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範〉─唐太宗的治國之道(三)

作者: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201
【字號】    
   標籤: tags: , ,

建親第二

【原文】

夫六合曠道,大寶重任。曠道不可偏制,故與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獨居,故與人共守之。是以封建親戚,以為藩衛,安危同力,盛衰一心,遠近相持,親疏兩用,並兼路塞,逆節不生。

昔周之興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內有晉、鄭之輔,外有魯、衛之虞,故卜祚靈長,歷年數百。秦之季也,棄淳於之策,納李斯之謀,不親其親,獨智其智,顛覆莫恃,二世而亡,斯豈非枝葉不疏,則根柢難拔,股肱既殞則心腹無依者哉?

漢初定關中,誡亡秦之失策,廣封懿親,過於古制,大者專郡偶國,小則跨郡連州,末大則危,尾大難掉。六王懷叛逆之志,七國受鈇鉞之誅,此皆地廣兵強,積勢之所致也。魏武創業,暗於遠圖,子弟無封戶之人,宗室無立錐之地,外無維城以自固,內無盤石以為基,遂乃大器保於他人,社稷亡於異姓。

語曰:「流盡其源竭,條落則根枯」,此之謂也。夫封之太強,則為嗜臍之患,致之太弱,則無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眾建宗親而少力,使輕重相鎮,憂樂是同,則上無猜忌之心,下無侵冤之慮,此封建之鑒也。斯二者,安國之基,君德之宏,唯資博達,諼分選教,以術化人,應務適時,以道制物。術以神隱為妙,道以光大為功,括蒼旻以體心,則人仰之而不測;包厚地以為量,則人循之而無端。蕩蕩難名,宜其宏遠,且敦穆九族,放勳流美於前,克諧蒸義,重華垂譽於後。無以奸破義,無以疏間親。察之以德,則邦傢俱泰,骨肉無虞,良為美矣!

【譯文】

治理天下大道,至廣至大;保持君位,至極至重。治理天下,不可一人獨斷,必須與他人一道負責;保守君位,不可一人努力,必須與他人一道守成。因此,分封親戚子弟為侯王,作為王室的藩衛,是非常必要的措施。天子與諸侯同心同德,安危與共,風雨同舟,齊心協力,才能鞏固大唐的江山。

朝廷與諸侯相互支持,親近和疏遠之人同時並用,就能堵塞兼併之路,防止違抗中央政令事件的發生。周朝興起時,將天子所屬的土地分封給宗族子弟,立他們為諸侯各國,拱衛王室。內有晉、鄭諸侯輔佐朝廷,外有魯、衛國君防備四夷,因此,國運昌盛,達數百年之久。秦朝吞併六國,拋棄了淳於越分封諸侯的主張,採納李斯推行郡縣制的計謀,不以宗族子弟為親,依靠君主個人智謀統治天下,結果遭遇顛覆勢力的進攻,二世而亡。這些史實,難道不是說明枝葉不疏,根本就不可動搖,股肱失去,心腹就無所依靠這一道理嗎?

漢高祖平定關中,鑒於亡秦廢分封,設郡縣的失策,便大封宗族子弟為諸侯,規模超過古代分封制的規定,結果,實力雄厚的諸侯國與中央朝廷對抗,實力小的諸侯國,也是跨郡連州,割據一方。這樣一來,末大則本危,尾大則難以擺動。到漢景帝時,吳、楚六國反叛朝廷,稱兵作亂,而七王也被誅殺,親族無法保全,這就是諸侯國地廣兵強,篡位野心隨實力而膨脹的必然結果。魏武帝曹操創業之時,不能深謀遠慮,宗族子弟沒有分封之人,甚至連立錐之地都沒有,造成外無藩王以拱衛,內無盤石以為基,君權旁落他人之手,江山為司馬氏所纂奪。

