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從古典與浪漫談起

鄭治桂
font print 人氣: 1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編者﹕在臺北市南海學園歷史博物館的米勒展覽,轟轟烈烈的經過一個暑假,目前展期已經接近尾聲了,卻還吸引著大批熱潮前往觀賞。米勒到底魅力何在?他所處的時代又是什麼樣的?他的影響如何?在接下來幾篇文章,將有不同的專家來向讀者們介紹】

米勒身處的時代洪流

想要了解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等寫實主義畫家,就要了解寫實主義在19世紀中葉的時代背景,所謂「寫實」就是描寫社會的真實面,可是為什麼會有一群人想要用小說、用繪畫來描寫社會的真實面呢?因為當時整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個思潮產生的背景。

在這思潮之前,法國有50年間,也就是19世紀前半葉有著古典主義跟浪漫主義兩種思潮,一種是理性的一種是感性的,這兩種互相對立、也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概念不斷影響著知識分子。到了19世紀中葉因為科學、社會學的發展,讓許許多多的人認為社會的問題、人生的問題,不應該用古典或是浪漫的觀點來決定,而應該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觀察社會現狀、去研究問題後再做決定,這就是寫實主義的時代思潮背景。

而米勒就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發揮他藝術生涯的畫家,再講清楚一點,這些寫實主義畫家不去設想這世界應該像古典那樣完美、或是像浪漫那樣激情,而是把眼光放在社會真實面上來表達他們的看法。

所以如果想要了解寫實主義,也就是米勒所在的那個19世紀中葉的思潮,以及他們對現實那種關注的熱情;就要先了解之前曾經影響整個世代的古典主義跟浪漫主義,這兩種起起伏伏的思潮。

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19世紀西洋美術發展的重心,隨著法國拿破崙政權的興盛由義大利逐漸轉向法國,就如同法國作家高提業(Théophile Gautier,1811-1872)所說:「現在我們到巴黎,就像以前我們要去羅馬一樣」。而談到寫實主義,甚至19世紀的法國藝術,應該從新古典跟浪漫這兩種藝術風潮講起,她們是兩種藝術的主張,或者說是對立的意識型態,或者是不同的藝術陣營。它在時間上,是重疊而非輪替的。


《拿破侖越過阿爾卑斯山》 大衛

新古典主義它是跟拿破崙政權那時追求完整的、華麗的權力形象,或者是比較理想化的藝術型態有關。而浪漫主義似乎到了1830年代後才是慢慢的聲譽鵲起。可是我們要同時把這兩個對立的畫派放在一起來看。幾乎大部分浪漫派的重要的畫家都出自於古典的陣營,所謂陣營就都是古典派的大師們的學生,幾乎都沒有例外的出自學院,只不過他們採取了新的藝術觀點,這個觀點是浪漫主義。

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人物就是拿破崙帝國的首席形象顧問~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1825)跟他的弟子~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等人。

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有~傑里柯(Theodore Gericault 1791-1824)、德拉克洛瓦(Ferdinand Victor Eugene Delacroix 1798-1863)……等人。

時代背景

法國在經過大革命之後,19世紀初慢慢進入一個穩定的政權,尤其拿破崙稱帝、變成一個中央極權的體制之後,所有的人力都集中為帝國效力,不再有因為革命或是動亂來互相抵銷的那種狀態。這個時候,拿破崙的政權需要一個全力來烘托這個帝國的藝術力量,創造崇高的英雄偶像與帝國形象,這類創造完美典型的藝術觀,是跟古典的概念接近,而實現於當下,所以可稱為「新古典」的美學價值。

浪漫主義是一個瀰漫整個歐洲的風潮,它的起源並沒有刻意跟新古典主義互別苗頭的意味。因為從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18世紀下半葉在德國寫抒情詩、主張抒情文學開始,這股風潮一直影響整個歐洲、甚至到英國,到了法國巴黎幾乎已經是最後一站了,卻在畫壇上起了一個很大的效應,它的效應就是使得年輕的藝術家開始跟他們的老師一輩採取對抗的態勢。法國的浪漫文學上雖然不能超過英國或德國,成為一個先驅地位,可是在繪畫上卻是後來居上、成為整個歐洲的重心。

