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理財 愈早愈好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高照芬/專題報導

親子理財必須從小開始,在少子化的社會裡,許多父母不再擔心「養不起」小孩,取而代之的是擔心孩子沒有「理財觀念」,導致淪落為名副其實的「月光俠」及「敗家女」,理財專家建議,事實上親子理財必須從小開始,教育小孩子正確的節約及儲蓄觀念,為儲存人生的「第一桶金」愈早預作準備愈好。

建立量入為出觀念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給孩子魚,不如教會孩子如何釣魚」,也就是應從小就建立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藉由日常給子女的零用錢,配合教導小孩記帳和存教育基金等方式,以逐步達到建立子女正確的金錢使用觀念。這也就是親子理財的第一課,教導孩子「量入為出」的觀念,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養成孩子節約儲蓄的好習慣,才能夠積少成多、匯聚財富。

想要教導小孩正確的理財觀念,理財專家建議,父母親給小孩的零用錢,不妨可採定期定額給,以利教導小孩如何支配一定的所得,從有捨有得之中,了解金錢支配的觀念,以及學習如何在有限的預算內,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達到最有效率的收支管理。

理財專家認為,教導小孩金錢管理,可運用培養記帳習慣來輔助,往往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因為透過記帳可清楚了解自己每日的收支紀錄,可以由父母協助小朋友,在每週拿到零用錢時,先把未來一週所需要的花費記錄下來,然後配合實際支出及額外支出的紀錄,只要幾個月下來,親子之間就能藉由檢視帳本,進行儲蓄及理財討論,充份檢視每個月零用金的配置及花費是否適宜。

父母身教重於言教

另外,父母應注意,自己對金錢的使用習慣,會直接影響到小孩子,如果父母一擲千金、揮金無度,卻要求小孩事事節約,言教與身教不一致,恐怕會造成小孩子理財學習的矛盾與混亂。

利用零用錢 培養儲蓄觀

「透過定期給孩子零用錢,是訓練小孩正確使用金錢的第一步。」在台北體院教書、從事「親子教育」多年的佘玉珠老師現身說法,她認為,在給孩子零用錢之前,應該先建立孩子「愛物、惜物」的觀念,同時家長也應確立發給零用錢的目的,是供應孩子的「需要」,還是「想要」的部份。

佘玉珠老師的三個孩子都還在唸小學,她表示,小孩所「需要」的東西,她和先生都已預備好,因此,她給孩子的零用錢,最主要的目的是因應孩子「想要」的部份。孩子一旦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就得要花零用錢購買,但有時候「想要」的東西價格太高,她不會立即買來滿足他們,而是就趁機鼓勵他們存錢,存夠了就可以買到,藉以養成孩子儲蓄的觀念。

但佘玉珠並不主張給孩子太多的零用錢,因為孩子的基本所需,父母都已預備了。至於什麼時候給孩子零用錢,見仁見智,例如有些家長在小孩協助做家事時給零用錢,佘玉珠給零用錢則是以「教育」為出發,例如孩子讀完一本英文故事書,配合教育的前提給零用錢。

另外,家中如果有債務,要不要讓孩子知道呢?佘玉珠主張,應適度讓孩子知道家中的財務狀況,但不宜傳遞債務壓力給孩子,也不需要將所有債務的細節都一五一十的告訴孩子,由於台灣中產階級家庭的房貸、車貸很普遍,針對家中的貸款及負債,可先教導孩子「負債不能超過償債能力」,負債必須是在可掌握的範圍內,進一步讓孩子體認「量入為出」的道理。

定期定額基金 理財教材

親子理財教育也要善用金融機構的功能,父母給小孩零用錢,要建立節約儲蓄的觀念,就可以帶孩子去銀行開個帳戶,做為協助建立儲蓄理財觀念的輔助工具,甚至等孩子大一點,可以銀行帳戶為基礎,進一步擴大至一些投資理財管道、商品的運用,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讓孩子慢慢地認知各種投資的差異及風險。

銀行存款帳戶除儲蓄功能,其實也可說是一種風險性最小的投資工具,父母帶孩子到銀行開戶,孩子可以從開戶、存款、提款等流程中,得到充分的參與感,這時就可教導小朋友要隨時掌握自己戶頭的存款,如何藉由儲蓄創造利息收益,尤其要體諒父母親養育的辛勞;等孩子大一點之後,利用定期定額投資海外共同基金的小錢投資方式,也是很適合的教材,從基金如何創造投資收益,以及可能的風險,刺激孩子對理財的興趣。

富蘭克林證券投顧表示,根據歐美各國與小孩一起儲蓄教育基金的統計,美國平均有近二分之一的家庭用共同基金來作中長期的理財,幫孩子儲蓄教育基金、創業基金或結婚基金,也有助於讓孩子認知到理財的效益,其他如股票、期貨等較高風險的投資,父母還是可以告知投資操作方式,但務必要強調風險所在。

另外,孩子在學習理財的過程中如有「犯錯」,應視為一種學習過程,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親的陪伴與耐心教導,甚至家長們也可趁機一起學理財;相對地,父母親應對孩子有信心,給予適當與充分的理財規劃自主,當孩子財務規劃有不適當的地方,責罵絕對是最壞的方式,應以溝通方式、聽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從旁輔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