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西洋參的中國緣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西洋參原產於北美,但它的發現、應用和研究都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

  據歷史考證得知,西洋參是一種古老植物,原產於大西洋沿岸北美原始森林中,當地印地安人採其莖葉食用,也作清熱藥治療。約在1670年左右,法國牧師雅圖斯在中國遼東地區傳教,知道關於人參治病消息後,寫了一篇《韃靼植物人參》的文章,介紹長白山中人參的形態特徵以及藥用價值,並附繪製的原植物圖,在英國皇家協會會刊上發表,被在加拿大的法國傳教士法郎士‧拉費多看到。

法郎士‧拉費多在當地印地安人幫助下,在蒙特利爾地區大西洋沿岸叢林中找到了與中國人參相似的同屬不同種五加科野生植物。這種植物因採自大西洋沿岸,故命名為「西洋參」。後來,中國廣東省梅氏兄弟在加利福尼亞地區也發現了西洋參,為區別於加拿大所產,以美國星條旗命名稱「花旗參」。

  剛開始,加拿大所採集的西洋參在當地無用途,也無銷路,就送到了中國當時的清太醫院,約為清康熙30年,公元1690年,正值康熙為表示對滿清祖先發祥地的尊敬,在康熙25年左右下令禁伐森林,不准動一草一木。幾年時間參源斷絕,人參供應緊張,先是高麗參,繼而日本東洋參銷到中國。此時送來的西洋參,御醫們日夜研究,按中醫藥學理論研究確定了西洋參的性味、歸經、功能和主治。當時儒醫汪昂撰編《本草備要》,將西洋參等列入新增的第一種藥,謂西洋參:「苦寒微甘,味厚氣薄,補肺降火,生津液,除煩倦,虛而有火者相宜。」世界上首次將西洋參收載於醫藥文獻中。

1756年趙學敏著《本草綱目拾遺》,1772年清太醫院編《藥性考》,都收載西洋參,後者論之說:「西洋參似遼參之白皮泡丁,味類人參,唯性寒甘苦,補陰退熱。」以後諸家本草均記述西洋參性涼、味苦,微甘,入肺、胃二經,功能補陰生津止渴,均認為中國人參屬溫補,西洋參屬涼補,療效各有長短。清末張錫純認為,西洋參「能補助氣分,兼能補益血分,為其性涼而補,凡欲用人參而不受人參之溫補者,皆可以此代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1852年王孟英著《溫熱經緯》載清暑益氣湯(李東垣方)的人參改用西洋參而有較好療效。曹炳章在《增訂偽藥條辨》中認為:「西洋參滋陰降火……凡是陰虛火旺、勞嗽之人,每用真西參,則氣平火斂,咳嗽漸平。」北京的藥店曾將《濟生拔粹》清金丸方中人參改用西洋參,易名為洋參保肺丸則療效更佳,制售有百年歷史。

  西洋參原產北美,而最早是由中國醫藥學家認定,按其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研究並最早收載於醫藥文獻,在中國應用的西洋參已有300多年歷史。由於中國的大量藥用,西洋參由採挖到移栽,引為家種,已發展成重大產業。

中國從1948年在江西廬山試種成功,1980年吉林集安收穫了四年生自種西洋參,以後又在北京懷柔、河北涿鹿、山東萊陽等地大面積試種成功,1989衛生部第一個發給懷柔生產批准文號,明確與進口西洋參等同入藥,表明國產西洋參質量不低於進口品。現在,西洋參已完全從國外到中國落戶,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在發展。

文章來源: 中國藥材GAP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