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口研究院研討中國宗教迫害問題

中國人權研討會﹕一胎化政策﹐宗教迫害和鎮壓法輪功(二)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3月12日訊】大紀元日報記者楊紅華盛頓報導/3月7日星期四﹐美國人口研究院在“為美國擔懮的婦女組織”設在華盛頓特區的總部舉辦第三次中國人權問題研討會﹐討論會的主題包括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中國對基督教和天主教的迫害﹐以及中國對法輪功的鎮壓。美國人口研究院主席史蒂文.毛斯﹐法輪功發言人蓋爾.瑞切琳﹐法輪功學員符泳青和楊景端﹐國會議員克瑞斯.史密斯等人在新聞發佈會發言。本報針對討論的三個問題進行系列報導﹐以下為第二部份﹕中國對宗教的迫害。圖﹕凱瑟琳.侯在會上講述她在紅色中國的經歷。

*天主教徒的經歷

凱瑟琳.侯﹐今年68歲﹐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為了信仰﹐18歲即被關進監獄﹐在中國的監獄和勞改營度過了22個春秋。她在研討會上講訴了她的故事﹐她強調﹐她講這些不為自己﹐是為了現在所有在她的祖國仍然承受同樣痛苦的人們。

1950年共產黨政權成立一年有余﹐13歲的凱瑟琳卻要求成為天主教徒﹐她的老師讓她考慮推遲﹐因為共產黨已經在準備鎮壓天主教﹐修女﹑牧師和主教們在準備奉獻自己。但是凱瑟琳說﹕“當上帝呼喚我的時候我將永遠跟隨他。”1951年至1953年﹐所有的天主教學校﹑組織和慈善機構都被共產黨查封﹐外籍主教被驅逐出境﹐中國籍的被一個一個殺死。凱瑟琳接著說“1955年他們逮捕了我﹐因為我傳教﹐但是罪名是反革命。我們沒有反對政府﹐只想信仰我們所相信的﹐但是共產黨說我們反對國家。我拒絕參加學習班﹐這種學習班要求我們放棄主﹐脫離主教﹐脫離傳導士。我不同意所謂的“愛國天主教會”那是共產黨控制的教會﹐真正的天主教徒不會同意。他們把我送進監獄﹐當時我18歲。他們把我與世界隔絕﹐對我日夜審訊﹐給我洗腦﹐但是在聖父的精神指導下我知道他們在說謊。我熱愛教堂﹐我熱愛聖父﹐我不能放棄信仰﹐我不能違背良知﹐如果我失去信仰﹐我會失去一切。”

凱瑟琳被判了7年﹐7年後她仍然拒絕放棄信仰﹐又被送去勞改營﹐加起來22年。在監獄和勞改營凱瑟琳承受了身體﹑精神和心靈的折磨。她說﹕“美國可能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飢餓﹐飢餓是當你看到一個腐敗的土豆﹐你想把它放進嘴裡﹐看到一隻活老鼠﹐想把它放進嘴裡﹐看到一隻活青蛙﹐想把它放進嘴裡﹐很多人死于飢餓和營養不良。監室很小﹐四人一室﹐翻身要喊123一起翻。另外就是一天14小時的苦工﹐有時是養牛有時是耕地﹐有時是織布。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睡著了﹐睡著在機器上就會死掉。如果完不成任務﹐就會被懲罰﹐關在一個盒子大小的地方一兩個星期不能動﹔在夏天﹐把人整夜吊起來讓蚊子咬。在精神上﹐每天對你進行洗腦﹐讓你讀他們的書﹐他們的宣傳﹐他們的規則。你不能常見家人﹐不能常寫信給家人﹐只能叫週圍的人號碼﹐不能彼此教朋友。他們毀掉人權﹐毀掉人的愛。最苦是心靈上的﹐他們不讓你讀經書﹐不讓你接觸神父﹐不能從事信仰有關的活動。有一個年輕人傳遞經書中的內容﹐被判無期徒刑。一個基督徒拒絕星期天工作被槍殺﹐挖一個洞丟進去被餓狼吃掉。

1979年﹐凱瑟琳移居香港﹐當知道香港要回歸時﹐他們舉家移民美國。她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書﹐後來被翻譯成英文和意大利文。最後她說﹕“因為共產黨需要錢﹐所以他們經濟上有些鬆動﹐但是在宗教方面沒有一點鬆動。共產黨指定的主教不是天主教的主教﹐他們鎮壓宗教的政策和一胎化政策一樣不會改變。”現在中國很多地下教堂的天主教神父被逮捕﹐他們的罪名不是因為信仰天主教﹐而是所謂的“破壞農業生產”或“反革命”﹐和當初凱色琳的經歷大相徑庭。

*對基督教的迫害

對華援助協會會長傅希秋介紹了基督教華南教派被迫害的情況。他指出﹐中國自1990年以來對“中國家庭教會”運動的鎮壓從未停止過。以華南教派為例﹐十年來有八千多位該教會成員被關壓或逮捕﹐年齡最小12歲﹐最大70歲。迫害的手段包括罰款﹐沒收基督教書籍﹐凍結教會銀行帳號﹐拆除聚會房屋。到目前為止﹐仍然有63位華南教派成員在監獄被關壓﹐其中三位被判無期徒刑﹐至少有三位成員被迫害至死。教會成員還被酷刑折磨﹐如侮辱婦女﹐用開水燙人﹐用電棍電生殖器官﹐用煙頭燒指甲等等。

他說﹕“我列在這裡的情況﹐不是根據納粹集中營記錄而想像出來的。我們有非常詳細的報告和上千人的簽名作證。”他呼籲國際社會﹐對這些宗教迫害的例子進行正式調查﹐因為這些例子清楚地顯示違犯聯合國國際人權條例。他同時呼籲中國政府能夠從新審定壓制宗教自由的政策﹐停止每年派象曹盛潔這樣的宗教玩偶出國宣傳﹐而採取一些實質的行動贏得國際社會的尊敬。(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警察擅闖民宅抓人  基督徒人權無保證
江蘇啟東採用文革式的宣判會給基督徒判刑
李世雄促請國際奧委會關注中國宗教迫害
美國人口研究院研討中國鎮壓法輪功問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