古人說:「水流消失,泉源必然枯竭;枝葉凋落,根本必然枯朽」,就是這個道理。分封諸侯實力過強,就有以下叛上,危害心腹之患;分封諸侯實力太弱,又沒有鞏固朝廷的根基。由此看來,最好的辦法是採取多分封諸侯而減少其實力的政策,使他們既能拱衛王室,又沒有過強的實力與朝廷對抗,與朝廷憂樂與共,利害一致。君主對諸侯無猜忌之心,諸侯對君主沒有怨恨、恐懼的念頭,這是我從歷代分封制的教訓中得出的結論。我主張損強抑弱的分封制,是奠定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石。

國君寬宏,德行高大,應立法治民,以術化人。通權達變,遵循大道而控制萬事萬物。治國之術,應隱藏君王心中,才能發揮駕御臣下的妙用;治國之道應發揚光大,讓臣下知道,才能建蓋世之功。天子以德配天,體恤民意,那麼庶民瞻仰天子,頂禮膜拜而無法窺測其高深;天子寬厚待人,像大地負載萬物一樣厚重,那麼臣下傚法,功德無量。治國之道,浩浩蕩蕩,難以用語言表達其宏遠之旨。

但從歷史上看,使宗族和睦相處,帝堯作出了優秀的榜樣;克制自己,孝順父母,愛護幼弟,帝舜親自躬行,美譽流芳,名傳後世。國君應傚法古代聖人,不要以奸邪之心去違背大義,不要偏信疏遠之人而離間了親族的情誼。自始自終,以德修身,以德察人,那麼國家太平,宗族安寧,這是國君最高最善的美行。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文觀止》中收錄了數百篇文學大家的佳作,而以檄文入選的只有駱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武曌就是武則天了,她篡位以後,濫殺忠良,任用酷吏,甚至逼著唐太宗的大舅子長孫無忌自殺。這些倒行逆施招來天下反對。唐睿宗文明元年,徐敬業在揚州舉兵勤王,命當時的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擬就了這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
  • 唐太宗特別注意虛己受人,兼聽納諫,凡事不自滿自傲,並能虛心接受臣下的意見。
  • 一代英主李世民他以極大的毅力、睿智的目光,將自己戎馬一生的征戰經驗、勵精圖治的治國之道,用流暢的文筆、深邃的智慧、成功的範例一氣呵成,撰著《帝範》十二篇,作為對太子李治的訓誡之辭。寫完此書第二年,太宗即與世長辭,《帝範》便成為他的政治遺囑和絕筆之文。
  • 人民,是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國家,是君王統治天下的根本。國君為政的宗旨,精微高大,如同山嶽,高聳雲霄而巍然不動;如同日月,普照大地而光輝燦爛。這是君王治國的宗旨,是億萬百姓所瞻仰的東西,是天下歸心的依據。
  • 中國古代帝王,大凡建立功勳彪炳、垂範後世之千秋功業的,歷史上均有關於他們來源的記載。
  • 大唐王朝,是中華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百花齊開、大放異彩的全盛時期。她的溫文有禮、文化騰達和威力遠被,同當時西方世界的腐敗、混亂和分裂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以致在人類的文明發展史上一路遙遙領先。特別是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如一輪皓月,照亮了人類歷史的整個夜空。
  • 李世民一再強調說:「人死了就不可能再生,用法一定要寬簡。」「若刑罰不當,殺錯了人,怎樣追悔都不能使人再活過來。」
  • 寇準俸祿雖多,卻不肯建造宅第。隱士魏野,為此特意贈送給他二首詩,其中有句道:「有官居鼎鼐,無地起樓台。」稱讚寇準雖位居顯要,卻不肯建造宅第。
  • 張三丰在武當山時,也被稱為邋遢道人。寒暑惟一衲一蓑,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書過目不忘。遊處無恆,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鄉人驚奇這位古稀道人,猛獸不噬,鷙鳥不搏。此時的張三丰已是百二十歲,登山輕捷如飛,隆冬臥雪中,鼾齁如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