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明輝: 定靜齋報話(三)

殷明輝
【字號】    
   標籤: tags:

(三)

9月10日,即農歷中秋前一日,定靜齋主晨起,漱洗畢,方煮茗,報童送成都晚報至(晚報朝發,确乎如此,莫笑)。隨手翻至15版,則”朝鮮國慶大閱兵”之標題赫然入目,且配有一幅”朝鮮人民軍(實即金家軍)”之耀武揚威照片,不覺大擾清興,付之一嘆已也。吁!蒼蠅生背癰,有几多膿血乎?金家軍抵得薩氏共和國衛隊乎?其所以一再耀武者意在恫嚇本國百姓使不敢造反推翻其反動統治也。外此還有何作用?報道說:”朝鮮9日在平壤市中心的金日成廣場舉行閱兵式、群眾游行,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正日觀看了閱兵式和群眾游行。在雄壯的樂曲聲中,包括人民軍領袖肖像旗縱隊、人民軍各軍事大學縱隊、陸海空三軍縱隊和革命學院縱隊近万名軍人,手持步槍或沖鋒槍正步走過主席台前。隨后,平壤市几十万群眾簇擁著領袖雕像、彩車、標語牌走過主席台前。金正日在主席台上向人民軍戰士和游行群眾揮手致意。”

定靜齋主人不憚其煩,一字不易抄錄下這段精彩報料。迨乎”二碗破枯悶”之后,不覺喟然興感,乃索筆為之點評曰:甚矣,割据朝鮮半島,阻礙高麗民族和平統一的金正日氏又在夜郎自大,目中無人矣。在其大過”皇帝”癮之后,其癮又上升為 “造神”現象焉。此舉并無創新,乃暗襲鄰邦大國故主毛氏之所為也,唯小大之別耳。是時,齋妻催進早餐,齋主遂起身批曰:不足為訓。然為大國者不宜為梟獍小國張目,恐貽無窮之患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殷明輝
  • 啊!小思怡
          我可憐的孩子
          在你悲慘地死去多日之後
          我噙著熱淚,噎住悲憤
          悄然來到你的故居……
  • 在我的生活中,同野草社眾友每月一次的聚會無疑是極為重要的內容和備覺愜意的事情。今年八月之會,正值佳節來臨,朋友們將聚會日子定在八月十六這一天,聚會地點先即由獨具慧眼的致白女士選定望江樓公園后院一荷塘邊,其地背郭倚江,繞樹環竹,樓閣參差,仿佛畫圖,實在是一處絕好的清涼胜地。是夕,野草社酒朋詩侶先后駕臨,計有30余人躬逢其盛,尤其是麗人慧所三位女史的光臨更增添了無限歡洽的气氛。
  • 清冽冽綠閃閃的冷液呀
    竟能釋放出氫氧般的能量
    一杯半盞的醴泉的水精呀
    給冰冷的氛圍射過來歡樂的熱光
  • 定靜齋者,吾書齋名也。定靜二字蓋取諸《大學》首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之義以名之也。吾於讀書之外兼喜閱報,雖系一介小民,僻處閭巷,亦欲"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借報紙以自廣也。吾素有剪輯報料之癖,而又多少總結出一些讀報經驗,如:正文反讀,反話正解之類,庶可沙裡淘金,去偽存真。久之,亦覺自有苦趣,籍以打發無聊歲月雲耳。
  • 近日成都晚報連續登載"增加核威懾抗美"(2003年9月4日15版)"朝鮮國慶大閱兵"(2003年9月10日15版)等醒目標題以期引起國人關注認同。尤為滑稽的是其副標題更有聲有色地形容道:朝鮮人民載歌載舞慶祝金正日再次當選朝國防委員會委員長。報道說:"9月3日,第十一屆朝鮮最高人民會議通過決議,支持朝鮮政府增加'核威懾力量',以應對美國敵對政策的決定。最高人民會議代表同時表示,平壤政府此前關於拒絕就朝鮮核問題繼續展開多邊會談的決定是正確的。朝鮮方面同日宣佈,金正日再次當選國防委員會委員長。"報道說:"就在朝鮮最高人民會議發表拒絕和談聲明前不久,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再次當選為朝鮮最高領導人--朝鮮國防委員會委員長。最高人民會議指出,此舉表明了平壤方面粉碎一切外國顛覆該國共產主義制度企圖的決心。朝中社則宣佈:"在聽到(金正日當選)的消息後,包括軍人、老人、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全體朝鮮人民走出家門,放下工作,載歌載舞以示慶祝。"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 只記得那個衣衫襤褸的長頭髮的女人,拖著一跛一跛的腿,挨個翻著垃圾桶找吃的,他一邊找一邊咧著嘴笑。那女人就是我要說的,我們村老人給我講過的苦命女人。其實提起來,鄉下的人,哪個不覺得自己命苦:幹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擔不完的驚,受不完的怕。
  • 鳳飛飛的歌聲無疑是台灣近代流行音樂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她演唱的台灣歌謠作品,為數雖然不多,寥寥數十首,創作年代卻從晚清到近代,風格迥異多元;更重要的是,身為台灣的女兒,面對每一首作品,無論是原唱或是重新演繹,都展現出歌者對傳承尊崇母文化的使命與信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