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揮汗賣雞排 照樣有賺頭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要一個人放棄年薪250萬元,談何容易?50年次的林孟玉為了家庭,甘願捨棄高薪、放下身段,改行賣起雞排、飲料,雖然得忍受揮汗的辛苦,但生意卻是「搶搶滾」。

事業心頗強的林孟玉,8年前遠赴中國和朋友共同投資化工貿易生意,並擔任總監一職,月領20萬元高薪,隻身在異鄉打拚的林孟玉,在中國奮鬥了5年,想到留在台灣的3個兒女漸漸長大,而且錢賺再多都是為了小孩。

經過一番掙扎,林孟玉在3年多前斷然決定放棄在中國的事業返台,與先生、小孩共享天倫之樂,但閒不住的她,返台在家停頓了9個月,認為在台灣還是可以重新找個事業再出發,創業應該比上班更適合她,於是與三五好友討論後,認為經營台灣小吃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創業資金少、風險低,所以,在一次加盟展中挑選了雞排和咖啡、茶飲料餐車,投資約40萬元,一口氣加盟炭烤雞排和專賣飲料兩台餐車。

由於雞排和飲品的主要客層是年輕學生族群,她於是選定在高中學校商圈內租了小店面擺進兩台餐車,做為改行創業的起點,飲料從早上10點賣到晚上10點,碳烤雞排則從下午3點賣到晚上10點。

雖然每天工作長達12小時很辛苦,但也有了代價,兩台餐車每個月總共可創造60萬元的營業額,扣除租金、水電和人事等管銷成本,淨利約3.5成、約20萬元,這算是餐車經營中的佼佼者。

林孟玉說,同樣是月賺20萬元,在中國當主管需忍受思鄉之苦、營運虧損、競爭情勢不穩等問題,但賣雞排只需要承受流汗的辛苦,最重要的是,可以每天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可能說不上雙贏,至少也贏了一個半。

3台小餐車 開啟第二春 <記者楊雅民╱專題報導> 54年次的謝順河,原本經營工業電機設計和維修生意,而且做得有聲有色,卻受到台灣產業西進的衝擊,讓他的事業一度陷入停擺,現在靠著3台小本投資的雞排、炸雞和飲料餐車,卻開啟了他的事業第二春。

學電機的謝順河,23歲退伍後就自個兒經營起工業電機生意,創業初期年營收約250萬元,民國80年景氣高峰期,年營收甚至高達400萬元,無奈在85年以後,台灣的輕重工業紛紛西進,他的客戶也嚴重流失,撐到88年生意幾乎陷入停擺。

就在苦思轉業之際,他看到加盟炭烤雞排餐車的介紹,心裡想,衣食住行等行業中,應該就屬吃的行業起伏最小,於是花了17.8萬元投資了第一台炭烤雞排餐車,再加上冰箱等設備,初期共投資了20多萬元。

謝順河初期選定人潮穩定的夜市起跑,月營業額衝到20萬元,以毛利5成,再扣除夜市擺攤每個月約8000元的租金、管理費、水電費等估算,淨利約9萬元。雞排餐車的投資約半年回收後,他發現光賣雞排客層趨於固定,且考量消費者買雞排習慣外加一杯飲料,「你不賣,消費者照樣會跑去其它地方買」,從滿足消費者一次購足的需求考量,決定在雞排餐車旁增加1台專賣茶和咖啡飲料的餐車。

謝順河轉戰餐車行業4年多來,至今總共投資了50餘萬元,漸進式的投資炭烤雞排、飲料和炸雞共3台餐車,並已在花蓮舊火車站商圈將3台餐車改以店面式經營,3個家人一起經營3台餐車,月營業額約30萬元,其中還是以炭烤雞排為主,佔了約20萬元,咖啡和美國炸雞合計約佔10萬元;他說,飲料的毛利比較高,約有7成,雞排和炸雞的毛利約有5成,以此估算,3台餐車每個月的毛利應該超過15萬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