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屋范姜古厝

張三 撰文、攝影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幾次前來范姜古宅,時序上正好都是秋天,脫離夏日的炎熱,迎向秋日的溫暖,縱橫古蹟建築,范姜古宅的紅磚,是印象中最溫暖的紅色,十月的秋日陽光,照在紅磚牆壁上,冷冽中有絲溫暖心懷,紅豔豔的紅磚色,很強烈的那種家的感覺。


秋日陽光照在紅磚牆壁上

去年在新屋農會的樓上,上有關客家建築的課程,農會的穀倉建築和東勢農會雷同,像是疊了兩層三角形的山牆,都是木造結構加雨淋板,屋頂收頭瓦也是大獅王造形,中部民居較多這種屋瓦,桃園地區倒是第一次見到,穀倉寫著「儲存糧食局公糧庫房第X號」。

農會旁也整修成步道,探訪范姜古宅可順道參訪這座穀倉,中午一伙人就在車站對面吃麵,搭配新屋有名的鵝肉及青菜,價錢公道合理,算是滿不錯的道地中餐,范姜古宅在中正路菜市場旁110巷內,列為三級古蹟(註一),假日早上路旁都是車,下午就安靜許多,新屋鄉之所以稱為新屋,就是范姜家蓋了這幾棟大院古宅,今天的培訓「新屋范姜古蹟感恩」也有當地的小學生來上課,是個再地的經驗傳承。

范姜古宅總共有四棟完整的三合院及一棟宗祠,客家建築的特徵,紅瓦白牆,天公爐在戶外都具體呈現,左右護龍稱作橫屋,第一棟內裎裡還有一口水井,一般的水井大多在後院,這個水井在前庭據說是以前開井困難,鄰里分享使用,有福同享的意思。


范姜古厝水井

地面上鋪的是TR磚(錫口磚),據說這種磚是搭船或乘火車,再用牛車運來這裡的,搭牛車來的磚果然很有古意,左護龍旁的屋頂還有煙囪,也意味著各房分枝散葉後,各自為爨另起爐灶的結果,導覽老師提到排水的流向,也有風水的考量,當然也有竹節窗、木斗拱等,標準的建築元素呈現,還看到一心包五石的五星石砌法。第二棟門楣寫著「陶渭傳芳」,用白灰色的外牆及卵石砌成的牆基,也是客家建築的一般特徵,簡單的客家建築元素。


范姜古厝斗拱木頭紋理清晰可見

第三棟比較精采,參觀時陽光又亮起來,每次來剛好都是向晚的黃昏,光影在牆壁上徘徊,照著萬字不斷,照著泛橘紅豔的紅磚,這種橘色的面磚現在幾乎已絕跡。門楣寫著「陶渭流芳」是用黃色陶片拼貼而成的,正身有大圖案的萬字不斷,聯對是「陶龍經榮百世興,渭?微傳謀遠大」,內側的更有意境「陶甕得時名傳萬古,渭濱垂釣價重千秋」,牆壁上顏只磚加亂石砌,古樸協調,兩旁廂房的柱子磚腳散置石玩,頗有雅趣。


總共有四棟完整的三合院

廂房的走廊帶有點閩南風味,紅豔豔的磚紅泛橘色在此棟最為明顯,參觀第四棟門卻關著只能遠觀,未能一登堂奧,遠遠的看到門楣寫著「陶渭高風」,范姜的匾都是陶渭開頭的,陶是陶朱公范蠡,渭是渭水釣魚的姜太公,滿有延伸的意義,外圍用綠釉花瓶作成圍牆裝飾,旁邊兩株很大的扁柏還是松樹,讓古厝的紅磚加上一點綠色。 

台灣的複姓家族,除了北部的范姜之外,還有高雄的張簡家,我在高雄林園海陸當兵時,就知道大寮村那邊有很多姓張簡的,我心裡想著,若是歐陽無敵的公子,娶了司馬不平的女兒,又冠夫姓的話,那這姓氏名字會是怎樣的光景呢?看來還是我武俠小說看的太多了!

