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羽良:華人對新中國的期待

張羽良

人氣 7

【大紀元8月7日訊】維基百科為華人一詞下了這樣的定義:華人是對中華民族人民的泛稱,並不單指漢族。華人不等於「中國人」;「中國人」一般來說指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或是在法律上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身份者,不過許多臺灣人對外並不自稱中國人,但在血緣和文化的關連上仍以華人自居。華人族群除了大中華地區以外也包含了華裔東南亞人以及其他世界各地具有華人血統或血緣的人,統稱為華僑。華人普遍來說包括臺灣人、中國大陸人、香港人、澳門人以及海外華人等。

全世界大概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正面臨著錯綜複雜的認同問題,這與中華民族因戰亂或經濟因素而造成的大量海外移民潮,有著歷史上的關係。但更近而更大的原因則是1949年在神洲大陸建立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海外華人抱持著一種模糊而疏離的態度,即使是對同樣以中國為國號的台灣人民,也動輒以武力脅迫,加上中國內部的人權問題所帶給世人的觀感,讓海外華人對政治上的中國產生認同的巨大差異與障礙。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五胡亂華開始,中國人就被迫離開土生土長的家園向南遷移,到了鴉片戰爭後,空前未有的移民更飄流過海,另尋安身立足之地。據估計,從鴉片戰爭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中國人向外遷移人數約為1至2千萬人。

然而失了根的蘭花依然會心繫故土。從加入國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推翻滿清,到1937年爆發七七盧溝橋事件後,海外華人義憤填膺同仇敵愾地反抗日本的侵略,這一切在在充份地現示了海外華人的愛國情操。

根本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的統計資料顯示,海外華人總數至1998年已突破5000萬人,華人的足跡幾乎已經遍佈世界各個角落。以此看來似乎是華人的榮耀,但除非迫於無奈,誰願意離鄉背井到全然陌生的異域去奮鬥打拼!近數百年來在政治上積弱不振的中國無力庇護它的子民,但在某些地區開闢了經濟坦途的華人卻還是躲不過移居國的欺侮與壓迫。

東南亞排華運動

華人的智慧與勤奮不懈的精神讓華人在東南亞各國取得了經濟上的絕對優勢,但他們就像是東方的猶太人般,也因財大遭忌而種下被排擠的遠因;至於中共政權的對外政策卻是造成其它國家反華排華的導火線。上個世紀60年代,中共向東南亞各國輸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並利用當地華人對祖先國的愛國心輸出革命。

像1965 年因中共在俄共會議上宣稱,東南亞大批華人隨時可以顛覆當地政府建立共產政權,此語一出立即導致東南亞各國因恐懼而排華。東南亞各國擔心華人會成為共產黨的內應,赤化東南亞各國,開始對華人展開「清除文化」的運動,包括禁止學華文、說華語,迫使華人放棄漢姓、漢名等。

儘管因美國的強大與其所扮演的「世界警察」角色,使得世界上出現了一股反美或反帝國主義的浪潮,然而東南亞從來沒有大規模屠殺美國人或歐洲人的記錄。但是從中共建國以來,包括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寮國、柬埔寨、菲律賓與印尼,紛紛出現了大規模的反華排華現象,數十萬華人在衝突中或有計劃屠殺中死於非命。

對新中國的期待

國際公認的研究海外華人權威王賡武教授指出,1955年萬隆會議後已有80%以上的中國僑民加入所在國的國籍。所謂1955年的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首長會議,時任中共總理周恩來親自赴會,並對海外華人的身份作出明確的規定。根據當年中印簽署的“關於雙重國籍身份的條約中”,指明入籍當地國的華人,已失去中國公民的身份,且要效忠所依的國家。

當時急於在亞州與非洲等地第三世界國家中尋找外交合作的夥伴,以與美蘇兩大集團互別苗頭的中共,不惜說出要東南亞華人效忠移居國的政策性宣言,讓飽受東南亞各國不平等待遇的華人,失去了來自祖先國中國奧援的最後一點盼望,在心理上更普遍覺得是遭到「祖國」的拋棄。

或許希望中國強大,能讓海外華人感到與有榮焉且不再受移居國歧視,會永遠是海外華人最堅定的信念與期待。但對於在軍事上已經強大卻仍無法在政治體制與人權理念上獲得舉世肯定的中共,海外華人仍普遍難以產生政治上的認同感,甚至對中共所信奉的民族主義精神心懷戒懼,希望不要授人以柄再被其它國家用作反華排華的借口,導致海外華人遭受更多的不平等對待。

如果有一天,一個懂得仁道治國,一個懂得尊重與傳揚自己優美傳統文化的新中國能夠出現,使四海諸國重拾對大唐天威的景仰,才真正是讓所有華人(包括在台灣的中國人)以認同華人身份為傲,亦不再受移居國輕侮的理想實現。而那樣一天的到來,值得華人們共同期待。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外電評論:四川地震後的中共新聞檢查
組圖:武術大賽選手身影(1)
華人大賽登場  讓西方人看到真正的中國文化
【稅務天地】稅法中的小額福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