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又一次成功的文化欺騙試驗

──《非誠勿擾》

夏威夷

【大紀元1月9日訊】馮小剛的《非誠勿擾》最近這國內上映,並且繼《集結號》之後再一次上了新聞聯播造勢宣傳,經過聖誕、元旦等黃金檔期,在全國影院優先排映的一系列優勢下,狂收兩億票房。但影片的口碑卻很糟,即使國內的一些中性影評人士,也忍不住對此片的失望和憤怒,《非誠勿擾》被稱為馮氏電影的滑鐵盧,馮小剛十年來的最爛影片,甚至被稱為是中國特色的訛詐消費影片。這樣的影片獲得成功到底說明了什麼呢?

一、隱性的指令性消費

經濟分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上了市場經濟,但嚴格來說,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和自由民主國家的市場經濟還有所不同,通常人們所說的市場經濟首先是建立在公平競爭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建立在非公平競爭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只能稱為偽市場經濟,中國的市場經濟只能稱為偽市場經濟、半市場經濟。

套用經濟術語,文化也同樣可以分為計劃文化和市場文化。市場文化就是自由文化,只對消費者(讀者、觀眾)負責,而計劃文化則首先對審批制度負責,是權力階層按照對其是否有利的原則,示意、委託表面上看似自由的創作者代其創作的文化,所以計劃文化也就是審查文化,反過來說,審查文化就是計劃文化。

計劃文化並不管受眾是否真實需要,但會製造一種受眾需要的虛假幻象來自我滿足。那麼它怎樣製造受眾需要的虛假幻象呢?一般即是通過指令性消費來達到目的。比如,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普通讀者很少去看這樣的報紙,即使是中共內部人員,平時沒有特大新聞,也很少看,但這並不代表其沒有銷路,它通過指令性消費迫使下層機關部門訂閱,從而保障其銷路(票房)。

報紙如此,影片也同樣如此。但影片不同於報紙,無法赤裸裸的圖解黨的方針政策,所以影片就相對隱秘一些。同時,影片也不同於報紙可以公款消費,畢竟要使人們自己買票進入影院欣賞,通過顯性的指令性消費很難達到目的,於是就產生了隱性的指令性消費。

隱性的指令性消費通過權力階層控制的媒體進行炒作,再通過檔期等調整(就像當年好萊塢大片給《滿城盡帶黃金甲》騰檔一樣),造成一種人們自願進入影院欣賞某一或某些特定影片的假象。

《非誠勿擾》雖然取得了超高的票房,但不能說明這部影片優秀,和馮小剛早年的影片如《不見不散》等比起來,這部影片實在算不上馮小剛的代表作。而一部爛片同樣可以在大陸取得超高的票房,聯繫此前的《畫皮》,邏輯如此混亂也超過兩億票房收入,再聯繫起此前的《滿城盡帶黃金甲》、《英雄》等大片,價值觀混亂,都取得了超高票房,這說明了什麼呢?這說明在大陸影片質量和票房已經完全脫鉤,這是非常令人驚心的!

無論《黃金甲》或者《英雄》或者《無極》,雖然價值觀混亂,但基本上還算是大片,至少別人還是精心拍攝的,也投入了大量的心血,這一點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到《畫皮》就已經開始糊弄,開始亂炖,創作者本身就沒有認真創作,更多的是靠媒體炒作,而且居然同樣成功了;等到《非誠勿擾》情況就更嚴重了,《畫皮》雖然不夠認真,但也算是半部大片了,前面還加入了少量大規模的戰爭場面,請了甄子丹這樣的大牌演員, 而《非誠勿擾》簡直就是一部電影版的情景劇,而且還比不上一些優秀的情景劇台詞搞笑,最要命的是居然也成功了!

