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維陶藝 — 土「蝕」流 (1)

以水侵蝕喚醒土的生命
張桂維
font print 人氣: 17
【字號】    
   標籤: tags: , ,

此次作品是藉由水對土侵蝕的斑剝質感,隱喻時間的洪流對於生命萬物的無情摧殘,提醒人們尊重生命的價值與把握時間的可貴。

通常陶藝創作使用於作品表面的處理方式,不外乎刻、畫、拍、貼、壓、印…等技法,此次展出嘗試以水蝕處理的方式,透過水的侵蝕作用,自然地將陶土的本質突顯出來,藉此探討「土與水」、「陰與陽」、「平滑與粗糙」之間所對應出來的樸質的自然美感及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

(一)狀態系列:「蝕」髓知味

自然的水蝕狀態之下,陶土慢慢地一點一滴的崩解,就像水與土之間無言的對話。水對於不同的土,或是不同乾濕程度的土,在不同浸泡或是沖刷的角度、時間,所產生出來的質感會有意想不到效果,本系列以各種不同的成形方式,產生施壓在作品上的痕跡與過程,在作品中留下疏密不同的分子排列,當經過水的浸泡之後,質地疏鬆的部分會快速吸收水分而先行崩解,忠實呈現起初筆者在製作過程的各種痕跡;而土被水侵蝕的痕跡,在經過火的燒成之後,將這些物理變化的瞬間完整的保留。

水對於土的侵蝕是不會自我控制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危險關係」,二者相互依存。陶土經過火的燒製過程之後,即將製陶過程當中施力於陶土表面的各種痕跡,忠實地保留下來;而土被水侵蝕的痕跡,也可以用在陶藝創作的裝飾表現上,將這種自然侵蝕的肌理,透過陶瓷燒結的特性,將其瞬間的變化完整的保留,其斑剝的肌理彷彿是歲月的刻痕,時間的流逝。

本系列作品的另一層涵義,即是要針對土的各種質地,以水蝕的方式,把隱藏在土的內部力量釋放出來;水蝕之後的作品其表面肌里,可以清楚看到土在成形的過程中所記憶作者施加於作品的軌跡與痕跡,如同外在環境對於人的性格、思想的影響。

作品《「蝕」髓知味》

張桂維《「蝕」髓知味》,2005 137×28×20cm ;陶土、瓷土、26號瓷土、磚瓦土, 拍壓、挖空成形、浸泡水蝕; 1230˚c 還原、氧化燒成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以陶土、瓷土、26號瓷土、磚瓦土等,將練好的土條,以各種不同角度敲打拍壓成方塊形式,或是將土條菊花練再拍壓成方塊並將其內部挖空。以幾合的方塊造形呈現,旨在將視覺的焦點放在其表面的質感,不同的土各自呈現不同的肌理效果。

其中將一件熟料土及另一件26號瓷土,放置於冰庫冷凍三天,作品中的水分會因冰凍而結晶,土分子排列也會隨著結晶而改變,質地較為疏鬆的熟料土,在經過冰凍後水蝕,很奇妙地呈現凍豆腐的肌理,而26號瓷土因為質地較為細密,經過水蝕之後,卻呈現坑洞狀的崩解。

創作理念說明

此作品是要藉由土的不同特性,或是相同的土在不同的燒成氣氛所呈現的結果,隱喻世間的每個人都各自有其獨特性,當人出生瓜瓜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受到父母、家庭、學校、社會的薰陶與影響,除了天生遺傳自父母的基因,承接父母所賦予的本質,其後的人格發展與性向偏好,則受到其所處的外在環境所支配或影響;在相對條件良好的環境之下,可以培養一個身心健全的人格,並依照其性向發展,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若是在相對條件惡劣的環境之下,則衍生出身心不健全,憤世忌俗的惡徒,成為社會的隱憂;古時「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移風易俗與健全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在在都影響整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力與創造力。

