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美國防週刊︰歐盟解除對中武禁美將報復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訊】〔自由時報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華府12日報導〕最新一期的美國國防新聞週刊今天在社論呼籲,歐盟不應該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中國對台灣之間的緊張關係還有改善的空間。

國防新聞週刊指出,歐盟正在辯論是否應解除自一九八九年以來對中國採取的武器禁運政策,有些國家認定歐盟今年底會解除對中國的禁運,以做為中國高層領導人到布魯塞爾出席高峰會的歡迎禮。

主張廢除禁運的人說,中國在快速改革,不具軍事威脅,而且歐洲的軍火工業因此有管道打進中國這個大市場,不必面對美國的競爭。不過許多政府官員對於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的想法深感憂慮,而且讓華府面臨「中風」的邊緣。畢竟在中國和台灣之間,是美國軍隊要準備介入,而任何區域內的敵對衝突將會擾亂全球貿易,傷害歐洲的經濟。歐盟不應該在這個微妙平衡的地區破壞權力平衡。

國防新聞週刊並警告,歐盟匆促解禁可能會激怒共和、民主兩黨在國會山莊的保護主義者,可能因此導致美國對歐盟關閉市場,影響歐洲國家和國防部之間的貿易往來。

一位國務院資深官員說,「和美國潛在敵人做生意的國家,不可以和美國做生意。」這篇社論表示,歐盟應該仍維持對中國的禁運。文章指出,總有一天世界各國可以和中國進行軍火生意,但在中國可以從西方軍火科技中受益前,北京還須改善其人權紀錄,行為負責以符合一個區域強權。在北韓問題上,中國的角色有建設性,但與台灣的緊張關係還有改進空間。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慕尼黑13日報導〕德國總理施若德的中國政策再度於國內踢到鐵板。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昨日對本報證實,日前已通過德國自由民主黨二十六位國會議員聯合簽署的提案,反對解除歐洲聯盟對中國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以來的武器禁輸令。

不只是外交委員會通過與德國總理施政背道而行的提案,聯邦議會中的人權委員會也因中國人權紀錄持續沒有改進,而不贊同對中國的武禁解除。

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通過的自民黨這項提案指出,根據德國2000年1月施行的「戰爭武器與其他軍需品的聯邦政府政策原則」中指示,人權尊重原則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而在歐洲聯盟1998年6月的「外銷武器行為指令」中,人權尊重度同樣也是武器輸出的先決度量條件。因此德國政府應該熟悉,如果「軍輸品對象有促進不合雙方的武力增進,或是增加威脅狀態的緊張情勢或衝突者」,都應列在禁止之列。 

聯合提案中指出,在人權尊重方面,中國至今依然無法令人滿意。在德國聯邦政府第六屆的人權報告書有關中國部分,是以「分歧狀態」來表示中國各地對人權的保障水準不齊。

提案中認為,中國政府必須在人權方面繼續加強努力,否則很難保證從外國買入的武器,不是直接使用在繼續傷害中國境內人權的事件上。

聯合提案也指出,在德國軍輸外銷原則上,中國方面適用「不輸出武器給戰爭緊張地帶」的條款,正因為北京在2003年11月18日再度強力威脅台灣獨立,連「預防性軍事攻擊」這種話都已經在國際間出口。提案議員認為,海峽兩岸在這種時候,正好適用德國武器外銷禁令中的潛在「緊張地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