從一家移民,然後枝繁葉茂,綿延至今到家族有一萬多人,目前仍住在新屋鄉的約有八百人(註二),每年祭祀時,公廳前的大停車場擠滿人,附近道路為之癱瘓,這種凝聚力,忽然有點羨慕起來了,在百家姓之外多了的姓氏,有點特殊,這情景就像是出社會時,遇到當兵時是陸戰隊的,管他是那一梯的,忽然之間心的距離就近了。


范姜門廳裝飾

最後一棟是祭祀公廳,前埕是大停車場,門口是幾株翠綠的柏樹,兩側也有祭祀,中間寫一個「神」字,紅宮黑祖厝,柱子大多是黑色的,前廳左右各寫著「忠孝」「廉節」,白底黑字,簡單明白的庭訓,正廳的棟對各有三聯,比較少見。

門楣寫著「陶釣家聲」,明白的告知陶朱公和姜太公的故事,也把范姜兩姓的源流嵌入其中,每次來范姜古宅,都會有熱心的族人講一些故事,范姜古宅連續幾棟完整的舊時三合院建築,可體會農村景色的意象。

向晚的光線,照在紅磚牆壁上,每次來范姜古宅,都有家的感覺,范姜古宅近日即將維修改建,想要拆除中庭的遮雨棚,將前庭的水泥地改回以前的鵝卵石,恢復以前的樣式,可儘早來參觀,又是黃昏,夕陽西下,我們也要回去可愛的家。@

(註一)資料來源:台閩古蹟資訊網,范姜古宅在中正路110巷內,臺閩古蹟資訊網,http://www.moi.gov.tw/www2/link.html

(註二)人數資料來源:94年9月「新屋范姜古蹟感恩」培訓活動手冊

——本文轉載自 虎茅莊的旅行 http://home.kimo.com.tw/tigergrasstown/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台南府城不僅小吃聞名、古蹟多、文化藝術氣息濃厚,令遊客流連忘返,在安平聖母廟正對面還有座正統的台灣古厝「台窩灣」民居,讓遊客得以親身體驗富有深厚內涵的先人居住文化。
  • 黃曆元月十五夜稱「元宵」是從什麼朝代開始的呢?中原大陸幅員廣,南北兩地的風俗也常有差異,以「元宵」稱圓子(湯圓)是起於何時呢?元宵吃圓子從何時成為流行的食尚呢?有些人說圓子在北方叫「元宵」,南方叫「湯圓」;還有人說有餡的圓子稱「元宵」,無餡的圓子稱「湯圓」,真是如此嗎?
  • 黃曆新年伊始,萬象更新。今年是龍年,歲次甲辰,在今年出生的都是龍子、龍女,生肖屬龍。然而,黃曆新年和十二生肖並非華人專屬,不同國家對於生肖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在中亞國家哈薩克,今年的生肖是蝸牛而不是龍,屬龍的人到這個國家就變成屬蝸牛了。
  • 秋風起兮,七夕節又將來到。牛郎(牽牛)、織女與中華兒女相伴幾千年,有情有義的婚姻,相許相牽的愛情,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七夕的一年一會,讓人感嘆之外,也讓我們反思什麼嗎?
  • 黃曆的五月五日端午節,又叫端五、重五、重午、端陽。「端午」處於純陽之端。民間有俗諺「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古人也把端午作為夏令時節防瘟辟毒的啟動日。端午節的節俗很多,來源久遠,背後蘊藏豐富的文化典故。一起來文化尋根:回顧端午節的九大節俗與故事。
  • 端午「五紅」、「十二紅」的養生飲食,都是觀察時令,巧用時鮮,以促進身心健康的傳統中醫的養生方法,同時五行養生的原理也在其中體現。不管時代怎麼推進,注重天人合一,順應節令過生活,上天自然賜給人最鮮美的生活滋味。
  • 在南亞地區,收受嫁妝是一項古老的習俗,即結婚時新娘的父母要向新郎家贈送金銀首飾或其它值錢的東西。儘管印度自1961年起立法禁止了這種做法,但該傳統在民間仍然盛行。最新一項研究發現,隨著近幾十年印度男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機會的不斷提升,印度陪嫁之風卻愈演愈烈。
  • 元宵之夜,長安城內燈火通明。一群小伙兒身著橙衣手執黃色燈籠出場。伴隨著歡快的鑼鼓和管弦,他們在月光下跳躍騰挪,燈籠上下翻飛,
  • 一方土地養一方人, 如果你想回顧真正的民族風情,那麼欣賞一隻傳統民族舞,聽一首美妙的神韻交響樂就可以了。小提琴搭配二胡,陣陣鑼鼓、聲聲嗩吶、鮮豔的手帕,那東西方樂器的完美和聲,呈現熱鬧歡騰、 幽默歡快的民族風情, 一定會趕走你的鄉愁,讓你陶醉在雅俗共賞的藝術享受之中。
  • 在那長城以北的塞外之地,深藍的天空下,廣闊的草原上,近處風吹草動,遠處雄鷹飛翔。蒙古草原上,一位身著皮草的年輕女子款款走出帳篷,她頭頂一碗熱騰騰的奶茶,遞給遠道而來的賓客,這是神韻作品中發布的一首經典交響樂《頂碗舞》描述的優美畫面,相信如果你去大草原,途徑蒙古包前,也一定會停下腳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