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藝海漫遊】躲在土丘裡的藝術館

--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
採訪報導:子嫣、周美慧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早期都是比較扁平型的建築,除了塔之外,扁平型的建築物跟大地是融合的。也就是我們中國人常常講的,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的風水學也追求“美”,而其所謂的美在於自然–不需雕飾,只需選擇。“以人工改造形勢,築成抱水藏風美地,外觀則善矣,無如掘鑿太過,傷龍傷地,風水改觀,吉地變成凶地。”

追求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的建築師沈芷蓀教授也認為:建築要和自然環境取得最好的平衡點,尊重環境,親近於人類,用自然的手法達到。因此,台灣中部靠海的清水鎮上出現了一座大型的自然庭園藝術館–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

覆土用丘 築成抱水藏風美地

港區藝術中心由建築師沈芷蓀教授耗費六年時間規劃設計完成,其覆土用丘的建築特色,讓三萬多平方公尺的藝術中心“以人工改造形勢,築成抱水藏風美地”。「這個建築物好像從坡裡面長出來的,它並不是從外界去植入的。」沈芷蓀教授說。

港區藝術中心中國式的園林

來到這座大型藝術品之中,唐代風味的庭園式建築,外部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十分的古樸典雅,置身其中卻感覺寬 ~?唌A如在大自然當中。台中縣文化局陳志聲局長表示:開館五年來,藝術中心已經成為台灣中部的一個景點,而吸引絡繹不絕的遊客之處,在於建築與地方文化的融合。

港區藝術中心園區內的台中縣文化局

台中清水鎮東北季風強勁,設計師覆土用丘擋住強風,改善這個地方的「微氣候」,讓外部空間也可以舉辦藝術性的活動。「覆土用丘,我除了為了擋風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我希望藝術空間它是一個親切的、合於人尺度的環境,它對你沒有任何的威脅感,所以以這個方式,量體可以減少,又可以擋住風。」沈教授說明他的設計理念。

港區藝術中心以「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理念,希望縣民從生活中親近藝術,然後學習藝術,因此以人本觀念規劃了這一個具有地方特色,又保有宏觀氣度的藝術園地。

進入館內參觀,必須從一處民宅似的大門進入,沈教授寓意深遠的表示:「我是用一個小的民宅,從這裡進去。我必須讓他有一種『尋』的感覺,所以經過一個隧道,你會覺得你在尋找一個東西,它好像是如此的神秘。」

相片的前面的小房子就是港區藝術中心展覽廳的入口。後面山坡下面整個都是展覽廳;所以從外觀上看不出來展覽廳的大小

神秘的藝術寶藏原來沉潛於外表樸拙的土丘之內,有如中國文人樸實的外在、豐厚的修養內涵。

建築師 天人合一的人文修養

有三十幾年教書經驗的沈芷蓀,自稱是一位學者型的建築師,他強調建築是當代歷史的一面鏡子,建築師應具備美學和人文修養,才能創造出富有創意且耐人尋味的作品。

「人生的邏輯裡面你可能是演員,可能也是觀眾。你娛樂於對方,對方也娛樂於你,藝術基本的真理,就是藝術能夠讓整個社會之間融合的那個程度。」沈芷蓀對人生與藝術的體認。

沈芷蓀認為塑造藝術氣氛的環境,不能只侷限在展示空間中而已,應該遍佈整個園區,所以他創造了許多學習、觀賞、展演等互動性的空間。而這個互動式的空間概念卻襲自傳統建築的設計哲理。

「它是一景、再一景、一山、再一山,它甚至讓你覺得山窮水盡疑無路,轉一個角度,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中國建築尤其強調亭、臺、閣,它常常是利用借景的方法去發現另外一個東西,不是一眼看過去一目了然的,是經過一個借題去了解(景物),在中國純建築來講,那些文人、詩人,老早就用過了。」

借用文人、詩人的角度來看傳統建築,「雅書廊」的設計,特別沉靜。「雅書廊」是港區藝術中心作為教室使用的建築,仿造唐宋書院的比例,創造出寧靜、平和的學習環境。離開教室,走出「雅書廊」,隨著丘上石路蜿蜒來到戶外的亭、台、樓、閣,既能休息,也能入畫、寫生,甚至可以欣賞到一場小型的戶外表演。

藝術中心洪明正主任

藝術中心洪明正主任表示:「這裡面透過建築師的巧思,利用地形的高低落差營造出不同的表演空間,大概有十三個可以同時進行不同的表演活動。像學校有一些表演團體,或者是假日廣場。因此藝術中心跟社區可以有一些互動。」

戶外空間既是休閒景點,也是表演活動的場地,沈芷蓀多元的設計活化了空間:「比如說有些樂隊,椅子可以放這邊,它是一個活動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廊道可以當做展示或表演的場所,樓梯既是座椅,又是表演台;而區隔空間的矮牆同時也可以當做民 ‘休息的坐椅。

港區藝術中心展示場

「還有,我們有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展演廳,這個展演廳的音質,目前經過專家的測定,公認是目前台灣最好音質的音樂廳。」台中縣文化局陳志聲局長一再肯定沈教授的設計規劃。

