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晏嬰延越石父為上客

歷史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69
【字號】    
   標籤: tags: ,

【原文】
越石父(1)賢,在縲紲(2)中。晏子出,遭之塗(3),解左驂(4)贖之,載歸。弗謝,入閨(5)。

久之,越石父請絕(6)。晏子戄然(7),攝衣冠謝曰(8):「嬰雖不仁,免子於厄(9),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10)。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11)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12)。(出自《史記卷六十二管晏列傳》)

【註釋】
(1)越石父:晉國中牟人,賣身作奴隸。
(2)縲紲:(音雷謝)拘繫犯人的繩索,引申為囚禁。縲:黑索也。紲:系也。
(3)塗: 通「途」。
(4)驂(音參):古代一車套四匹馬,中間的兩匹稱服,外面的兩匹稱驂, 驂在左邊所以稱左驂。
(5)弗謝,入閨:弗謝:晏子下車時,沒有向越石父作禮請的表示。入閨,進入室內。閨,宮中的小門。
(6)越石父請絕:越石父要求離去。
(7)戄(音覺)然:驚異的樣子。
(8)攝衣冠謝曰:整理好衣冠歉疚地說。
(9)免子於厄(音餓):把你從危困中救出來。
(10)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詘(音屈)通「屈」,受委屈;信通「伸」,受尊敬。
(11)感寤 寤通「悟」,感發醒悟,瞭解的意思。
(12)延入為上客 延:請。上客:高等賓客。
【語譯參考】

越石父有賢德,因罪拘繫為人服勞役。晏嬰出門,在路上遇到他,解下乘車左外側的馬贖買了他,用車子載回,回到家之後,沒有跟他打招呼,就自己進門去了。

過了一些時間,晏嬰尚未出來,越石父請求離去。晏嬰很驚訝,整理好衣冠道歉說:「我晏嬰雖然不算善良寬厚,但把你從危困中救出來,為什麼你這麼快就要求離去呢?」越石父說:「話不是這樣說,我聽說君子可以受委屈於不知己的人,但在知己面前應受到尊重,意志得以伸展。當我被拘繫為人奴僕時,那是因為他們不知我,你既然因為瞭解而贖買了我,應該是我的知己,知己而不能以禮相待,就還不如做人家的奴僕好。」於是晏子就請他進入奉為上賓看待。
【研析】

「士為知己者死」,自古以來文人重視朋友的交往,人生能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管仲得到鮑叔牙的識拔而為齊國宰相;伯牙與鍾子期一曲高山流水而相知,甚至子期死後,伯牙感於世上無知音,而不再彈琴。諸如此類的歷史典故不勝枚舉。說明了朋友相處之道,貴在重義、真心交往。因而當越石父沒有得到晏嬰尊重時寧可離去,也不肯接受無禮的招待。而晏嬰雖貴為齊國宰相,卻能禮賢下士,及時道歉終於化解一場風波,留為千古佳話。故太史公讚美他是一個賢相,特以細膩的筆調,寫了此篇軼事。
【延伸思考】
1、「知音難求」,你覺得如何做,才能交到知心朋友?
2、朋友可貴之處在哪裡?你與朋友是如何相處的?
3、能得到別人的賞識,是件不容易之事,請你與大家分享曾被賞識的經驗或別人何以能被賞識的原因。

參考資料:
1.http://www.yasue.cc/si_gei61.html
2.史記列傳(一) 司馬遷原著 王利器、張烈等譯注 五南出版社92年12月初版
3.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上冊)李勉評注 國立編譯館85年1月初版
4.史記全本新注(三) 張大可註釋 三秦出版社
5.白話史記(二)劉本棟譯 河洛圖書出版社 68年3月出版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的人和事,沒有絕對如此的標準,也沒有絕對不可如此的標準,就是依照義去衡量。」

  • 本篇是商湯伐夏桀時的誓師詞,它包含兩個層次:第一段說明要發動士眾討伐夏桀的理由,先強調「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再設問自答,交代非討夏不可的原因;第二段說明承諾和賞罰,全文層次分明,頗能打動人心。
  • 管寧(1)、華歆(2)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3)而擲去之。又嘗(4)同席(5)讀書,有乘軒冕(6)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7)出看。寧割席分坐(8)曰:「子非吾友也!」(出自《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3)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 子曰:「放(1)於利而行,多怨(2)。」 (《論語·裡仁第四》) 孔子認為,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

  • 叔孫武叔語(1)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2)以告子貢。子貢曰:「譬(3)之宮牆(4),賜(5)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6),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7)。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論語•子張第十九》)
  •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論語·裡仁第四》)
  • 子曰:「鳳鳥(1)不至(2),河不出圖(3),吾(4)已矣(5)乎(6)!」(《論語·子罕篇第九》)
  • 范宣(1)年八歲,後園挑(2)菜誤傷指,大啼。人問:「痛邪(3)?」答曰:「非為痛也;但身體髮膚,不敢毀傷(4),是以啼耳。」宣潔行廉約:韓豫章(5)遺(6)絹百匹(7),不受;減五十匹,復不受;如是減半,遂至一匹,既終不受。韓後與范同載(8),就車中裂二丈與范,云:「人寧可使婦無褌(9)邪?」范笑而受之。(《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