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生踏查淹沒的古道汗路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中埔報導)台灣光復之初民間農村經濟普遍開發,嘉義山區為此闢建許多方便農產品運輸的山間石階小道,在早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隨著環境變遷多數已隱沒在荒煙蔓草中。嘉義社大地方學研究中心主任於陳柏濡於日前帶領的社區大學田調小組踏查,發現中埔鄉東興村的五條石階汗路,代表著先民胼手胝足開創山林的歷史遺跡。

陳柏濡表示,這些超過30年的五條「汗路古道」,通常是山區部落對外聯絡的主要道路或捷徑,是在荒僻高山峻嶺間,以最短的距離穿越山峰,將農產品運送下山。然近20年來,由於山地產業道路建設呈網狀鋪陳,原有的汗路已失去功能,部份已廢棄在蔓草中,部份則因為觀光產業建設而被鏟平,另有一部份則因為農耕需要而被摧毀,位於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的五條石階汗路,則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只是因為部落人口外移及少子化緣故,知道這五條汗路的民眾已經不多,尤其部落的第三代,對於「汗路」一詞,更是茫然不知,陳柏濡說:找回遺失的汗路農村經濟文化,對東興村民來說具有相當的歷史人文意義。

依據陳柏濡田調資料顯示:這五條汗路古道,分別是沄水村連接東興村的二條,分佈在第三鄰的也有二條,它們分別都循著山坡呈50至70的陡坡興建,主要是以當地溝壑的大石鑿成大小一致的石板鋪設,另一條則是東興派出所廣場連結縣道的那一段,每段汗路石階介於150至200階之間,按陳柏濡對當地耆老所做的訪談資料顯示,50、60年代的東興村民,大都栽植梅樹、杉木、麻竹、桂竹、金針、柑桔、柳丁等經濟產物,部份村莊男丁還會潛入深山,砍伐野生藤加工後販賣給藤具加工業者,而這些農產品的運輸,則完全要仰賴自己的二條腿,以及肩膀上的那根扁擔,村民肩上挑的物品總在百餘斤之間,以東興至沄水約六至十公里的蜿蜒山路,單趟大約要走1.5小時才可能順利把農產品銷售出去,腳程慢的,更可能要走2小時以上,光是運輸就要耗掉半晌的時間,村民因此合力興建石階汗路,截彎取直,達到以最短時間把農產品運下山的目的。

目前就讀南華大學研究所的陳柏濡指出:60年代,從沄水進入東興村產業道路,計有8條較具規模的石階汗路,但隨著部落生活型態轉變,交通建設綿密如網,其中三條因而被鏟除,保存最完整的則屬東興派出所前的這一段,他說:可能是派出所專屬的石階,因此在建設的時候,不但講求工法也講究美觀,這段石階還曾是村中孩童玩剪刀石頭布跳階的主要場域,因此,每塊石板都是5、6年級生留下無限回憶的地方,88水災雖然也無情的重創東興村,但是汗路古道遺跡卻毫髮未傷,可見自然工法自有其奧妙之處。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