題材差異

所謂對抗的態勢,具體而言就是說:古典的畫家希望藉用古代已經有的某種典型來表達他們對現在這個世界的詮釋,譬如說,古代經典中的宗教的題材或是神話主題,王室家族與國家的歷史種種偉大的題材。


《自由女神領導革命》 德拉誇, 局部

而浪漫派的畫家則開始傾向個性的發揮與誇大情感的表達,他們甚至會偏好描繪當時的新聞事件而捨棄歷史記載的敘述,以至於像船難事件,像遠在西奧小島上,在希臘與土耳其民族的屠殺這種駭人的新聞,他們都很積極的把它搬上畫面以引人注目,成為眾人議論的一個話題。那古典派反而希望所有主題都能夠周延的呈現,讓它成為一個具有和諧感的、具有崇高氣息的永恆作品。

因此兩者在取材與表現上,一個講究和諧與崇高感,一個偏愛激起衝突與爭議性,這在意識型態和美學價值上就是個對立。

理性與感性~從古至今的矛盾

19世紀初葉,真正是有一個新古典的陣營跟浪漫的運動對立的一個時代。
古典跟浪漫這兩種概念其實亙古以來就已經有了,在還沒有「浪漫主義」的古代,某種講究於抒情、以個人感受為標準的價值觀就叫做浪漫精神。

而古典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態度,是一種傾向於理性的追求。從柏拉圖的理想國那種追求真理、追求完善社會的的概念開始,一直到一個帝國的建立,其實都是古典價值的延伸與變化。可是19世紀的浪漫世代,開始認為那種永恆的真理是不可能實現的,只有當下感受到的情感是真切,而必需把它充分的發揮出來。

在畫面上的呈現

1804年,大衛在《拿破崙加冕》的巨作中,畫出了一個其實跟當時拿破崙的加冕儀式的狀況並不完全一致的景像,但由於畫面的和諧與逼真,讓今日的觀眾會相信這應該是一個真相,因為它具備了一個歷史事件的莊嚴的形式。


《拿破侖皇帝爲約瑟芬皇后加冕典禮》(Coronation),1805 ~ 1807年,大衛,油彩、畫布,610 x 931 公分 羅浮宮博物館,巴黎,法國


《拿破侖加冕》局部

可是當我們看到傑里柯根據當時的船難事件,畫出《梅杜莎之筏》這種悲慘的景象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怎麼可能是真的?因而懷疑他的真實性,但是翻開當時的報紙我們就會看到這個船難的悲劇,若不是由這個畫家畫出來,我們今天只能從三兩行的文字上面去揣測無法證明的實情。


傑里柯根據當時的船難事件,畫出《梅杜莎之筏》

所以浪漫派的藝術家他們的才能並不在於組織那種種嚴密的材料,去紀錄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重要的事件;而是把當下感受到這個事件裡的那種生命的飄搖不定,那種情緒的晦暗,心理上的陰霾這種種處境,把它變成強烈而有力量的效果。這種效果呈現在畫面上,常常可以看到那種光影的強烈對照,讓人感受到那種戲劇化的命運;浪漫派的畫面戲劇並不平鋪直敍、並不冠冕堂皇的像《拿破崙加冕典禮》那樣子的莊嚴而穩重,因而在畫面效果上,浪漫派的動蕩與追求平穩的新古典派,在在顯得衝突。

創意激盪的時代

新古典跟浪漫派的藝術家都是那個時代最有才華的兩群人,雖然有師徒上情面的關係,可是在藝術的立場上,他們是針鋒相對,並且站在1830年前後那個藝術的分水嶺間隔的兩端,形式上互斥,實質上互補地共同構成了19世紀法國藝術的精采開場好戲。

這兩者激盪出來的審美價值,在當時雖然是水火不兩立,但是今日看來,在1850年代寫實主義崛起之前,這重疊在一個期間中的兩個對立世代的衝擊,傑出畫家們升高的衝突,與碰撞出的藝術火花,讓整個十九世紀成為一個偉大的時代,現在羅浮宮的畫廊裡面最重要的兩個大廳,就保留給新古典畫派跟浪漫畫派。

