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窮人富人哪個更慷慨

人氣 15
標籤:

美國施惠基金會在25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美國人在2006年的慈善捐款總額破紀錄達到2950.2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相當於希臘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同一年,英國人的捐款總額為89億英鎊,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0.73%,比例不及美國的一半。說到行善,美國人從整體而言似乎比英國人更大方。為此,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探討美國人和英國人在行善觀念和行為上存在的各種差異。

  ●英國:富豪比窮人“小氣”

  《獨立報》稱,雖然很顯然有一些美國人會比他們的同胞更慷慨,例如堅持週末去教堂的人往往更樂善好施,但是總體來說,美國人行善並不存在明顯的階級差異,超級大富豪和清貧工薪族捐款所占的工資比例大致相同。而在英國,不同階級在慈善捐款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此前有統計報告顯示,英國貧窮階層的捐款占其收入的3%,但是英國富裕階層捐款的比例不足1%。換句話說,美國富豪似乎很為他們的樂善好施感到自豪,而英國富豪對於他們的“吝嗇”顯然並不覺得羞愧。

  英國慈善救助基金會的調查顯示,年齡在35歲以下的英國人捐款總額創新高,但是最樂意慷慨解囊的英國人年齡在35歲至44歲之間。調查還發現,英國最貧困的10%的家庭把3%的年收入捐獻給慈善團體,這意味著按比例計算,他們的慷慨程度是那些最富裕的10%的家庭的3倍多。在2005年~2006年,英國人的捐款額度平均為年收入的1.2%。但是,那些收入在前20%的富裕階層,即年薪在2.6萬英鎊或以上的富裕階層,捐款比例只有0.8%。

●美國:富豪比政府“大方”

  《獨立報》認為,美國超級富豪普遍出手大方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傳統觀念上,英國貴族崇尚世襲的財富,而美國人則更欣賞像安德魯•卡內基那樣的“行業英雄”。卡內基有一句名言在美國膾炙人口:“在死去的時候擁有大筆財富是一種恥辱。”卡內基出身貧苦,是蘇格蘭古都丹弗姆林一個紡織工人的兒子,後來移民到美國,經過個人奮鬥成為世界第一富豪,但是最後把在今天相當於數十億英鎊的全副身家捐獻給慈善事業。

  目前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和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也在遵循“卡內基傳統”。創建於2000年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慈善基金會,它在2006年獲得歷史上金額最高的單筆慈善捐款——由巴菲特捐獻的200億英鎊。《獨立報》稱,雖然美國人習慣了億萬富豪的慷慨解囊,但是他們對美國政府卻並不抱有同樣的期待。在2002年~2003年美國政府發動“反恐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用於海外援助的金額只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13%,在全球23個最富裕的國家當中排在倒數第一位。美國的稅收制度鼓勵個人而不是國家進行慈善捐助,允許富豪通過捐助避稅或者少交稅。英國則沒有這樣的稅制。

●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

  您能想像自己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後再將所賺來的錢送出去嗎?那就是安德魯•卡內基(1835年~1919年)做的事。1901年,時年66歲且為世上首富的安德魯•卡內基自工作崗位上退休後,想要成為一位慈善家。他深信“財富的福音”,其意指富人在道德上有義務將他們的錢回饋到社會上。

  自1901年後,把錢送出去成為他的新工作。1902年時,他成立了卡內基協會,宗旨在於資助科學研究計畫,並以捐款一千萬美元創立一個專為老師而設的退休金基金。卡內基年輕時,住在陸軍上校詹姆斯•安德森家的附近,這位上校允許所有的勞工男孩免費使用他的私人圖書館。當時,美國並沒有免費的公共圖書館。卡內基從未忘記陸軍上校安德森的慷慨,因此,卡內基也贊助教育。他資助城鎮建造圖書館,總共興建了2000多所公共圖書館。他也投入了1.25億美元創辦了卡內基社團法人,宗旨在於幫助大學及其他學校。世界和平是卡內基追求的另一個理想。他創立了卡內基國際和平促進會並在荷蘭興建了內有國際法庭的海牙和平宮大樓。直到1911年為止,卡內基一共捐贈出高達他財產90%的一大筆錢。

  ●英國:守業比創業“光榮”

  歷史上,英國也出過一些樂善好施的貴族,例如塞恩斯伯裏家族就出了名的慷慨。1904年,巧克力製造商約瑟夫•羅特裏把一半的財產捐獻給四個慈善團體。此外,目前世界第二大慈善團體是英國的“惠康基金會”,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由英國“醫藥大亨”亨利•惠康捐出所有資產創建。現在,“惠康基金會”每年捐出400萬英鎊資助研究專案。不過,亨利•惠康本身也是美裔移民,他在50多歲的時候才獲得英國國籍。另外一位移民,已故的羅伯特•麥斯威爾曾經承諾在退休後捐出所有財產,但是他最後卻食言了。

  《獨立報》認為,英國富豪的相對“吝嗇”可能也有傳統文化上的原因。至今,英國人依然很尊敬那些繼承大筆家族遺產的貴族(以女王為代表),而對那些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卻並不太以為然。英國一個保守黨議員曾經輕蔑地稱英國航空航太和航運國務大臣邁克爾•赫瑟坦“連傢俱都得自己買”。因此,在英國,保住家族財產比那些自己創業的人更能夠獲得別人的尊敬。

  雖然在十九世紀,包括約瑟夫•羅特裏在內的英國富豪曾經向這一傳統觀念發出挑戰,但是這些本身卻也受到英國社會主義者和工會的挑戰,後者認為私營慈善團體很可能受私人喜好左右,而不是根據實際需要去幫助那些最需要得到幫助的群體。英國工黨政府在海外援助方面倒是比較慷慨。在2002年,英國海外志願團體收到的來自政府的捐助首次超過民眾捐款。當然,政府的捐款也是源自英國工薪階層所繳的稅款。而英國富豪不但不愛捐款,甚至還不像工薪階層那樣按規定繳稅。 文章來源:【看中國報導】

相關新聞
【市場營銷系列】京城兩會的瞌睡和德拉華法庭的提醒
協尋失蹤英女童  懸賞金額逾一億七千萬台幣
陳奎德 : 五七道德後遺症
打造愛心城 中市推志願服務認同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