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神貌與發展(三)夏朝時期

作者:雅慧
font print 人氣: 56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夏朝

夏朝(約西元前2032-1600年)是中國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它的開創者是治水的大禹,雖然他原本將帝位禪給別人,但因爲他的兒子啓也有賢德,受人民的愛戴,所以帝位後來還是囘到啓的身上,從而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家天下」的朝代史。從禹到最後的桀,夏朝經歷了17位帝王,國祚約四百七十餘年。

治水與九州分域

在歷史上,禹和他的父親鯀都以治水留名於世,相傳在堯的時候有場大洪水將大部分土地都淹沒了。衆人推薦鯀去治水,堯雖然不同意,但還是順從眾意派鯀去治水。鯀採取圍堵法,花九年的時間但沒有成效。舜讓禹繼任父親的工作,用13年的時間,三過家門而不入,使用疏導的方法終於使大水退回水域,土地得以耕作,百姓得以安定,禹也因如此大功與其勤儉賢德而獲得舜與全民的信任,在舜之後成爲君主。

禹在治水時首先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地貌。為此,他不辭辛苦,一路上穿山越嶺,樹立木樁作為標誌,以測定高山大川的狀貌。他常常左手拿著準和繩,右手拿著規和矩,身上還裝載著測四時定方向的儀器,開始逐步開發土地,疏導九條河道,修治九個大湖。禹將土地分爲九州,古時,州和洲本為一字,即今天的島字。而州、島二字古時音是相同的。《說文解字》對此的解釋是:「州,水中可居者。昔堯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後來 「九州」也泛指中國。

從夏禹治水的傳說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了許多高山大河,確定了大地的東西南北,學會了開渠、分洪、修堤,並且掌握了計算、測量和繪製地圖的能力。傳說大禹收集了九州獻來的銅等金屬,鑄了九個大鼎,鼎上分別繪有各州的山川風土、草木禽獸,可説是4000年前的原始地圖。中國最早的一本地理文獻《禹貢》相傳便是大禹治水所累積的經驗總結。

夏朝的國土區域規劃

根據《禹貢》記載,禹還制定了貢賦的制度,將九州的土地依照其肥沃程度區分爲上中下三等,並依照交通便利與否以及距離都城的遠近來規定貢賦的等級,由此可以看出夏朝的區域規劃與土地使用已形成一套體系。夏朝以天子之都,也就是「中國」為中心,每五百里為單位,天子國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甸服」,即為天子服田役納穀稅的地區: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侯服」, 即為天子偵察順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區: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綏服」,即受天子安撫,推行教化的地區:綏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 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約束服從天子的地區: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區為「荒服」, 即為天子守衛遠邊的荒遠地區(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內荒涼落後,那裡的人來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內可以隨意居處,不受約束)。

夏朝城鎮建設的發明

最早的城郭

大禹治水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止於對自然環境的整治與利用,當時人們掌握的相關技術也同時運用到人造的城鎮及建築物當中。在城鎮建設方面,出現了城牆與城池,根據《史記》,「鯀作九仞之城,以障水。」;在《博物志》裡,也記載著「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原來聚落的周圍雖然都有道防禦用的土堆,但是結構並不堅實,遇到大水沖激動輒崩潰流失,並無法起到防止洪水淹入聚落的作用。鯀使用圍堵法治水,在想到把水圍起來的同時,也想到可以把城鎮圍起來來避免水患。起初的城牆是作爲防水之用,等到禹平息水患後,人們發現,城牆除了可以防止水災外,更可以保護城鎮不受外患入侵,城牆便成爲往後城鎮建設的基礎設施。

磚瓦

城牆的出現與磚瓦的發明息息相關。《古史考》記載,「夏禹時,烏曹作「磚」」,而據《本草綱目》:「夏桀,始以泥坯燒作「瓦」。」夏朝末期已經發明了瓦。磚瓦也使用在房舍建築上,使建築物更加堅固。在夏朝之前,房舍的屋頂皆以茅草混合樹葉、草莖土或黏土作成,無法有效阻隔風雨寒氣的侵襲,也容易損毀。磚瓦作為建材,使建築物更爲堅固耐久,數千年來廣泛運用在各種建築物上,成爲中國建築的特色之一。

排水溝渠

夏朝的另一創舉是排水溝渠的發明,這也和大禹治水使用的技術有關。禹採用疏導法治理水患,利用同樣的原理在城邑裡開溝挖渠,除了遭逢大雨時可以調節宣洩,平時還可以排泄生活用的廢水。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排水設施為陶質和石板砌成的管道,出現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二號宮殿底下。

方城與坐北朝南方向

根據史書記載,禹先建都於陽翟(di,今河南禹縣),後又在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陽建都。當今的考古界尚未找到夏朝的都城,目前探索夏文化的主要對象,是從上個世紀陸續出土的古城遺址,如二里頭遺址和龍山文化等。在龍山文化的遺址裡除了出現城牆與排水設施外,令人注意的是方形的城址多呈坐北朝南的方向,且城內出現成排相連、坐北朝南、房門開在南面中間的建築(平頂山蒲城店遺址)。 這個發現為中國傳統房舍聚間成房、方位坐北朝南的歷史往前推至夏代。