有546個觀眾席位的演藝廳,為什麼表演時不需要麥克風,而全場都可以聽見呢?經過沈教授細細的解釋,我們才有初步的認識。

原來沈教授先築起兩道15公分以上的厚牆,阻斷外部噪音;演藝廳內部則依聲音折射的拋物線原理設計,讓遠近的聲音都能反射到每一角落。「可是呢,還有第二個check(檢查)的重點,聲音跑的法線跟直線。就是聲音來的時候,可以直接讓你耳朵聽到,也可以打到上面再下來讓你聽到,這兩者之間的差,不能超過十四米,如果超過十四米,你聽到的聲音會有雜音。」沈教授細細解釋。

著書立萬 百年樹人 師徒經驗承傳

港區藝術中心興建完成的同時,沈芷蓀將其設計過程與成果集結成冊,沉甸厚重的四本書中詳載了藝術中心的設計過程、營運計畫、維護、管理等,沈芷蓀寫著:「以經驗承傳後進,讓他們不必像自己一樣辛苦的摸索,及花費漫長的時間來成長;也讓他們可以將實務與理論的知識結合,而能儘快的得到概略的實務經驗,這是寫書的第一個目的。」

沈芷蓀教授

大約在二十年前,沈芷蓀與工作夥伴就已經獲得台灣建築界極高榮譽的建築師雜誌金牌獎。後來又陸續得到魯班獎和金鼎獎的肯定。獲獎無數的沈芷蓀除了對建築設計抱以熱忱,他真正希望完成的使命還在於留下文化遺痕。他懇切的表示:「當你每設計一幢房子的時候,你都有你歷史的使命,因為在一百年、兩百年後,等人家看到這個房子的時候,他可以從這個房子中去看到那個時代的文化背景,這也就是我們建築的責任。」

建築設計由於貼著生活的肌理運行,除了滿足視覺對美的需求之外,建物與使用者之間的融合,更是設計師們人文修持的展現所在,也就是在美學的基石上構築生活與文化,而沈芷蓀認為一個完美的建築設計工作者還要懂得上帝的語言:「上帝創造人,沒有一件東西是不合邏輯的,所以我們希望創造物品,它也需要有邏輯的思考,任何一個東西有完整的邏輯思考,這個東西才可以長久下去,他才可以做一個很完美的設計工作者。」

沈芷蓀事務所的建築師都是沈芷蓀的學生,這種中國傳統的師徒制,更容易凝聚共識與培養默契,所以沈芷蓀說自己的事務所比較像研究室,而不像商業團體。

沈芷蓀說:「我們不必要忠於業主,但是要忠於建築,要對得起自己的建築良心,對得起時代帶給我們的東西。」

來自謙卑的經典之作

沈芷蓀的建築良心不在於「人定勝天」,而是「天人合一」,也就是天、地、人之間的和諧。他的建築量體沒有高大建物對人的壓迫感,選用的建材也多來自自然環境、避免使用高科技所產生的東西,他希望將來這些建築材料能夠回歸自然,跟自然融合在一起。台中縣文化局陳志聲局長說:「藝術空間當中,它算是一個經典。」

我們相信,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這個建築經典之作,是來自設計師沈芷蓀那顆敬天法祖的謙卑之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 「情」字是描述心的距離,舉凡君臣、師生、親子、手足、夫妻、知己及陌路、神凡,都有情的展現空間。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12月30日起以「情為何物」為題展出26(組)件書畫,呈現人世間不同情感的面貌。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正在展出「愛硯成痴」特展,一百多件硯石各具風格,件件值值細細品味。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院即起推出年度大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十六世紀東西文化交流》,集結北院及法國、荷蘭、日本等12家國內外館所的珍貴典藏,呈現16世紀亞洲、歐洲、美洲經由航行所展開的交流故事。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即起推出「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讓民眾在近距離欣賞青銅兵器精湛工藝的同時,走入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認識古代「冷兵器」與「熱血戰爭」交織出的權力故事,感受故宮版的「冰與火之歌」。
  • 無論古今,藝術家創作常以自然為師,像不像「幾」分樣,活靈活現的動物更是藝術家們汲取靈感的泉源,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人氣國寶展11月起由郎世寧〈百駿圖〉領軍,搭配清代〈肉形石〉及明代〈貼金鴨薰〉等6組件器物精品,邀觀眾品味藝術家們出神入化的「寫真」技巧。
  • 現在,公眾可以參觀米開朗基羅的密室。1530年,米開朗琪羅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所以像逃犯一樣躲藏在那裡,以逃避教宗的憤怒。
  • 近年來,韓國流行文化透過影視多媒體的傳播,在世界各地掀起波瀾,連帶也帶動探索韓國文化與藝術的風潮。故宮南院10月6日起推出「朝鮮王朝與清宮藝術的交會」特展,以朝鮮與明、清兩個帝國使節往來的紀錄,開啟敘事脈絡,通過書畫、文獻與器物等不同質材展件,呈現18世紀朝鮮王朝(1392—1879)的黃金時期,及其先後與明、清帝國交會的經過。
  • 呼應秋的色彩繽紛,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常設展9月19日起以「色彩魔術師」為題展出30件作品,包括宋代張即之〈上問尊堂太安人尺牘〉、五代南唐巨然〈秋山圖〉及元代馬琬〈喬岫幽居〉等3件重要古物,展期至12月10日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