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企盼神韻帶來新文明

2008年02月11日 | 15:07 PM

【大紀元2月11日訊】在人類文明史上,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的國度莫過於日本;在當今世界中,迄今仍珍視並保持著諸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家,亦非日本莫屬。

明治維新後,日本一路「脫亞入歐」,近代化文明成果斐然。然而,在日本「西化」之表層下,東方傳統文化之精髓卻沒有喪失,她恰似一絲地下溪流在無聲的流淌著,默默的滋潤著這一東方的神祐之國。故此,在明治維新140年後的今天,在全球一體化的眼下,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日本,非但沒有被西方文明所淹沒,還依然默默的恪守著諸多傳統的習俗、禮節、道德、價值觀等。這種文化形態,在當今世界中絕無僅有,日本人將其稱之為「和魂洋才」。

有趣的是,這「和魂洋才」之說乃蛻變於「和魂漢才」。「和魂漢才」之「漢」,固然指中原,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日本吸收中國文化的謙卑態度與持之以恆的進取精神,以及巧借它山之石、善用異國文化的變通能力等,都是舉世稱道的。當然,「和魂漢才」也好,「和魂洋才」也罷,其宗旨都是為了以外來先進文明為體,以大和精神為用。

當今世界,文化與文明呈多極化,而曾經為萬國所仰慕的東方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在中共近半個世紀的蹂躪下,傳統文化已不是面目皆非,而幾乎是蕩然無存。然而,如今國人對黨文化早已厭惡至極,伴之而來的是懷古情懷的高漲。中共為了延續統治,又儼然將自己打扮成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大打傳統文化牌,大搞各類愚民的「祭奠」「朝拜」和表演。並且,這一虛假的傳統文化秀不僅限於國內,還對外輸出,在國際上四處散播。與中國文化親緣甚深的日本,自然成為中共輸送一些所謂傳統文化的首選國家。

中共的傳統文化秀不僅篡改和歪曲歷史,更是抽掉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精髓與內涵,而展示的僅僅為一些有利於其統治且被異化了的形式。中共的一應所謂傳統文化表演,恰似在舞台上被人擺佈的一具濃妝艷抹的殭屍,它雖然具有塗脂抹粉的軀殼,但卻早已喪失了靈魂。在中國傳統文化長期被閹割的今天,國人尚且難以辨認何為正宗的中國傳統文化,何為中共的贗品,又何況異邦人呢?一些日本國民還真以為中共尊重歷史,崇尚傳統文化,其展示的就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了。.

值得慶幸的是,在中華傳統文化糟到中共新一輪蹂躪,現代人已漸次不識何謂中國傳統文化並深受中共毒害之際,以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的美國神韻藝術團應運而生。她一亮相,便不同凡響,引起世界的矚目。尤其是今年的演出,更是好評如潮似海,一浪高過一浪。人們為神韻高雅而美輪美奐的古典美所傾倒,所讚歎,為神韻藝術團所展示出的中國神傳文化那深邃的內涵和諸多「真相」所震驚,所動容。

值得注意的是:觀眾雖然都不吝其辭的對神韻給予了極高的讚譽,但更多美妙的感動與內心的震撼卻又是「無以言表」。那麼,何以至此呢?文化的汲取是分梯級的,當人們接觸與汲取了超越於目前的認知與精神境界之上的文化時,便會感到「無以言表」。神韻的演出不僅在形式上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古典形式美,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那博大精深的內涵,更是蘊含著諸多的全新文化與哲理。因此,神韻的表演,不但超越於人們目前的認知,也超越於目前人們的精神境界,而這種精神高境界上的文化接觸與共鳴,著實是用既有而表面化的語言所難以表達的。

故此,看過神韻的演出後,人們大有耳目一新之感,很多西方人紛紛表示要重新審視中國,認真研究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有一些專家學者預言:神韻將給這個世界帶來新的文化、新的文明。可以推測,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神韻世界巡演的不斷展開,一個范世界的中國傳統文化熱必將到來。

與中國傳統文化淵源甚深的日本,今年又成為神韻世界巡演的亞洲首站,這可謂是大和民族的幸事與榮幸。日本雖然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迄今仍保持著諸多中國傳統文化,但隨著世界整體的西化,日本的傳統文化道德也是今非昔比,偽造、欺詐、暴力等逐年上升,去年更是被國民評為造假的「偽年」。曾幾何時,往日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禮儀之邦,卻大有日薄西山之感。因此,日本的有識之士在奮力疾呼:必須重視和回歸傳統的文化道德。

當今世界,以西方實證科學為基礎的現代文明業已步入極點,人類的文明日後將如何發展?人類將如何擺脫現代社會的夢魘?許多人類文明史學家將目光集中於東方,將希望寄托在東方古老的文明與智慧上。

2007年神韻首次日本巡演公演之際,日本眾議院議員大塚高司先生在發來的賀詞中寫道:「我確信,神韻將悠久且於唐代綻放出燦爛文化藝術之花的傳統中國文化展現給日本,這對日本人來說意義非凡」。

日本的文明史業已證明:日本的文明發展與飛躍離不開外來文化的撞擊,當文化腐朽殭化時,就需要外來的先進文化的撞擊才能獲得新的生機。對於因「脫亞入歐」而發達且又因之而步入困境的日本,期待著新文化的到來,期待著神韻藝術團為日本帶來新的愉悅與審美,新的生機與活力,新的震撼與共鳴,新的文明與希望。日本期待著神韻的到來再度點燃東方精神之火焰,再次創造出壯麗輝煌的「和魂漢才」的新文明。
(http://www.dajiyuan.com)

標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