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立凡:「缶陣」硬傷:錯把酒器當樂器

章立凡

人氣 68
標籤:

【大紀元8月9日訊】北京奧運被稱為「人文奧運」,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的缶(fǒu)陣,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而其缶的形制,則源於1978年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鑑缶。按製作材料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竹、匏、木八類,即中國古代「八音分類法」。作為中國古代土樂器的缶,其音絕不會跟作為革樂器的鼓雷同;而其形制也與上述銅鑑缶完全不同,古樂中亦未見有缶陣的記載。

遠在夏、商時代,就產生了類似水碗的演奏形式——「擊缶」。缶初為先民們裝食物飲料的器皿,後發展為打擊樂器。《易.離》中記載:「不鼓缶而歌」,《詩經.陳風》中亦有「坎其擊缶」。相傳古代「擊缶」,是用十二個小碗敲擊成曲的。

在古代的外交場合上,缶曾成為折衝樽俎的利器。據太史公記載,戰國時秦王與趙王會於澠池,便發生了著名的「擊缶」故事:

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奉盆缶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缶。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作為古樂器的缶,究竟是什麼模樣呢?近年的考古發現已經給出了答案。在2004年無錫鴻山的越國貴族墓發掘中,考古人員在大墓甬道壁龕中發現了由五百多件組合樂器組成的陪葬坑,其中出土了三件盆狀的青瓷樂器。經功能分類和專家認定,這便是秦王澠池會上被迫一擊的「缶」。

這只青瓷缶口徑40釐米,通高24.2釐米,內外施青黃色釉,口沿和上腹部飾細蟠虺紋,兩獸首狀寬耳,另兩側有一對稱的蜥蜴匍匐在口沿,蜥蜴的兩前肢攀在沿上,口銜缶沿,造型誇張生動。

作為生活用具的缶,材質用料上有陶土製的瓦缶,還有青銅製的銅缶;在用途上則有尊缶與浴缶之別,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則是盛水器。至於曾侯乙墓出土的銅鑑缶,實為組合器,由青銅鑑和青銅缶套合而成。外套為鑑,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鑑的內壁之間有很大的空間,具有冰鎮、加溫酒水的雙重功能,有研究員將其稱為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古「冰箱」。這種鑑形制的青銅酒器,顯然與陶土樂器缶無關。

2008年8月9日 風雨讀書樓(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章立凡:一個納稅人給「春晚」的忠告
章立凡:賀歲小品
章立凡:人口、豬口與官口
章立凡:歷史留給改革的時間不多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