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4年07月12日訊】(英文大紀元專欄作家Frank Shostak撰文/原泉編譯)美國著名的貨幣主義者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指責,是美聯儲的政策導致了1930年代的大蕭條。弗里德曼認為,美聯儲未能向銀行系統注入足夠的儲備金,來防止貨幣存量的崩潰。弗里德曼認定,就是出於這個原因:彼時的M1,在1930年3月為263.4億美元,到1933年4月下降到190億美元,降幅達27.9%。
弗里德曼認為,由於貨幣存量崩潰,經濟增長也隨之崩潰。到1932年7月,工業生產同比下降了31%以上(見下圖)。此外,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同比大幅下降。到1932年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下降了10.7%。
是否有可能是美聯儲未能提高貨幣供應量導致了經濟增長的崩潰呢?如果是這樣的話,貨幣應被視為經濟增長的動因,經濟增長需要貨幣擴張的整個概念給人的印象是,貨幣以某種方式維持著經濟活動。
美國經濟學家穆雷‧羅斯巴德(Murray Rothbard)寫道:「貨幣本身不能被消費,也不能在生產過程中直接作為生產者的商品使用,因此,貨幣本身是沒有生產力的;它是殭屍股(Dead Stock),什麼也不生產。」貨幣的主要功能只是充當交換媒介的角色,並不維持或資助經濟活動。
通過發揮交換媒介的作用,貨幣促進了商品和服務的流動。此外,在自由市場的框架內,不存在錢「太少」或「太多」的問題。只要市場能夠出清,就不會出現貨幣短缺的情況。
因此,一旦市場選擇了一種特定商品作為貨幣,該商品的既定存量將始終足以保證貨幣所提供的服務。
美國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認為:
「由於市場運作趨向於確定貨幣購買力的最終狀態,使貨幣供求達到一致,因此貨幣永遠不會過剩或不足。……貨幣提供的服務既不能通過改變貨幣供應來改善,也不能修復。……整個經濟中可用的貨幣數量,總是足以保證為每個人提供貨幣所能夠提供的一切。」
實際儲蓄池與大蕭條
我們認為,正是實際儲蓄池的下降導致了1930年代的經濟蕭條。這一下降是由於美聯儲之前的貨幣寬鬆政策造成的,仔細研究歷史數據就會發現,美聯儲實際上是在推行非常寬鬆的貨幣政策,試圖重振經濟。
美聯儲持有的美國國債說明了貨幣注入的程度,1929年10月,美國政府公債持有量為1.65億美元,到1932年12月,持有量躍升至24.32億美元,增幅達1,374%(見圖)。
此外,三個月期國債收益率從1931年4月的近1.5%,降至1931年7月的0.4%(見下圖)。美聯儲採取貨幣寬鬆政策的另一個跡象是,10年期國債與3個月期國債收益率之差擴大。利差從1930年1月的0.04%增加到1931年9月的2.80%。(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表明貨幣政策寬鬆)。
1930年至1933年期間貨幣存量的急劇下降並不表明美聯儲沒有嘗試注入貨幣。相反,貨幣存量的下降是由美聯儲過去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實際儲蓄池萎縮的結果。
因此,收益率差從1920年10月的-0.67%擴大到1924年8月的2.00%。同樣,收益率曲線向上傾斜表明貨幣政策寬鬆。
美聯儲的立場發生逆轉,收益率差從1924年8月的2.00%下降到1929年5月的-1.45%,導致貨幣泡沫破裂(見下圖)。
除此之外,在大蕭條之前的某些時期,貨幣注入規模巨大。例如,M1的年增長率從1921年9月的-12.6%上升到1923年1月的11.0%。隨後,年增長率從1924年2月的-0.4%加速到1925年2月的9.8%。這種大規模的貨幣注入相當於以無物換取有物的大規模交換。
大量的注入貨幣導致實際儲蓄從財富創造者轉向在寬鬆貨幣政策背景下出現的各種非生產性活動,這種實際儲蓄的轉移導致了儲蓄池的枯竭。
只要實際儲蓄池不斷擴大,並且銀行急於擴大信貸,非生產性活動就能繼續繁榮。每當「憑空」產生的大量信貸使財富消費的速度超過財富生產的速度時,實際儲蓄的流動就會停滯,實際儲蓄池就會開始下降。
隨之,經濟活動的表現開始惡化,銀行的不良貸款開始積累。對此的回應是,銀行「憑空」減少了貸款,這反過來又推動了貨幣存量的下降。請注意,實際儲蓄池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儲蓄維持著在生產的各個階段就業的個人的生活)。
銀行貸款在1930年1月同比增長2.7%後,到1933年3月大幅下降了29.0%(見圖)。
現在,當貸款完全由儲蓄支持時,在貸款到期日,這些錢將歸還給原貸方。假設,鮑伯向銀行貸了100美元,他將在到期日向銀行償還借款和利息。
銀行將會把100美元連同在收取了手續費之後的利息轉交給出借人喬。這筆錢繞了一大圈後又回到最初的出借人手中。相反,當「憑空」產生的信貸在到期日返還給銀行時,就會導致貨幣從經濟中撤出,即貨幣存量下降。其原因是,由於這筆信貸是「憑空」產生的,因此沒有原始儲蓄者/出借人。(再次強調,儲蓄不支持這裡的信貸。)
請注意,經濟蕭條並不是由貨幣存量的崩潰引起的,而是由於之前的貨幣注入導致了實際儲蓄池的萎縮。貨幣存量的減少是實際儲蓄池減少的結果。請再次注意,實際儲蓄池的減少是由於中央銀行之前的寬鬆貨幣政策引起的,反映了財富創造過程的減弱。
因此,即使中央銀行成功地防止了貨幣存量的下降,但如果實際儲蓄池在下降,這也無法防止經濟蕭條。
那些認為通過貨幣注入可以防止經濟蕭條的評論人士認為,這種注入會加強總需求。有人認為,隨著總需求的增加,總供給也會隨之增加。然而,如果沒有不斷擴大的實際儲蓄池來加強和擴大基礎設施,就不可能增加商品和服務的供應。不可能無中生有地增加什麼。
結論
與普遍的觀點相反,經濟蕭條並不是由貨幣存量的大幅下降造成的,而是由實際儲蓄池的枯竭所致。這種消耗是由於之前的寬鬆貨幣政策造成的。收緊貨幣政策可以遏制實際儲蓄池的枯竭,從而為經濟復蘇奠定基礎。
作者簡介:
弗蘭克‧肖斯塔克(Frank Shostak)博士是米塞斯研究所(Mises Institute)的學者。他的咨詢公司「實用奧地利學派經濟學」(Applied Austrian School Economics)提供對金融市場和全球經濟的深入評估和報告。他曾在比勒陀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Pretoria)和威特瓦特斯蘭德大學(Witwatersrand University)商學院(Graduate Business School)任教。
原文:The Collapse of Real Savings Caused the Great Depress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責任編輯:高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