銷,半年後又再版。
2018 年底,Jean 出版第二本著作《Le Haut Berry》,收錄了他為布爾日周圍的三個中世紀古城:Aubigny-sur-Nère、Mehun-sur-Yèvre 和Sancerre,創作的城市風景畫,同樣引起積極的效應和當地政府的重視。2019年盧瓦河地區隆重紀念達· 芬奇逝世500 周年,他的畫冊和作品均參與了這個活動的紀念展。此畫冊目前已絕版,其中的作品由謝爾( Cher)縣府議會收藏並永久展示於該縣府的貝利伯爵廳,此外,他的多幅作品被市政府、企業及私人收藏。
諧和的家庭生活 不斷進取
Jean Chen 和妻子Sophie Colline 同是帶著藝術的夢想來到法國,1998 年,他們在布爾日美術
學院喜結連理,落地生根,建立起一個溫馨的小家庭,育有一子,取名叫Herve。
「和我丈夫相比,我走的是不同的路線,他從事平面藝術,我經營工藝藝術。」Sophie Colline 說,她因為回臺灣的大學工作,經常奔波於臺、法兩地。
太太不在家的時間,Jean全身心投入創作項目,「時間上我主要是配合兒子和太太, 我偶爾會去巴黎看看兒子,順便處理我目前新計劃的一些事情。」
在法國生活了20 多年,Jean 已習慣了法國悠閒的生活節奏,回想上一次回臺灣,已是多年
前的事情。他在為籌備一個更大的計劃而忙碌,不斷在精神和知識領域中進取。
每逢法國假期,就是全家相聚的時間。「我們會選定一個國家一起去度假, 如意大利、西班牙、德國、土耳其、莫斯科等等,體驗多元化的風土人情。」Sophie 說。「在家裡, 我們的廚房很大。如果我在家, 一定是我做飯,家裡不缺亞洲食材, 我一定會帶回足夠的食材, 如果不夠就會空運好幾箱。先生特別愛茶,他也製作精緻的茶壺並曾展出過茶壺系列作品。平常我們吃飯比較隨意,常常會做披薩或意大利麵,或者是中餐,如比較方便做的
炒米粉、湯麵等,我們不強求吃中餐,大部分時間看心情。因為工作忙,家裡每週購物1 到2 次。」
談到新的大型計劃,Jean透露,他要為法國歷史女英雄聖女貞德(Jeanne d』Arc)於1429 年解除奧爾良之圍600 周年,出一系列作品。「聖女貞德去過的地方,大概覆蓋法國四分之一的城市,我目前已開始考察,收集資料,整理研究,與當地學者及政府部門聯繫。我希望能在2029 年完成這個計劃。在奧爾良、漢斯、盧昂等城市展覽及出版畫冊。」他充滿信心地說。
承傳藝術之路 後繼有人
自小在藝術薰陶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今年19 歲的兒子Herve考上了巴黎著名的藝術研究學院L』École Boulle(成立於1886年),進修建築室內設計與家具設計。
Sophie 說:「兒子從小就受我們的影響, 2000 年他出生時,我還在藝術學院讀書, 他出
生以後都跟著我們在藝術學院裡,接觸了很多藝術表現形式。從他出生起那年,我們每兩年都去威尼斯參加藝術雙年展,也帶著他去,讓他對藝術的展演很熟悉,讓他在學習過程當中非常主動地朝向藝術方向走。」
身在海外多年, Sophie和丈夫均以中華傳統價值觀教育兒子,「我們在家裡強調中文的
教育,孩子們小的時候跟他們講閩南話,教他客家的民謠,中文的唐詩,他可以朗朗上口, 用唱的辦法教他記得牢固,兒子用閩南話也可以和人家對談,中文說得流利,但沒有影響
他的法語水平, 他現在的法語也等同他的母語。」她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說。
上小學的時候,Herve 被送回台灣讀書,後來再回法國上學,念了兩個小學文憑。
「我很慶幸把兒子送回台灣讀書,讓他擁有中華道德觀,有涵養,在與人的交往中,懂得尊重人,不會和父母頂嘴,會主動幫助別人。他在考試時, 哲學得了滿分,與他吸收了中華價值觀的哲理有著較大的聯繫。」
回顧在法國20 多年的生活,Jean Chen 和Sophie Colline 感嘆白手興家並不容易,夫婦倆憑
對藝術的熱枕,懷著吃苦耐勞、樂觀向上的態度, 開創了一條成功的藝術之路。
責任編輯: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