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呼嘯山莊》(59) 全文完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譯後記

  《呼嘯山莊》(「WutheringHeights」)的作者是英國十九世紀著名詩人和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應該說,她首先是個詩人,寫過一些極為深沉的抒情詩,包括敘事詩和短詩,有的已被選入英國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中二十二位第一流的詩人的詩選內。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她與《簡愛》(「JaneEyre」)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BronteD,1816—1855),和她們的小妹妹——《愛格尼斯•格雷》(「AgnesGrey」)的作者安•勃朗特(AnneBronteD,1820—1849)號稱勃朗特三姊妹,在英國十九世紀文壇上煥發異彩。特別是《簡愛》和《呼嘯山莊》,猶如一對顆粒不大卻光彩奪目的貓兒眼寶石,世人在瀏覽十九世紀英國文學遺產時,不能不驚異地發現這是稀世珍物,而其中之一顆更是如此令人留戀讚歎,人們不禁惋惜這一位才華洋溢的姑娘,如果不是過早地逝世,將會留下多少璀璨的篇章來養育讀者的心靈!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盪的時代。資本主義正在發展並越來越暴露它內在的缺陷;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這從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1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再加上英國政府對民主改革鬥爭和工人運動採取高壓手段:如一八一九年的彼得路大屠殺就是一個例子。因此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也有所反映。我們的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就是誕生在這樣鬥爭的年代!她生在一個牧師家庭裡,父親名叫佩特裡克•勃朗特(1777—1861),原是個愛爾蘭教士,一八一二年娶英國西南部康瓦耳郡(Cornwall)人瑪麗亞•勃蘭威爾為妻,膝下六個兒女。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莉莎白(1815),三女兒夏洛蒂(1816),獨子勃蘭威爾(1817),下邊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1820)。後面四個都生在位於約克郡曠野的桑頓村2,勃朗特先生便在這一教區任牧師職。一八二○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區,在曠野的一處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們三姊妹就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一生。

  一八二七年她們的母親逝世,姨母從康瓦耳群來照顧家庭。三年後,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姊妹進寄宿學校讀書。由於生活條件太差,瑪麗亞與伊莉莎白患肺結核夭折,夏洛蒂與艾米莉倖存,自此在家與兄弟勃蘭威爾一起自學。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四個兄弟姊妹便常以讀書、寫作詩歌,及杜撰傳奇故事來打發寂寞的時光。夏洛蒂和勃蘭威爾以想像的安格裡阿王朝為中心來寫小說,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則創造了一個她們稱為岡多爾的太平洋島嶼來杜撰故事。

  她們的家雖然臨近豪渥斯工業區,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於城鎮與荒野之間。艾米莉經常和她的姊妹們到西邊的曠野地裡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鎮中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曠野氣氛的感染。特別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雖不懂政治,卻十分關心政治。三姊妹常常看自由黨或保守黨的期刊,喜歡議論政治,這當然是受了她們父親的影響。佩特裡克•勃朗特是個比較激進的保守黨人,早年反對過路德運動3,後來也幫助豪渥斯工人,支持他們的罷工。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鬥爭。這就為《呼嘯山莊》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這個家庭收入很少,經濟相當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經常出外謀生,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貼補家用,幾年來歷受艱辛挫折。夏洛蒂曾打算她們自己開設一所學校,她和艾米莉因此到布魯塞爾學習了一年,隨後因夏洛蒂失戀而離開。一八四六年她們自己籌款以假名出版了一本詩集4,卻只賣掉兩本。一八四七年,她們三姊妹的三本小說5終於出版,然而只有《簡愛》獲得成功,得到了重視。《呼嘯山莊》的出版並不為當時讀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無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們唯一的兄弟勃蘭威爾由於長期酗酒、吸毒,也傳染了肺病,於九月死去,雖然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對於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米莉走向墳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終於棄世。她們的小妹妹安也於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只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餘的三位親人告別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注定

  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

  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

  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

  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

  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

  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

  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歎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於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1837年5月17日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扎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鬥爭和瀕於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1837年8月

  在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ofCharlotteBronteD」)6里,有一段關於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但還是自己動手做自己的事,甚至還竭力拿起針線活來。僕人們旁觀著,懂得那種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眼神呆鈍當然是預示著什麼,然而她還繼續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這時已經太遲了。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在夏洛蒂的書簡7中記下了不少在艾米莉去世後她的哀傷與感觸的文字,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這裡。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8(MatthewAmold,1822—1888),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弔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與之比擬的。

