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正體字具文化傳承功能 推行簡化字得不償失

人氣: 3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6月21日報導】從文字演變歷史探究正體字簡化字問題專題(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二十一日電)中國大陸在國際上以政治力推展使用漢字簡化字,企圖排擠正統的中文正體字;文字學者從學術層次分析認為,簡化字雖適用社會低層次,但正體字才符高層次文化需求,兩者本質孰優孰劣立見,不宜以劣幣驅除良幣,從文化傳承意義來看,推行簡化字是得不償失。

南台科技大學教授季旭昇說,文字目的是要達到記錄生活所需,做生意所要用到的字不多,例如「A菜」、「寸衫」,需要表達的內容很少,簡化字符合需求,但對文化豐富的民族來說,追求精緻的生活,簡化字絕對不夠。

他表示,戰爭動亂年代往往民生凋敝,文字易簡化混亂,戰爭過後,文字發展又會回到正軌。漢字發展在歷史上有三次陷入混亂,即在戰國、魏晉、一九四九至今。

最混亂是在戰國,季旭昇指出,當時七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如今戰國楚文字大量出土,相當豐富,季旭昇分析說,一般印象都以為戰國時代因為動亂,文字簡化應很嚴重,但針對學者整理的楚文字統計發現,繁化字比例竟是簡化字比例的兩倍。

歷史演變則顯示隨著精緻生活需求,文字繁化也會增加,民國初年學者郭沬若提出文字發展繁化是趨勢的看法。季旭昇指出,時代愈進步,中文正體字責任愈重大,除非要回去過簡陋生活,否則,文字怎能往簡化方向走?

文字需求性之外,台灣師大國文系教授賴明德從文字結構分析指出,簡化字違背漢字構造原理,從字形上無法解釋構字的道理。例如,形聲字「鳳」從鳥、凡聲,古文是一隻大鳥形狀,是天下安寧才會出現的神鳥,簡化字變成「又」在「几」內,看字形不知其意義。

再如「餘」字是吃飽,從食、余聲,字的構造是與吃飯有關,但簡化字作「余」,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變成「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從「罵人只會壞事」變成「壞事一定有我」,再如「鹹死了」寫簡化字變成「咸死了」,意謂「都死了」,令人啼笑皆非。

賴明德又說,推行簡化字的後遺症是民間自行造出極多的簡化字,例如「熱狗」簡化成一個字,就是狗字下直接加四點,根本混淆了文字的原理和系統。

台大中文系退休的漢字學專家黃沛榮教授曾赴大陸多次,蒐集許多大陸民間使用的簡化字,深感大陸民眾不懂傳統漢字就不應亂用。

例如南京的飯店有「理發室」,東北吉林浦儀皇宮導覽標誌是「理發室」而給日本觀光客看的是「理髮室」;洗照片的招牌「即衝立取」,以更複雜筆畫的「衝」取代「沖」;廁所的自動乾手器變成「自動幹手器」;到東漢許慎故居參觀,看見「許慎故裏」路標,正確的「故里」不見了,令人感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教授孫劍秋說,如果文字本身結構有問題,自然會在時代演進下被淘汰或改換結構,不可以用人為力量強力改變。

孫劍秋指出,漢字是表意文字,方言雖多,數千年文化卻能一脈相傳,形成一種文化的持續力,從漢字的完整性、統覺性、穩定性、藝術性等文字特性分析,簡化字大都結構欠方正、失去圖畫意象,也失去哲理意涵,簡化字形無形中破壞文化持續性與民族凝聚力,從文化傳承意義來看,推行簡化字是得不償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