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能源村推手 博士生重現社區生命力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5日報導】台灣好樣青年故事系列 (12)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15日電)4 年前,花蓮縣鳳林鎮北林社區開始推動能源村計畫時,東華大學博士生李美玲回憶社區老人家有聽沒有懂,還投以懷疑的眼光,但推廣4年下來,北林社區已重現生機和活力。

「能源村是什麼東西啊」?花蓮客家子弟李美玲4年前向鳳林鎮北林村民說明生質柴油時,村民有聽沒有懂,心中問號一大堆。她向村民解說,生質能是利用生質物,經轉換所獲得的電與熱等可用的能源,是一種兼顧環保並可永續經營的能量來源。

就讀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博士班的李美玲,是鳳林鎮北林社區土生土長的客家子弟,長大後眼看著北林社區日漸凋零,失去生命力,心中相當不捨和焦急。她為了讓成長的故鄉重現生機,從自己的專業領域獲得啟發,積極推動能源村的計畫。

「最開始真的是四處碰壁,可以說是碰到頭破血流」,李美玲挨家挨戶上門拜託卻都被拒絕,當時受到的挫折實在很大,還好終於有老人家願意把休耕的農田借給她,試種可生產生質柴油的植物,「那個時候真的非常感激」,李美玲心想一定要做出成績,讓社區的長輩們刮目相看。

她說,推廣種植生產生質柴油植物的目的,是希望向村民示範生質柴油可替代瓦斯煮飯燒菜,以自給自足為目標,而不是量產生質柴油,李美玲向社區老人家打包票。不過,村民很擔心即使鍋子燻黑了,飯菜恐怕都還沒熟。

李美玲向村民承諾,「如果鍋子燻黑,我負責把所有鍋子刷洗乾淨」,結果鍋子竟很漏氣地全部都被燻黑。她說,「我從來沒想過刷鍋子也會刷到雙手起水泡,當時實在欲哭無淚」。

歷經首度出師不利的挫敗,李美玲很快就收拾心情,憑著客家人硬頸不退縮的傳統精神,重新投入第2年的計畫。

「我在第2年不信邪,仍然堅持要種植大豆,但當時卻碰上國際糧食危機,大豆、玉米等原物料價格飆漲,許多專家學者都把問題歸咎於發展生質柴油」,李美玲嚇得不敢聲張自己也在搞生質柴油,結果最後逼得不敢再種大豆,「那時真的是陷入困境,覺得自己的運氣為何會這麼背」。

沒想到,那時農糧署推出「縱谷花海計畫」,補助種植景觀綠肥作物,李美玲從中看到一線生機。她說,當時獲得農糧署補助,種植具有景觀特色的向日葵,讓能源村計畫重現一絲曙光。

北林社區向日葵花海一炮而紅,吸引許多遊客沿花東縱谷進入社區遊玩,也帶動社區生態觀光、餐飲、住宿等旅遊消費需求。李美玲如釋重負地說,雖然村民不太瞭解行銷,但淳樸的客家庄風情和花海景觀,為社區帶來人潮和商機,總算對長輩也能有個交代。

因向日葵的產油量偏低,李美玲從第3年起改種產油量高的蓖麻,結果發現社區老人家以前在年輕時也曾種過,讓她感到相當意外。社區老人家還記得,當年在日治時代,種植的蓖麻所提煉出來的蓖麻油,是做為飛機的機械潤滑油。

李美玲如獲至寶,沒想到生質能源的現代觀念,竟然可連結長輩的舊時代經驗,這種傳承關係,意義非常重大。

能源村計畫於4年前開始推廣時,李美玲發現,「社區裡的小朋友看到長輩都不太打招呼,生活倫理和禮貌都不太夠,但透過能源村計畫的推動過程,納入社區的年輕學子擔任營隊輔導後,小朋友和老人家的互動增強,並分享許多老一輩的客家生活節能智慧,已經讓能源村的概念逐漸落實在社區的日常生活中」。

事實上,遠古人類鑽木取火,以摩擦木頭產生熱能,獲得火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則回歸大氣中,與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促進樹木生長,不造成環境的負擔,是人類最早的生質能利用。

「在北林社區推廣生質能源計畫,是希望落實節能的理念」,李美玲很重視節能和善用大自然能源的觀念及作法,「客家人很節儉,平常生活很多節儉的作法,都相當符合現代節能的理念」。

李美玲舉例說,客家人沿用很久的鐵製「福祿桶」,桶內裝滿水在夏天豔陽曝曬下,不必再燒木材就變成熱滾滾的熱水,晚間可供全家人洗澡,這種生活智慧其實就是利用太陽能的節能方式。

能源村計畫已進入第4年,李美玲推廣生質能源和節能理念的工作也逐漸穩定。她發現,「客家傳統節儉的生活智慧與時尚潮流的生質能源理念,根本是相通的,新觀念與舊作法的結合,已為北林社區帶來重現生機的活力,希望有朝一日能為外出打拚的年輕人,創造出有就業機會的能源村」。


4年前,花蓮縣鳳林鎮北林社區推動能源村計畫時,東華大學博士生李美玲回憶社區老人有聽沒有懂,還投以懷疑的眼光,但 4年下來,北林社區重現生機和活力。(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