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纪元】孔子的千年孤独

font print 人气: 130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0月16日讯】(编者按: 传说公元前551年公历9月28日,孔子诞生在中国山东曲阜,中华民族也因为有了孔子而不同于其他民族。孔子讲了做人的道理,让中国人受益,其中庸思想能使人处于不败之地。不过两千年来孔子是孤独的,因为后人都站在各自的立场观点解读孔子,有意无意地曲解了孔子的原意。特别在当今大陆,当一轮轮批孔运动之后,中共又举起孔子大旗,以便进一步地摧毁中华传统文化。2011年9月28日,大陆很多地方举办了祭孔活动,不过,假如先贤在世,他会怎样评说今日当权者的“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呢?又会怎样回答当今后生用现代语言的各种提问呢?应读者推荐,大纪元再次刊登去年《新纪元周刊》194期封面故事:孔子的千年孤独。)

孔子,一个真实的人,其名字穿越了半个中华文明的历史风云,伴随着一代代中国人走过沧桑而又辉煌的岁月。在人类历史上,除了两三个被誉为先知的宗教领袖外,谁也没有他行得更远,走得更深,谁也没有他遭受到后世如此众多的水火不相容的评论。无论是尊孔还是批孔,俯身这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而每一幅面孔背后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氛围。

未公开的先知: 孔子

文 ◎ 王净文


2010年9月28日清晨,身着仪装的台湾总统马英九恭敬出席祭奠孔子诞辰2560周年。(AFP)

孔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尊其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影响所及不仅是亚洲儒家文化圈,在西方也备受尊崇。到底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

2010年9月28日清晨,身着仪装的台湾总统马英九,在孔子第79代嫡孙孔垂长为奉祀官、台北市长郝龙斌任正献官的带领下,恭敬的步入台北孔庙,祭奠孔子诞辰2560周年。

典礼共有37个程序。马英九在致辞中表示,儒学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上影响越来越大。祭孔除了纪念孔子及其“有教无类”、“因才施教”的理念外,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学说发扬光大。例如孔子曾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海洋法的马英九还举例说,联合国 1991年通过了禁止在北太平洋使用流刺网捕鱼的决议案,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这样的教导了。

同样一天,中国大陆也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除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的祭孔大典外,首都北京也自1949年以来第一次举办了祭孔大典。五百多名来自台湾和北京的大学生,参加了在国子监孔庙举行的典礼。一些大陆学者还倡议,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生日设定为“尊师日”。而事实上,早于193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即通令全国将孔子诞辰日订为教师节。


中共近年高调庆祝孔子诞辰,但经历文革的全面捣毁中华文化,新一代中国人几人真正认识孔子?(Getty Images)


无法被遗忘淹没的孔子

假如先贤地下有知,他一定会感慨人间的千变万化和酸甜苦辣。就拿孔子生平来说,母亲十八岁时嫁给六十多岁的父亲做了小妾,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廪和牛羊的小官,十五岁时“志于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传道、授业、解惑”,以至于后来“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以当时人口、交通和通讯的状况来看,这是非常出名的。相比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学,孔子可谓人类最早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今仍是启发式教育的核心。

孔子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大学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惜生不逢时,纵有一腔报国热血和一番治国纲领的孔子,一生仕途坎坷,统治者们对他始终若即若离、敬而远之。在“五十而知天命”之后的那一年,孔子在鲁国担任了几年司冠(司法部长),随后被迫开始周游列国,传播他的文化思想。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七十三岁那年,卒于泗水之上。

孔子逝后的遭遇也差不多,尊孔的一方有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奉若神明的宋明理学,还有要将儒教定为国教的康有为等。贬孔一方有出走的墨家,冷言冷语的老庄,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还有砸烂孔老二的文化大革命,其中最为惨烈的当然是中共执政以来的“彻底摧毁”了。短短几十年里,承传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在中共大规模、全面系统的诋毁歪曲下,很多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孔子是谁了,知道的也大多是某种罪恶的代名词。


文革时期批孔宣传画。(AFP)


不过让中共的宣传机器大失所望的是,孔子是无法被遗忘、被淹没的。在被妖魔化近百年后,大陆民间依然自发出现了国学热潮。无论是“心灵鸡汤”,还是“百家讲坛”,中共压不住人们心底的渴望和追寻。