  可以說,她這部唯一留下的小說之所以震撼了人們心靈也就為此。

  關於《呼嘯山莊》這部書,在世界文壇上多年來每談及十九世紀西歐文學,必會涉及《呼嘯山莊》的探討。有不少著名評論家及小說家都曾有專文論述。如: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giniaWoolf,1882—1941)9在一九一六年就寫過《〈簡愛〉與〈呼嘯山莊〉》一文。她將這兩本書作了一個比較。她寫道:

  「當夏洛蒂寫作時,她以雄辯、光采和熱情說『我愛』,『我恨』,『我受苦』。她的經驗,雖然比較強烈,卻是和我們自己的經驗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嘯山莊》中沒有『我』,沒有家庭女教師,沒有東家。有愛,卻不是男女之愛。艾米莉被某些比較普遍的觀念所激勵,促使她創作的衝動並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損害。她朝著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書中把它拼湊起來。那種雄心壯志可以在全部小說中感覺得到——一種部分雖受到挫折,但卻具有宏偉信念的掙扎,通過她的人物的口中說出的不僅僅是『我愛』或『我恨』,卻是『我們,全人類』和『你們,永存的勢力……』這句話沒有說完。」

  英國進步評論家阿諾•凱特爾(ArnoldKettle)十在《英國小說引論》一書中第三部分論及十九世紀的小說時,也有專文為《呼嘯山莊》作了較長的評論,他總結說:「《呼嘯山莊》以藝術的想像形式表達了十九世紀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壓迫、緊張與矛盾衝突。這是一部毫無理想主義、毫無虛假的安慰,也沒有任何暗示說操縱他們的命運的力量非人類本身的鬥爭和行動所能及。對自然,荒野與暴風雨,星辰與季節的有力召喚是啟示生活本身真正的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呼嘯山莊》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們生活在這個世界裡,而且努力去改變它,有時順利,卻總是痛苦的,幾乎不斷遇到困難,不斷犯錯誤。」

  而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創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 Eset

Maugham,1874—1985)(11),在一九四八年應美國「大西洋」雜誌請求向讀者介紹世界文學十部最佳小說時,他選了英國小說四部,其中之一便是《呼嘯山莊》,他在長文中最後寫道:

  「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呼嘯山莊》使我想起埃爾•格裡科(12)的那些偉大的繪畫中的一幅,在那幅畫上是一片烏雲下的昏暗的荒瘠土地的景色,雷聲隆隆拖長了的憔悴的人影東歪西倒,被一種不是屬於塵世間的情緒弄得恍恍惚惚,他們屏息著。鉛色的天空掠過一道閃電,給這一情景加上最後一筆,增添了神秘的恐怖之感。」

  註:

  1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ElizabethBarrettBrowning,1806—1861)——英國十九世紀維多利亞王朝時代著名女詩人,也是著名詩人羅伯特•勃朗寧(RobertBrowning,1812—1889)之妻。著有《葡萄牙十四行組詩》及多種詩選。

  2桑頓村(Thornton)——英國北部約克郡(Yorkshire)曠野上的一個村名。

  3路德運動(Luddite)——這是1811—1813年的焚燒工廠,打毀機器的運動,從諾定昂織襪工人中擴張到各大城市。這是由於十九世紀初英國產業革命迅速發展,工廠制度嚴重剝削工人,工人生活惡化,引起了工人自發的反對機器的運動。據說工人路德是打毀自己的工作機的第一個人,故稱為路德運動。1812年國會宣佈以死刑對付搗毀機器者。1813年被鎮壓平息。

  4詩集(「Poems」)——這本詩集是勃朗特三姊妹用假名在倫敦出版的。她們所用的假名是Currer,EllisandActonBell。

  5三本小說——即《簡愛》,作為CurrerBell編的一本自傳;《呼嘯山莊》:作為EllisBell寫的小說;以及《愛格尼斯•格雷》則是ActonBell所寫的小說。

  6蓋斯凱爾夫人(Mrs.ElizabethGleghornGaskell,1810—1865)——英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著有《瑪麗•巴登》等。1850年與夏洛蒂•勃朗特相識,成為摯友,1857年,夏洛蒂逝世兩年後,她寫了這本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

  7夏洛蒂的書簡——在夏洛蒂•勃朗特逝世後,在蓋斯凱爾夫人所寫的傳記中披露了一部分。以後在1899—1900年出版的《勃朗特姊妹的傳記與書簡》七卷中已將夏洛蒂全部書信收集發表。

