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東風: 中國大學病象之三

—這樣的本科教學評估怎麼得了?

陶東風

標籤:

【大紀元9月8日訊】這幾年教育部實行的四年一度的本科教學評估,目的在於借評估促進、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其出發點當然是好的。但是任何好的設想都必需要有相應的制度保證和文化土壤,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所謂「淮橘為枳」是也)。本科教學評估就是這個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由於缺少配套的制度保證,各個高校在迎接本科教學評估(簡稱「迎評」)過程中已經產生許多奇奇怪怪、匪夷所思的事情,堪稱中國教育界「二十年未睹之怪現象。」

除了極少數幾個全國名牌大學以外,絕大多數大陸高校都把「迎評」看得高於一切,成為全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每當評估臨近,整個校園立即進入特級警備狀態,所有教職工必須全天值班,各級領導必須二十四小時待命。可謂草木皆兵,如臨大敵,人人自危,風聲鶴唳。各個教研室的書架必須放滿圖書,如果沒有,就把教師家裏的圖書搬來充數,評估之後再拿回去;所有教室、教研室、辦公室的每個角落必須用白手套擦不出一點黑色。如此等等。

在這樣的不正常「戒嚴」狀態,難免產生一些聳人聽聞的事情。幾乎所有大學在專家組來前,全校動員進行集體大造假運動,把所有四年來的學生作業、教師教案、學生論文和試卷全部調出來進行「認真」的審查,消除所有明顯的和可能發現的「紕漏」。比如:把已經封存的學生試卷拿出來重抄一遍,甚至重新出卷、重新答題(分數不變);把學生畢業論文拿出來進行徹底的精加工,增加三千字以上的英文資料翻譯、不少於一百條的註釋和參考書,結果把一個本科畢業論文活生生拉成比碩士論文還要長的厚厚一本!上面有教師每週的修改意見和學生每週的修改情況記錄。真是一出活鬧劇。

出現這樣荒唐透頂的現象,原因到底在哪裏?大學可是高級知識份子聚集的地方,這裡人的平均智商怎麼著也不會低於人口平均水平吧?怎麼突然之間大家成了弱智?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當有人把原因歸結為教育部的評估政策的時候,教育部反問:誰叫他們(各個大學的領導)這麼搞的?這樣搞不是我們的初衷。我想這是教育部的真話。那麼問題在高校領導麼?各個高校領導實際上也有自己的「苦衷」:教學評估與太多的利益牽連在一起:學校的地位和知名度,教育部或地方政府的經費投入額度,學生招生人數,等等。這些可都是事關學校命脈的!我們輸得起嗎!而且在其他各個高校都弄虛作假成風的情況下,我們不跟著弄虛作假行麼?

是啊,誰都輸不起。可是評估總是要有等級的,所以「輸者」一定是免不了的。不是你「輸」就是我「輸」。問題是無論輸贏都要公正,學校的排名和等級是應該實事求是地、真實地評選出來的,而不是通過包括弄虛作假在內的突擊方法臨時「抓」出來的。各地盛行弄虛作假的根本原因是在評估的方式。教育部應該改變評估的方式和內容。

首先,必須放棄那種運動性的、高度組織化的評估,改為平時經常性地通過各種靈活方式對學校的本科課教學質量進行調查摸底,深入到學生和教師中獲得確切的信息,而不是幾年來一次大的評估「運動」。即使是專家組的集中評估,也不應該在評估開始之前讓被評估的學校領導具體瞭解到評估組的組長和成員名單、到達時間等等細節。要在被評估學校完全不知情、事先完全不通知的情況下,進行突擊檢查。這樣至少可以消除或減少對方事先搞突擊「發展」的可能性。當然,這樣作的前提是教育部必須堅持廉潔和公正,對於內部的洩密者要嚴懲不貸。

其次,評估的內容和指標體系應該突出軟件方面,而不是片面強調硬件(諸如大樓、佔地面積等等)。一方面,軟件相對不那麼容易突擊「提高」;另一方面,軟件和大學師生的科研和教學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比硬件更加緊密,比如課程改革的力度,大班上課還是小班上課,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圖書館的藏書量以及使用效率,等等。目前本科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是教科書陳舊老化,大班滿堂灌,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次數和質量偏低。這些都應該通過評估得到克服。

第三,評估主體應該多元化和評估權力應該分散,打破評估主體的一元化和評估權力的壟斷性。評估權力的壟斷與其他權力的壟斷一樣必然滋生諸多弊端。目前,由於評估成績基本上完全取決於專家組的一次性評估結果,可謂「一評定終身」,從而導致評估組的權力過大、過於集中,結果是各高校評估組和上級主管部門馬首是瞻,搞出種種欺上瞞下的事情來,使得評估組、也使得教育部的評估聲譽掃地。應該增加評估主體的多元化,分散評估權利和評估方式,使得高校的評估成績並不取決於教育部評估組的一次性評估成績。

總之,我們希望教學評估能夠真正體現高校的實際水平,真正促進和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不要讓評估演變成為一種形式,一種變相的形象工程。(完)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陶東風: 中國大學病象之一
陶東風: 中國大學病象之二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林一山:被歷史選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