一部垃圾片通過炒作在大陸同樣可以蓋過那些優秀的影片,取得超高的票房收入,這別人還能有什麼興致去精心創作優秀的影片呢?一部垃圾片獲得超高的票房收入,是對電影市場的健康成長極具殺傷性的毀滅性事件。在專制文化的強制灌輸下,大陸的很多觀眾已經分不清垃圾和蛋糕味道的區別。

人們不清楚大陸的電影市場到底是要更加開放,還是要逐漸回歸到毛時代的完全指令性消費去……

二、從葛優到俠客倫理

影片開始借用趙本山《賣拐》小品的橋段,葛優把一個破捅賣給傻大款范偉賣了一百多萬英鎊,非常荒誕,而且本身就是商業欺詐行為,這種商業欺詐完全沒得到追究的情況下,開始了徵婚歷程,尋求真正的愛情。趙本山的賣拐系列在被良知人士一再批為敗壞社會道德風氣的情況下,馮小剛依然敢於引用,「頂風作案」,在舉國缺乏誠信、道德淪喪的社會風氣下繼續鼓吹欺詐,敗壞社會風氣,並且得到中央台新聞聯播的抬轎,還被聘為官方的電影協會副主席,真是令人深思……

當然,影片中的欺詐傻大款畢竟比趙本山小品中的欺詐貧窮的弱勢群體從性質上更輕一點,但如果完全沒有對傻大款范偉的交代,影片後面葛優發財了之後再去尋找真情(真愛情)就很難成立了(葛優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建立在自己欺詐發財的基礎上,這本身就很成問題)。如果開始的時候交代一下范偉的發財致富來路不正,給很多人造成了災難,被葛優撞見、知曉,引發其後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范偉的欺詐(黑吃黑),邏輯上就通了,這樣葛優這個人物才能立住,片尾人們看到范偉的落魄引發的才不是同情(對葛優人物形象不利)而是解氣(對葛優人物形象有利)。

我國古代狹義小說、傳奇中有很多劫富濟貧的故事,劫富濟貧首先要告訴人們富人的為富不仁,贏得讀者同情,然後才能下手,在其劣跡不彰的情況下,就不能劫富濟貧。即使不濟貧,單劫富自己享用,也同樣如此,得找有劣跡的富人下手。財富本身不是罪惡,劣跡才是罪惡。如果沒看過古代狹義小說、傳奇,對俠客倫理不清楚的話,看看現在金庸、梁羽生等有傳統文化功底的人的武俠小說(如《雪山飛狐》中的胡斐等),同樣都遵守俠客倫理這條做人處事最基本的原則。

影片中馮小剛連這點都省略了,其文化功底、編劇水平實在令人不敢恭維。《非誠勿擾》中充滿了馮小剛對自己此前影片《不見不散》的拙劣模仿,演員葛優也沒弄明白這個前後心理邏輯衝突的人物該如何把握,狀態說搞笑不搞笑,說真誠不真誠(倒讓人聯想起《江城夏日》中那個到城裡來尋找兒子看到女兒淪變為妓女的鄉村教師,但《江城夏日》貫穿影片的是鄉村教師對過去的純淨的社會的懷念,對傳統的堅守,而《非誠勿擾》中的葛優卻不知道自己該堅守什麼,迷茫搖擺,活的跟沒頭蒼蠅似的)。影片中似乎有一點思考,但不深入,不真誠。不深入沒關係,畢竟導演不是哲學家,但不真誠(其到教堂懺悔搞笑就說明其這一點)就是思想態度問題了,凸顯了馮小剛完全沒有自己一個人思考明白某些問題的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還沒想清楚自己是不是要對一些問題進行認真思考。一個對自己不真誠的人對觀眾同樣不會有真誠,這是一部沒有誠意的影片。

總而言之,這完全是一部三流的影片。就像有的影評家所說的,這是馮小剛拍的最爛的一部影片,這完全是對觀眾對他的真誠期待的一種背叛……

這樣三流的影片獲得成功,只能讓國際上更加看清大陸的文化創作、媒體等是多麼不自由,人們的欣賞口味、文化品位和香港(如《保持通話》在香港大賣超過《畫皮》,在大陸卻正相反)、和台灣差距沒有縮短,反而越來越遠,看到大陸的電影市場倒退的多麼厲害……

真不知道台灣人、香港人看到這樣的影片在大陸如此大賣會對大陸產生什麼樣的想法?會感覺彼此文化上更親近了麼?

會有更多的文化垃圾端上文化餐桌並被美化成美味佳餚麼以供國人品嚐麼?人們拭目以待著。

──轉自《自由聖火》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加政要祝賀:關注神韻傳達的重要信息
神韻音樂頗具異國風采 很優美
加著名法學院前院長:中國傳統文化復活了
神韻再臨多倫多 觀眾欣喜依然 藝界名流讚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