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考試
仿真人的Q版曹公人偶塑像,呈現曹公出巡之歷史故事。(曾晏均/大紀元)
鳳儀書院裡打造了仿真人大小比例的Q版曹公及文人書生塑像,臉上表情模樣逗趣可愛,呈現曹公出巡、儒生學堂讀書等歷史場景,充滿寓教於樂的巧思。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公有領域)
科考取士在中國由來已久。承襲千年的科舉考試中,古人所面對的可以說只有一種題目:作文。在這一隅天地間,他們又是如何以一支筆、一縷才思,揮灑為國為民的仁人志氣,綿延神傳文明的千年輝煌?
古代的科舉考試
戲曲中常常出現寒窗苦讀的主人公“連中三元”的佳話。其實,在古代的考生中,“連中三元”是非常罕見的。什麼是“連中三元”呢?許多人對此並不清楚或知之不詳。
梁武帝蕭衍一向崇尚儒學,深感於兩漢任用的都是信奉雅道之飽學之士,故能樹立名節德行有成,故決定成立一專責機構,來培養人才,遂設置五經博士。
宋代科舉考試圖
其實,追究中國的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始,到清末結束,歷經一千多年,他是古代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在眾多人中,要想獨占鰲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人寒窗苦讀、雞鳴未覺,有的人絞盡腦汁、取巧投機樣樣來,有的畢生進出考場,直到白髮蒼蒼…
明清科舉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文體,也叫時文、制義、制藝、時藝、四書文、八比文。這種文體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規定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個部份組成,每一部份的句數、句型也都有嚴格的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