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點教室日記:1

遠方

曾威凱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編者按:
南投縣中正國小,一個位於布農部落,學生多為原住民的學校。這個布農社區,有典型的困境——失業、單親、青壯年人口流失、隔代教養……父母費力著給孩子溫飽的家,孩子則費力著抓取遠較平地更為缺乏的學習資源。

生命力正要開啟,只需要更多的空間。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南投縣中正國小設立了「支點教室」,在這裡,補救教學、社團活動、開辦父母成長團體、專業諮商輔導,都是人本想為孩子架起的支點。「支點教室日記」是駐站專員投入其中所留下的記錄。

誰說教育的理想與實踐,總是在「遠方」?如果我們願意給自己與孩子一個支點,眼前就是理想,孩子就會給你答案。

唸大學的時後,總想像著有一天,能到最偏遠的山地部落,當一位老師,或者說是,與原住民孩子一起分享知識、生命與夢想的人。這是一個關於「遠方」夢想。

當「支點計畫」就在眼前時,我知道,這是一個關於「遠方」的抉擇。

為了工作的轉變,離開一個住上十多年的地方,而到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生活,會是怎麼樣的一個經驗?從台北來到埔里,生活變得簡單,而人也跟著舒服自在起來。

每個禮拜,我還是必須來回台北埔里一趟,有時開車,有時搭乘客運。就這樣,我每個禮拜「多」出了七個小時的車程,是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我可以把幾天下來的工作好好沉澱,而「支點教室日記」通常是在這個時候,在晃動的車子上用筆記型電腦「敲」出來的。而這些日記裡所記載的,正是讓我可以,每天滿心愉悅地開車上山,到學校支點教室裡的原因。

在支點教室裡,每天,我跟孩子會有著許多平凡卻又驚奇的互動。操場上兩個低年級的孩子,趴在石牆上呆望遠方。「怎麼了,有心事嗎?」然後,我仔細聽孩子一股腦地說著那些讓他們心煩的、大人眼中的「小」事情。

我喜歡一手牽著一個孩子,後頭還跟著幾個,而前面有腳踏車車隊「開道」,一起去逛部落。孩子問我要去做什麼,我都說要去「逛街」,孩子總會糾正我說是「逛部落」。只是,孩子「寫實」,我「寫意」。

我常在想,支點教室能改變什麼?剛來這裡時,看著一個打起人來凶神惡煞,發起飆就亂摔東西的孩子,現在,為什麼看別人抓蜥蜴時,就說「小心點,牠會『痛』」?孩子的心變得柔軟了,這答案,我們埔里的補救教學義工媽媽們最清楚。

剛開始擔心準備的教案無法讓孩子靜下來學習,我們幾位義工們反覆討論著:孩子怎麼了?如果不能貼近孩子當時的困難,那「學習」還剩下什麼?現在,義工們可以讓孩子躺在懷裡說故事,或用音樂讓孩子感受律動,用畫筆畫出想像的顏色,也帶著孩子ㄧ起想:我們可以「學」什麼。

為了這個答案,我到其他山區的學校裡,跟老師分享著孩子帶給我們的感動。誰說教育的理想與實踐,總是在「遠方」?如果我們願意給自己與孩子一個支點,眼前就是理想,孩子就會給你答案。

聽到遠方孩子的笑聲了嗎?走,我們一起去!(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 《築巢的鳥兒》 適合年齡:兒童。 應對狀況:被迫離開家園。
  • 這是適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嘯襲擊後,為人們帶來希望並協助加強復原能力。這篇故事也收錄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兒童心靈成長故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