(作者為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法國第八大學藝術造型碩士)
<--ads-->(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提供全球華人一個文化藝術交流的平臺,喚起全球華人的文化自豪感,並回應國際社會所正掀起了解中華正統文化的強烈期待,新唐人電視台自2008年7 月起陸續舉辦包括全世界華人小提琴大賽、聲樂大賽、中國舞舞蹈大賽、人物寫實油畫大賽、中國菜廚技大賽、攝影作品大獎賽、鋼琴大賽、漢服回歸設計大獎賽與武術大賽等九大賽事。誠值得所有關心中華文化承傳與發揚的有識之士,共同來關注或參與這場曠古未有的盛事。
  • 不同於傳統的水彩畫家,身為室內設計師的劉漢文大膽地運用不同尺寸的畫紙,將寫實與虛擬空間自然地並置在構圖之中,讓作品增添了一些現代設計的感覺。水彩對劉漢文而言不只是一種既定的媒材,更是一種創造感動的元素,畫中的某個角落所蘊藏的「趣味」或「隱喻」,常讓人不禁莞爾,劉漢文的創作時常帶著一點童心、一點社會關懷和一點人文氣質,這些情意或直接或間接地呈現在他的每幅畫中,成為他獨特的畫趣與符號。
  • 巴哈的名字J.S.Bach與數字的關係就體現了某種天意……「音樂之父」巴哈的不凡彷彿是上天有意的安排。
  • (大紀元記者李佳紐約報導)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新唐人電視臺在8月24日「全世界中國古典舞大賽」決賽的當天,邀請神韻國際藝術團在紐約曼哈頓Hammerstein Ballroom中心演出。中華五千年神傳文化的精髓在中國古典舞的演繹下,使不少人領略到更深內涵。
  • (大紀元記者李佳紐約報導)中國古典舞和中國正統聲樂藝術再一次在世界之都紐約征服了東、西方觀眾。
  • 歷時三天的第二屆新唐人「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8月24日圓滿落幕。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舞蹈高手為紐約觀眾呈現了一場場中國古典舞饗宴。大賽評委中國舞專家曹逸表示,本屆大賽舞蹈題材廣泛,令人耳目一新,相信在未來中國古典舞的天地會更廣闊。
  • 据中國古典舞專家介紹,中國舞又叫中國古典舞,早期在中國民間流傳,中國舞主要包括身韻和身法,芭蕾不講身韻,動作時多個標準動作,動作到位即可。身韻是中國舞的內涵,每個舞蹈的韻味不同,兩個人跳同樣動作,韻味都不同。身法是指舞姿和動作,中國舞中還有許多飛躍,跳,轉和翻騰等高難度動作。
  • 文徵明以「白描法」鉤出娉婷玉立的蓮花,用極婉約勻稱的細線來鈎勒。為了顯現花瓣的精氣有神,畫瓣尖,下筆時先以書法中的「頓筆」為之,再提筆上來,一上來就見真章了。我們看到文徵明的花瓣線條是那麼細緻溫和,好像隨手不經意地就畫出來似的,柔中帶剛,剛中有柔。顯得韻味無窮。
  • 南梁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光凸凸的山,除了輪廓線以外,不添加任何線條也就是沒畫皴法。 這幅畫怎麼和常見的中國山水畫迥然不同呢?
  • 來自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風格畫家安東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西元1599年–1641年)是一名臻求完美的肖像畫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替英國國王查理一世所繪的肖像畫,優雅地呈現了查理一世和他的宮廷樣貌。范‧戴克也是一位色彩大師,他善於運用色彩和大膽的筆觸來表達光線、物體的移動和布料質地。這項特長也讓他得以在作品中描繪出高度精準卻仍具有繪畫特點的蕾絲質地。蕾絲這種非常精緻又複雜的布料是16至17世紀時富有的藝術贊助人流行配戴的服飾配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