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聖經《啟示錄》的啟示中再談「三退」

中國大陸 甄凱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7月28日訊】讀過聖經《啟示錄》的人們都知道,這是一部二千年前的不朽預言。作者以親眼目睹之神人異事向人敘述,看似神話,實則形象生動地描繪且暗示了今天人類將要發生的一切。尤其預言的後半部(從第十二章開始),既隱諱又巧妙的構畫了赤龍、獸和大淫婦,讀來真有一語道破天機,令人驚詫咂舌之際,又不免為之震撼。

關於赤龍、獸和大淫婦,網上諸君皆有著精闢、獨到的見解和分析,本文在此概不贅述。值得關注的是,那些曾拜過獸及獸像的人們,都被打上獸的印記。《啟示錄》的第十四章中這樣寫道:「若有人拜獸和獸像,在額上,或在手上,受了印記,這人也必喝神大怒的酒,此酒斟在神忿怒的杯中純一不雜。他要在聖天使和羔羊面前,在火與硫磺之中受痛苦。他受痛苦的煙往上冒,直到永永遠遠。那些拜獸和獸像受他名之印記的,晝夜不得安寧。」從《啟示錄》裡的描述看,那些帶有獸的印記之人(即那些在入黨、入團或入少先隊時,在對著中共的那面血紅的旗幟,右手舉成拳頭,發著「我願把一生交給黨,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生」的毒誓時,就已經在其額上或右手上烙上了獸的印記),是很危險的。在《啟示錄》的第十六章中還有著較為駭人的描述:「第一位天使便去,把碗倒在地上,就有惡而且毒的瘡,生在那些有獸印記,拜獸像的人身上。」關於帶有獸印之人,第十六章還寫道:「人因疼痛就咬自己的舌頭。又因所受的疼痛,和生的瘡,就褻瀆天上的神。並不悔改所行的。」從上述的兩段話中,我們清楚地看到:第一、那些帶有獸印之人(即曾經宣誓加入中共組織尚未退出的人),會因中共的累累罪惡,而受到上天的嚴懲,身上長滿毒瘡;第二,當那些帶有獸印之人被懲罰時,非但不能省悟自己的過失(因沒能及時退出中共,渾然不知中壯大了中共的力量,助長了邪惡的氣焰)反而把怨恨洩到神的頭上。在《啟示錄》裡最後的大審判中(第二十一章)還有著這樣的記錄:「惟有膽怯的,不信的,可憎的,殺人的,淫亂的,行邪術的,拜偶像的,和一切說謊話的,他們的分就在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那些作惡多端的、以及帶有獸印之人,都將被扔進燒著硫磺的火湖裡。這才是最最悲慘,最最可怕的一幕。

從上述的一些描述看,那些帶有獸印之人,確實是很危險的。可是對於那些長期生活在中國大陸的人們,他們或是不知道,或是漠不關心,他們依舊安然無恙的生活在追逐名利之中,就像人們所熟知的挪亞方舟的故事,就像神說的那樣:「當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樣吃喝嫁娶,知道挪亞進方舟的那日,不知不覺洪水來了。」人啊人,當一切災難與噩運降臨之時,上天總會給人一些啟示和點化,往往都是人自己不悟,不把這些當作是上天的告誡,總以為那一切都是巧合,正因為人自己執迷不悟,不知收斂自己的行為,不能夠悔過自新,從而導致上蒼對人的懲罰。

當今,尤其是中國大陸這個社會,貧富懸殊過甚。有許多人生活並不富裕,甚至於為找工作而整日勞苦奔波。可他們對很多事不聞不問,特別對於當前這股「三退」大潮置若罔聞,好像這一切都不曾發生、好像這一切都與己無關一樣。這一切真的與己無關嗎?我卻不禁要問,那些被長期禁閉於中國大陸的人們,有幾個沒有主動或被動的加入過邪黨組織的(包括黨、團、少先隊、紅衛兵或紅小兵)?如果有一天,聖經《啟示錄》裡的預言要是應驗,我想,那些悔不當初的人們又將如何呢?只怕是焚香叩頭也為時晚矣!常言說的好,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於人。用中國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講,世上沒有後悔藥。其實中國大陸的那些絕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當今中共的腐敗與墮落,就是在麻木中遲遲不願退出來,為什麼非得走到不見棺材不掉淚的地步呢?!

其實,除聖經《啟示錄》裡的預言外,人們還可參照其它一些預言,如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金陵塔碑文》、唐時李淳風、袁天罡的《推背圖》、隋朝步虛禪師的《禪師詩》等,還有韓國的《格庵遺錄》等國外的一些預言,通過這些預言,不難發現,我們現在所處的已是一個極其危險、極其關鍵的時代,在這一切災難尚未發生之前,如能即時醒悟、即時修正自己,有很多災難原是可以避免的。

僅就上述《啟示錄》的預言中,誠懇地告誡那些尚在遲疑、尚不能夠迷途知返的人們,趕快清醒吧,不要再受到中共一言堂的謊言的戕害與矇蔽,緊緊抓住上天給人的機遇,儘早脫離中共魔爪的控制,與其決裂,給自己的生命選擇一個正確的未來。

再次真心地忠告一句,那些善良的人們,請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未來。千萬莫應了那句讖言:

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獄無門你闖進來。

退與不退,一念之差,天壤之別。(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大衛‧麥塔斯:讚賞、表彰高智晟
【網海拾貝】公開中共黨魁在美財產將產生四大衝擊波
【網海拾貝】中俄伊朝,權宜之計下的「絕望聯盟」
覓真:疫情中 密集死亡的各界精英的共同特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