二里頭遺址的年代晚於龍山文化,在其中已可發現最早的宮城、最早的車轍痕跡以及最早的城市道路網。有學者認爲,二里頭遺址可能是夏朝的都城,惟此推論尚未得到普遍的肯定。

夏朝都城 宗廟高於宮殿

許慎在《說文解字》裡將「都」解釋為「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在夏朝的都城裡,宗廟的地位高於宮殿。宗廟亦即祖廟,是祭祀祖先的場所,根據古籍推測,最晚在五帝的堯時代就有宗廟的存在。宗廟的興修是與國家政權的建立聯繫在一起的,這也許源於古代的「君權神授」思想。

黃帝一統中土,承天命為天子治理天下,黃帝以降的歷代帝王乃至夏朝之後,不論是禪讓還是家天下,即帝位者皆是黃帝的後裔子孫,立廟祭祖以表明統治天下的權力來自承受天命的先祖,有不可置疑的正統性。《墨子.明鬼篇》曰:「昔者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為宗廟。」在建都之始便選擇都城正中的位置興建宗廟,可見宗廟在古代統治者心目中是何等的重要。據《周禮・考工記・匠人篇》記載,宗廟在夏代叫「世室」,既是夏朝祭祀祖先的處所,又是重要的行政場所,是政權的象徵。

夏朝的歷史至桀而亡,桀之前的幾個君王即已不修德,致使夏的王室威德日漸衰微,並且引起了諸侯的反叛,夏王朝也逐漸走向衰敗。夏桀暴躁殘忍、奢侈無度。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爲了享樂把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時常發生,相反的民眾的生活則十分困苦。就在這種情形下,星隕地震,河水斷流。夏朝末,又發生過兩次大地震。天災是上天對人不遵循天理的警告與懲罰。夏桀多行不義而天亡之。

商湯見夏桀已是天譴眾離,乃以「天命」為號召,要求大家奮力進攻,以執行上天的意志。鳴條之戰,一個強大的王朝經歷了四百餘年歷史,卻被一個小諸侯國所滅,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震驚與思考,所以後來出現了「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告誡。《周易.革》中認為商湯伐桀滅夏,「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樣,商湯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領有天下。@*#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它也結束了堯舜以來的禪讓制度,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使中華文明走上的一個新的歷程。
  •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六世紀,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期。標誌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它也結束了堯舜以來的禪讓制度,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它的誕生使中華文明走上的一個新的歷程。
  • 編者按: 中國的歷史是朝代更迭的歷史。你方唱罷,我登場。千万個多姿多彩的主角,千千万万忍辱負重的百姓。然而, 連年起伏的天災似乎是這場大戲的主線。它警示天下;它譴罰違天理之徒。它導演著一代王朝的衰亡,另一明主的興起。
  • 中國大陸河南省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一座始建於二里頭文化晚期的大型建築基址,考古學者懷疑它可能是夏朝都城,展開進一步挖掘工作。據新華網報導,這座被考古學家懷疑可能是「夏朝都城」的建築基址,位於著名的「二里頭遺址」二號宮殿北牆外,現編號為六號;它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它的始建年代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關鍵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說,古建築基址到底是夏人或商人所建,必須再進一步發掘,這件歷史疑案的破解,將為夏商分界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 五帝時期,天下的共主,譬如黃帝、帝嚳、顓頊、堯和舜,都是因為賢德而為各個部落所尊崇、所擁戴。禹死之後,盡管帝位傳給了別的賢人,但最後還是其子啟繼承了天子之位,從而真正開啟了中國曆史上王位由“父子相傳”的先河,即古人所說的“家天下”的肇始。
  • 中國大陸河南省的考古人員,最近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了一座距今約三千六百年的大型古代宮城,考古專家認為﹐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宮城。中新社報導,新發掘的這座宮城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佈局嚴整的大型古代都邑,面積超過十萬平方公尺﹐是迄今可以確認的中國古代最早具有明確規劃的都邑﹐開創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制度的先河。
  • 中國最近在以華夏第一都|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河南洛陽盆地七百多平方公里內﹐新發現了一百七十四處新石器時代的裴李崗文化時期至戰國時代的古遺址。
  • 最新研究發現,中國最早漢字可能不是甲骨文,而是在西元前2500年,刻畫在陶器上的各種「陶文」!
  • 天圓地方宇宙觀具體顯現在三皇時期的聚落建築型態上。目前出土的這個時期的聚落面積通常不大,年代較久遠的聚落多呈圓形或不規則的環狀,後來漸漸多為四方形,方形的城鎮自此成爲中土最普遍的城市形式。當時的聚落不僅已經形成城鎮的規模,其內部更具備了城市規劃與功能分區的痕跡。神農氏時期已經有市集。
  • 【大紀元3月23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三日電)新華網報導,中國大陸河南省焦作市文物部門透露,考古人員在該市中站區龍山文化遺址發現陶拍。據初步鑒定,陶拍的製作時期為二里頭文化時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