  8馬修•阿諾德(MatthewArnold,1822—1888)——英國詩人及評論家。他寫了不少評論集和詩選。最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索拉與羅斯教》(1853)。

  9弗吉尼亞•伍爾夫(Mrs.VirginiaWoolf,1882—1941)英國二十世紀著名女作家。她才華洋溢,自成流派,擅長運用意識流的技巧刻劃人物心理。一九四一年由於外界及她個人的原因而溺水自盡。作品有《戴樂威夫人》、《浪》、《到燈塔去》、《在幕間》等小說及文藝批評集等。

  10阿諾德•凱特爾(AmoldKettle)—英國當代進步評論家。1951年出版《英國小說引論》二卷,從英國小說發展史的角度評論了英國小說,特別是十九世紀小說,他選了十部著名小說,作了比較科學的介紹,具有精闢的見解。

  11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及劇作家。作品甚多。著有《孽債》(1915),《剃刀邊緣》(1944)等小說。劇本有《圈》(1921),《神聖的火焰》(1928)等。

  12埃爾•格列科(ElGreco,1541—1614)著名宗教畫及肖像畫家。生於希屬克里特島;在意大利學習繪畫。1577年定居在西班牙托列多城(該城在1087—1560年曾為西班牙首都)。這裡毛姆所說的畫可能是指他的名畫《托列多》的畫面。(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五天早晨,或者不如說是下午,聽見了一個不同的腳步聲——比較輕而短促;這一次,這個人走進屋子裏來了,那是齊拉,披著她的緋紅色的圍巾,頭上戴一頂黑絲帽,胳臂上挎個柳條籃子。
  • 喪事辦完後的那天晚上,我的小姐和我坐在書房裏;一會兒哀傷地思索著我們的損失——我們中間有一個是絕望地思索著,一會兒又對那黯淡的未來加以推測。
  • 我曾去過山莊一次,但是自從她離去以後我就沒有看到過她;當我去問候她時,約瑟夫用手把著門,不許我進去。他說林惇夫人「完蛋啦」,主人不在家。
  • 昨天晴朗,恬靜而寒冷。我照我原來的打算到山莊去了:我的管家求我代她捎個短信給她的小姐,我沒有拒絕,因為這個可尊敬的女人並不覺得她的請求有什麼奇怪。
  • 一八○二年。——這年九月我被北方一個朋友邀請去遨遊他的原野,在我去他住處的旅途中,不料想來到了離吉默吞不到十五英里的地方。路旁一家客棧的馬夫正提著一桶水來飲我的馬,這時有一車才收割的極綠的燕麥經過,他就說:
  • 希刺克厲夫先生並沒有解釋他為什麼又改變主意要我來這兒;他只告訴我說他要我來,他不願再看見凱薩琳了:我必須把小客廳作為我的起坐間,而且讓她跟我在一起。如果他每天不得不看見她一兩次,那就已經夠了。
  • 那個星期一之後,恩蕭仍然不能去作他的日常工作,因此就逗留在屋裡,我很快地發覺要像以前那樣擔任照顧我身邊的小姐之責,是行不通的了。她比我先下樓,並且跑到花園裡去,她曾看見過她表哥在那兒幹些輕便活;當我去叫他們來吃早點的時候,我看見她已經說服他在醋栗和草莓的樹叢裡清出一大片空地。他們正一起忙著栽下從田莊移來的植物。
  • 他揪住她的頭髮。哈里頓企圖把她的卷髮從他手中放開,求他饒她這一回。希刺克厲夫的黑眼睛冒出火光來。他彷彿打算把凱瑟琳撕得粉碎;我剛剛鼓起勇氣去冒險解救,忽然間他的手指鬆開了;他的手從她頭上移到她肩膀上,注意地凝視著她的臉。
  • 那天晚上之後,有好幾天,希刺克厲夫先生避免在吃飯時候遇見我們;但是他不願意正式地承認不想要哈里頓和凱蒂在場。他厭惡自己完全屈從於自己的感情,寧可自己不來;
  • 我坐著,像一個有耐心的典範,想把他那全神貫注的注意力從它那一心一意的冥想中牽引出來;到後來他變煩躁了,站起來,問我為什麼不肯讓他一個人吃飯?又說下一次我用不著侍候:我可以把東西放下就走。說了這些話,他就離開屋子,慢慢地順著花園小徑走去,出了大門不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