作品《渾沌》

張桂維《渾沌》,2006 80×30×20cm 熟料土、陶土、瓷土、鹽;拉坏成形、浸泡水蝕 1230˚c還原燒成

形式與技法說明

此件作品以拉坏成形,分別用瓷土混合陶土、陶土及熟料土拉製而成,旨在呈現不同密度的二種土混合之後水蝕,被水侵蝕的程度不同所產生的肌理,以及用單種土拉坏後再水蝕的肌理,產生的對比效果,中間這件在燒製時在上方灑上一些鹽巴,使其在高溫時降低該處的熔點,產生如同腫瘤的肌理,在整件作品中形成視覺的焦點。

創作理念說明

此作品旨在以不同的肌理效果表現人的不同思想,有些人的思想單純,有些人的思想細密複雜,有些人的思想極端偏差,就像人的身體受到病毒的侵襲,腦中有一顆思想的毒瘤;人生百態,思想會因所處的環境或接受到資訊而改變,所謂:「思想決定信仰,信仰產生力量」,信仰包含宗教信仰、意識形態的信仰等等。正當的宗教信仰引導人們追求真理,偏激的宗教信仰卻能使人發狂,乃致殉教式的毀滅行為;在台灣的意識形態信仰,卻造成政黨立場的對立,致使國家陷於渾沌空轉的境界,人民的生活失去了保障,年輕人的前途渾沌不明。@(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5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十七日電︶金門陶藝家王明宗創作的風獅爺之多,有如一座風獅爺博物館,王明宗今天在高雄市文化中心舉行個人陶藝展,展出各式風獅爺陶藝作品,展期至二十八日止。
  • 【大紀元5月18日訊】 【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嘉義大學為展現另類的美學視覺效果,18日在嘉義鐵道藝術村展出的該校視覺藝術研究所學生聯合美展,展出作品包括平面藝術、油畫、版畫、水墨、複合媒彩、立體藝術、陶藝、雕塑等共27件藝術創作,吸引不少好奇的民眾前來觀賞。
  • 雲林科技大學陶藝社成立至今十二年,學員作品種類廣泛,廣及手拉坯、雕刻、手捏、陶板等,極富創意,今年的展覽以「現代」為主題,將於六月二日到二十三日,在學校圖書館藝廊展出。
  • 【大紀元5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嘉大美術系師生自行購買耐火磚,一塊塊堆疊建造出來的蘇打窯,這學期正式啟用來燒製自己的作品,在陶藝課中以手塑、拉胚完成的學生作品共50餘件,經過高溫燒窯及降溫的過程,30日上午開窯取出,作品的色澤及質感,與傳統電窯及瓦斯窯燒出的成品均不相同,非常新奇美麗。
  • 【大紀元6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曾立南投一日電)在陶土中打滾五十餘年的曾樹枝,被南投縣藝文界推崇為陶藝大師,九年前一度因燒傷而退出陶界,復出後,更積極作育英才;應南投縣文化局的邀請,即日起在文化局舉行師生聯展,出自大師之手的陶藝,自有不同境界。
  • 【大紀元6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八日電)曾因販毒而入獄服刑的林進賢,在獄中接觸陶藝訓練啟蒙,出獄後跟隨交趾陶藝師呂勝南習藝;由於表現優異,雲林監獄典獄長吳中和今天特地去探望他,並轉贈監所受刑人合力製作的「只要肯用心.泥水變黃金」陶板,鼓舞他重獲新生。
  • 〔自由時報記者鄭淑婷/鶯歌報導〕美國陶藝家維吉尼亞.史考琦,依據鶯歌陶瓷工業的歷史,創作「永恆浮動之球體」公共藝術,作品由50顆球體組成,分別代表鶯歌的藝術陶瓷、建築陶瓷、日用陶瓷、衛生陶瓷及工業陶瓷產業,將進駐鶯歌陶博館後方陶瓷公園。
  • 【大紀元6月1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十九日電)台北市原住民委員會明天下午一時三十分起,將在市府一樓中庭舉行「原藝之美|台北二OO六年原住民文化創意產品競賽暨特展活動」頒獎典禮,頒發二十六位優勝作者,並展出五十五名入選作者的織品類、雕刻、陶藝和手工飾品,展期自明天起至六月二十五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