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大帝及《青銅騎士》雕像
18世紀最浩大的運輸工程莫過於一塊1,500噸重的花崗岩巨石於1770年安置在聖彼得堡樞密院廣場(Senate Square of Saint Petersburg)的壯舉了。這塊20英尺高的巨石是彼得大帝騎馬雕像的基座,由法國藝術家艾蒂安‧法爾科內(Etienne Falconet)創作,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雕像。
這座雕像一般稱為《青銅騎士》,由葉卡捷琳娜大帝訂製,用來宣示她暨俄羅斯末代沙王及第一位帝王彼得大帝(1672—1725年)之後成功地統治了俄羅斯。彼得出生後一個世紀,這位新登基的女王不僅展現對前任帝王高度的敬意,更藉此鞏固自己身為俄羅斯偉大統治者的地位,在雕像上題詞「葉卡捷琳娜二世向彼得一世致敬,1782年」。
遲來的文藝復興
葉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統治期間,俄羅斯歷經了文化與科學的復興。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名號享譽天下,她長期且繁榮的統治(1762—1796年),促使歐洲啟蒙運動的理想得以發展。葉卡捷琳娜豐碩的藝術收藏,最終成為世界最大的博物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 in St. Petersburg, Russia)。
葉卡捷琳娜即位四年後,決心鞏固推翻丈夫沙王彼得三世(1728—1762年)而獲得的王位。沙王彼得三世出生於德國,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期間因認同普魯士觀點而倒戈,將俄羅斯征戰擴張的領土拱手讓給德國。這位不受歡迎的帝王在位不到六個月,就被他的妻子推翻了。政變八天後彼得三世即去世。官方稱其死因為腹絞痛和中風,但可能遭到暗殺或涉入鬥毆的謠言依舊存在。
對葉卡捷琳娜來說幸運的是,支持她的人比支持她丈夫的還要多。她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包括政府官員、官僚、貴族、軍隊、俄羅斯東正教主教和俄羅斯人民。
葉卡捷琳娜將自己塑造成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真正的繼承人既自然又務實。她已故的丈夫不僅是人人愛戴的沙王的孫子,而且她也繼承了彼得大帝懷抱的國家民族主義、對西歐哲學的熱愛,以及改革的信念。身為一位熱愛藝術的贊助人,她委託創作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傑作來紀念彼得大帝,並將自己成功的統治歸功於彼得大帝,同時她也提升了俄羅斯的文化水平。
初出茅廬的法爾科內
法國啟蒙運動哲學家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年)在寫給葉卡捷琳娜的信中,建議委託他的好友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法爾科內(Étienne Maurice Falconet)負責製作這座雕像。儘管法爾科內師從國王路易十五著名的宮廷雕塑家「小」吉恩-巴蒂斯特‧勒莫恩(Jean-Baptiste Lemoyne),但他的職涯裡僅做過塞夫爾小瓷像(Sevres porcelain figurines)的實力恐無法勝任這項具里程碑意義的委託。
1757年,法爾科內以大理石雕像《丘比特坐像》(L’Amour menaçant)和《沐浴者》(Baigneuse)首次獲得公眾注意。當地的專家向葉卡捷琳娜保證法爾科內能勝任這項任務。女王相信狄德羅的推薦,於是聘請法爾科內負責。這位只雕刻過迷你雕塑的年輕藝術家,於是動身前往東方創作一件比當時著名的大雕像《馬可‧奧勒留騎馬雕像》(Equestrian Statue of Marcus Aurelius)大一倍(即兩倍大)的作品。
法爾科內於1766年抵達俄羅斯後旋即展開工作。他和助手馬里-安妮‧柯洛(Marie-Anne Collot)廣泛地研究了每個細節以便做到準確,包括參考彼得大帝的遺容面具和肖像(有些在遙遠的莫斯科)到研究和繪製現實中前腳抬起用後腳站立的馬匹。葉卡捷琳娜負責監督整個項目,她退回法爾科內的素描肖像,反而採用了助手柯洛的版本。(馬里-安妮‧柯洛的作品《青銅騎士肖像習作》,1768至1770年創作。石膏鑄造。聖彼得堡國家歷史博物館(State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aint Petersburg),請點這裡觀賞圖片)
法爾科內在製作模型雕像時遇到了一個問題:馬的後腿無法支撐身體和騎士的重量。為了解決這個困擾,法爾科內構想出第三處承重的支撐點,將馬尾與其後方地上的一條蛇連接。這座馬匹雕像踩著一條蛇,可以解讀成彼得大帝踩著叛國者與改革的敵人。後來,這個新穎的作法受到廣泛使用,但尾巴通常就直接接觸地面。
1768年,一座完整巨大的彼得大帝實驗模型在聖彼得堡向公眾展示。同時,終於找到一塊夠大的巨石,可用作雕像的底座。
雷霆之石
1768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歷史悠久的村莊拉赫塔(Lakhta)發現了一塊超大的巨石,人稱「雷霆之石」(Thunder Stone)。這大概是人類能移動的最大的岩石了。400名男子花了9個月的時間,每天將巨石推進165碼(僅1英里的1%),一直推到芬蘭灣海岸全長將近4英里的路程才結束。到了那裡之後,巨石被裝載到一艘專門設計建造的船上,穿越海灣幾英里,再沿著聖彼得堡涅瓦河(Neva River)到達目的地。1770年9月26日,巨石抵達樞密院廣場(Senate Square)。
林林總總的工程大約需要十二年的時間。首先需要製作雕像的模具,然後把熔化的青銅灌到模具之中,接著將雷霆之石雕刻成合適的基座,然後完成雕像製作並將其擺放到巨石基座之上。
法爾科內想要捕捉彼得大帝在陡峭懸崖邊勒馬站立的畫面。這位深受愛戴的大帝穿著古羅馬服裝,象徵俄羅斯是古典文明繼承者的野心。完工的《青銅騎士》本體高約20英尺,基座又加高23英尺,整座雕像高度超過43英尺。
1782年8月7日,完工的雕像在樞密院廣場揭幕。由於個人因素,法爾科內必須返回巴黎,所以他未見到完成品。最後是他的助手兼未來兒媳柯洛在雕刻完彼得大帝的臉部後完成了他的設計。
原文:The Russian Renaissance and the Bronze Horsema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詹姆斯‧巴雷塞爾(James Baresel),自由撰稿人,替多家期刊撰寫文章,包括:美術鑑賞家(Fine Art Connoisseur)、軍事史(Military History)、克萊蒙特書評(Claremont Review of Books)和新東歐(New Eastern Europe)等。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的立場。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