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五色與人體健康(上)

陳潮宗

人氣 6

中國人一向講究養生之道,尤其對於飲食的效果,自有一套獨特的理論,「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始終深入人心。所以,將食物依顏色分類,歸納出不同的補償作用,聽起來似乎很玄妙,倒也有不少可信的實例,例如黑芝麻、何首烏,有烏黑秀髮功效,符合黑色食物的功效。

根據青、赤、黃、白、黑等五色的食物分類法有其歷史淵源。「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學說,可用「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來代表,再進一步對應到人體的「肝、心、脾、肺、腎」等五臟,五種顏色、屬性和對應人體臟器,這種推演方式衍生出來之後,漸漸被套用在藥物和食物的區分方法上。

四氣五味巧養生
「四氣五味」是藥膳預防醫學中,重要的理論基礎。食物的四氣包括「寒、熱、溫、涼」四種性質。能減輕熱症,對發熱、口渴有清熱瀉火功效的食物,統屬寒性或涼性。如家常的絲瓜、西瓜。反之能減輕或消除寒症,對肢體畏寒有溫中散熱作用的食物,通稱溫性或熱性,如薑蔥、羊肉等。掌握寒熱屬性,即可根據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許擇食材。

至於食物中的「五味」,所指的正是「酸、苦、甘、辛、鹹」。《靈樞.五味》提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靈樞.九針》亦有「酸走筋,苦走血,甘走肉,辛走氣,鹹走骨」的說法。

一般而言,藥物的味和藥物的成份有關,份不同味也就不同。總體而言,它代表了藥物治療效果的概括。清代醫家汪昂所著《本草備要》中即有「凡藥酸者,能濇能收;苦者,能瀉、能燥、能堅;甘者,能補、能和、能緩;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瀉」之敘述。@

轉載自文經社出版–【五臟保養書】(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拙老談養生】憂鬱症防治之道
【節慶食俗】五月五避疫養生說端午
五穀雜糧蒟蒻 包出低卡高纖健康粽
傳統端午異國風 健康美味飄粽香(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