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于謙的故事

【于少保萃忠傳】第七回:于侍御保友赴京 高徵君辭爵歸省

作者:明朝 孫高亮
高得暘同眾纂修國史完畢後,致仕歸故鄉。于謙於高君去後,因國事少暇,乃差人恭請父母並家眷人等到京,同享天祿。正是居家行孝敬,在國盡忠貞。(夏瓊芬/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2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于公即日具表,奏上於洪熙帝。帝覽表畢,有旨下,即敕禮部差官徵取到京。此時閣下楊士奇、楊榮,尚書蹇義,都御史王佐,各舉所知之人。當有升任杭州府通判朱耀在京,未出都門。于公聞得,即見禮部堂官,禮部官遂奏朱耀,即帶敕書徵聘高得暘到京。

朱通判領敕詔,即馳驛到杭州武林驛下馬。府縣官出接,宣讀畢,府官即同朱通判造高君舊宅。有人稟曰:「高君不樂仕進,別築室於西湖鎖瀾橋旁。」三府聞言,即同眾齊到西湖上來,造高君之廬。只見門首題詠甚多,惟右首一詩,乃高君自詠者。其詩云:
五年築室傍西陵,槐柳為牆竹作屏。
最喜門庭無苛客,每逢時夕有嘉賓。
南陽諸葛三椽屋,西蜀楊雄半畝亭。
今日更無塵事擾,撫琴才罷閱諸經。

朱府判與眾看詩畢,皆羨高君有和靖、禹錫之雅操。

其時早有人報知高君。高君忙整衣冠出迎,令排香案接聖旨。宣讀畢,府判與高君各相見禮畢,分賓而坐,高君曰:「不肖匪才,素無學術,遁跡西陵。不料今聖上過聽於侍御之薦,有勞諸公祖光顧草廬。恐此行有辜負聖恩,實難應聘。」三府曰:「徵君不必拒辭,今日朝廷求賢之意,急於飢渴。特下詔起英耆於側陋,訪碩雋於岩棲。今閣下楊榮,尚書蹇義等,皆舉相知,俱已應聘就道。況於侍御之薦,決無謬也。且士當為知己者進。今相國楊士奇先前亦以儒士應聘,纂修我太祖實錄,如今已作台輔。徵君豈宜若是之執乎?」高徵君仍固辭不就。三府又曰:「吾聞鵾鵬不止園池,騏驥志在千里。徵君抱經濟之才,當展經綸之志,何自韜隱堅卻如此?上辜了朝廷隆聘之盛典,下負良友特疏之美舉。」徵君聞說方始允聘。

次日,高徵君同府官至武林驛中與府官作別,星夜馳驛到京。此時楊閣老薦胡儼,蹇尚書薦李勉俱到,齊覲君完畢。朝廷即用胡儼為翰林檢討,李勉為國子監學錄,高得暘為宗人府經歷。不旬月之間,朝廷取在京學士劉穆之、楊士奇等為總裁,禮部尚書蹇義,並檢討胡儼、李勉、高得暘等為副總裁。高得暘同眾翰苑官在院中,果然博聞洽識,文理純正,議論合宜,雖總裁劉、楊、賽、夏諸公,亦皆仰重。閒常時,每與于公議論政事,真有經國遠猷,安邦宏略。惜乎不樂仕進。每題詠之作,果然膾炙人口。京師盛傳於、高二公文詞清麗,得一詩一詞者,勝如得金。其文詞頗多,不能備述。高徵君同眾纂修國史已完畢,朝廷俱加升職,因升高徵君為編修。高君再三固辭,不肯就職,叩乞致仕歸故鄉,以遂所志。幸朝廷見其固辭,方准所請。

高君心悅,來辭于公,即日就欲起程。于公仍勸渠就職。高君曰:「弟蒙兄誤薦於朝,國史已完,安敢妄貪天祿?弟志已決,不須若留。」于公乃設席款待高君,各言衷曲,並談國家政事。高君曰:「吾昨夜觀天象,不出二十年之間,朝廷多事。非濟世之才,不能砥定。安知其不在兄乎?幸朝廷有福,乃生我兄,非兄不能匡濟也。」遂別公而出。

明日,高君不待旨下,即與二僕潛回,留書一秩、詩一首與寓所之人,囑付曰:「明日于爺來時,汝可將此呈上。」寓主人領諾。高君遂不別于公,飄然長往。于公連日不見高君動靜,乃親到寓所探望。寓主人稟曰:「前日高爺去矣,有書與詩在此。」即時呈上。于公遂取詩拆開看,云:
興在思鱸不可留,嚴灘孤月照羊裘。
昨宵已定將來事,今日難羈欲去謀。
報國丹心君自得,棲岩素志我何求!
謹將治世安民策,付與金蘭細玩籌。

于公看詩,嗟呀不已,曰:「高兄果有嚴陵之志,吾不及矣!」

于公因高君去後,國事少暇,乃差人恭請父母並家眷人等到京,同享天祿。差人去不三月,父母家眷皆請到。于公大悅,得盡溫凊之禮。正是居家行孝敬,在國盡忠貞。

不數月,忽報云:「洪熙駕崩。」京城軍民人等,若喪考妣,盡皆慟哭。明日乃宣德登基,大赦天下。恩封諸藩王勛戚,次封在京官員。于公生一子,因逢朝廷恩賜父母冠服之日,即取所生子名曰冕。于公正欲奉養二親,忽報漢王作亂。於是朝廷特取公扈從駕行。公聞報,忙辭父母,隨從而行。不知若何。

(點閱【于少保萃忠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錢若水是北宋大臣,為人正直,有膽識,後被提拔為樞密院副使。北宋司馬光在《涑水紀聞》和李元綱在《厚德錄》中,都記載了錢若水於宋太宗時期因仗義執言而救了三個官員的事情。
  • 在唐中宗、睿宗之時,武則天奪嫡之謀得逞,肆行不義之威,大唐的國祚差點脈斷武則天之手。然而就在睿宗被誣告「謀反」、命在危急存亡之秋,有一位忠臣義士捨命護主,忠義的魄力震懾奸逆,改變了逆亂之勢。
  • 中國山水畫
    山東寧陽縣有兩個古老的地名:「東疏」「西疏」(現西疏併入了東疏鎮)。這兩個地名是怎麼來的?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疏廣、疏受叔侄而設的,其背後有一段真實感人的歷史故事。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