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印度神父創社會企業 台灣原民脫貧現曙光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八日電)自印度來台長達十四年的神父鄭穆熙(James Vyathappan),積極關切台灣原住民的生活,不僅在輔仁大學推動成立「曙光計畫團隊」,更進一步轉型為「光原社會企業」,希望引進「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藉有機農業建立特有的經濟生活圈,協助原住民脫貧自立。

輔大是天主教大學,由中國聖職單位、聖言會、耶穌會等三大教會組織共同合辦,而1948年出生的鄭穆熙與台灣早有淵源,他早在三十年前就來台學習中文二年,隨後至美國攻讀並取得舊金山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1994年奉派到輔大任教並擔任聖言會代表及使命及特色發展室主任。

鄭穆熙特別關心原住民的生活,不僅在輔大發起成立原住民專案辦公室,推動「曙光計畫」,十多年來奔波各原住民部落,發表許多探討原鄉困境的期刊論文及著作,他發覺原住民有婚姻、健康、酗酒等許多問題,但根本都在於經濟,經濟好了,各種問題才可能解決。

因此,他所領導「曙光計畫團隊」開始在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等部落,以承租農地或契作方式,推動有機耕作栽種,種植面積約八公頃的高麗菜、蕃茄及樹蕃茄等高經濟作物。更在若水國際社會企業創業大賽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獲選的團隊,九月十九日成立「光原社會企業」。

所謂「社會企業」是指有營收、能獲利的公司,獲利可分配股東或繼續做為公司資本,或回饋社會公益。孟加拉就有成功的「社會企業」案例,留美經濟博士尤努斯為改善故鄉的貧窮環境,創立世界第一所專為窮人服務的「鄉村銀行 (Grameen Bank)」,幫助許多民眾擺脫窮困。

鄭穆熙指出,希望透過「光原」建立部落小農計畫生產的價值網絡,創造原住民部落在地就業機會,脫離貧窮,吸引年輕原住民朋友回流並傳承文化外,也能夠提供消費大眾平價且健康的有機蔬菜。

鄒族農友湯進賢表示,原住民生長於山林,本來就接近環境生態,如今透過種植有機、無毒的高經濟作物,不僅能幫助原住民部落重拾經濟能力,生產過程中也能兼顧節能減碳。

「曙光計畫團隊」隊長陳雅楨表示,「光原」是台灣第一個以「社會企業」命名的公司,將用盈餘的百分之十來推動原住民部落教育及產業發展工作,也歡迎認同理念的朋友一同參與投資,每季以新台幣兩千元認養十平方公尺的土地,光原每兩週將從產地宅配(宅配費用另計)三公斤生鮮蔬菜到府。

她強調,部落有了好的生產基礎,將能吸引更多人回到部落工作,這樣就能夠促進部落的永續發展,認養的費用將支援原住民朋友進行在地就業,認養者不僅可以得到新鮮的有機蔬菜,還可以來參觀所認養的土地,更歡迎大家一起上山來做農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