在不同立场上解读孔子

不过,到底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给后世留下了什么,这是值得深究的问题。他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最博学的人之一,而后世又被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今天不仅在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儒家文化圈里人们尊崇孔子,即使在西方也备受尊敬。早在16世纪始,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认为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18世纪法国文坛极力推崇孔子,伏尔泰更是尊孔子为完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今天欧美很多工商政界精英们,都把读孔子书视为“必需的经典”。

不过人们都是带着各自不同的认知条件,站在各自立场上解读孔子,可能无形中不自觉的就在利用和曲解孔子。特别是孔子那些涉及政治管理方面的话,往往被统治者在国家机器的强权下加以特殊处理,强调某一句,而忽视另一句,从而偏离了孔子的本意。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后世统治者那么推崇孔子,而当时的统治者为什么不重视孔子呢?除了君君臣臣这些让统治者高兴爱听的话,孔子活着时肯定还讲了很多让统治者不爱听的理,只有等他去世了,“子曰”才能随意被后人解读而无人辩驳了。

特别是后世那种表面上竭力维护,处处搞极端化的所谓博学鸿儒,他们实质上是在做最不易察觉的破坏。就像当初魔王说要派它的魔鬼子孙们转世到佛祖的庙里,假扮和尚,从内部真正破坏佛法一样,名义上的儒生,宣扬的未必是孔子的真言。

如何还原真实的孔子呢?这个课题难度很大,谁能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古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人一生会说很多话,干很多事,能被记录下来的只是极少极少的一部分。孔子只述而不作,《论语》也是弟子们根据孔子所讲的回忆整理而成的,加上文言文没有标点,各种动词名词的用法又和现代有所不同。短短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的《论语》就概括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来问,孔子给出的是不同的答案,因为道理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表现,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有深厚内涵的。孔子学说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不断有人在增补修改,是否是孔子说的,孔子是在什么条件环境下说的、他的本来原意是什么,针对什么样的听者说的,这些因素都丧失了,要想准确理解孔子,的确很难。不过我们也可跳出来,总体宏观的看一看。

传授做人规则的先知

假如用现代职业这样一个简单概念来定义孔子,从孔圣人、万世师表这些民间赞誉来看,人们定义孔子是思想家和教育家。不过在历史上有人解读孔子有三种不同的身份:先知、君子、帝师。特别是帝王师这个身份,更是被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们加以放大,以至于掩盖了前面两种身份。

与释迦牟尼和老子不同的是,宗教领袖的先知主要传授给人类的是修炼文化,教人如何脱离滚滚红尘,远离凡间去修炼,所谓出世法的修炼,而孔子传授的则是对于没有修炼的云云众生,如何在人间做一个好人。老子讲的是天道,孔子讲的是人道,人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这里老子非常清楚的把孔子学说的来龙去脉概括了出来,同时也在宇宙体系中给出了孔子的位置。

为什么说孔子是先知呢?因为孔子先于他人知道了人与人之间共同生活的根本道德准则,并第一个告知于众。孔子意识到,天不说话(“天何言哉?”),故需要有承担天命的先知来替天说话。对天意先知先觉的人具有觉后知、觉后觉的使命,这正是孔子一生最重要的功绩,特别是当人类的道德开始败坏后,人间失去了“道”和“德”,剩下的依次就是“仁”、“义”和“礼”了。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也正是按照这些来宣讲他的学说的。在天地神灵,与“天之子”的统治者以及万民之间,孔子传递着来自上天对人的道德律令,他不但要通过他的学生讲给万民听,他还想方设法讲给君王听。有人戏说孔子是最早跑官的人,周游各国到处推荐自己,渴望指点君王参政议政,其实那是他的使命。

孔子最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知天命(五十岁才知天命),能不能得天道(朝闻道,夕死可也),能不能被天理解和选中(知我者其天乎?)。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先知,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他是否说出了重大的真理,从而彻底改善人类的生活状况。毫无疑问,孔子做到了这点。他告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些都教会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做个符合天地规则的好人。

孔子不但向世人传授了做人的道理,他也身体力行,用身教胜言传的方式,亲身实践了如何做好人的原则。把孔子称为君子,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他传授并实践的种种美德,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数千年来都在指导着后世想做君子的人。

至于说孔子如何被后世帝王奉为至圣先师,甚至被封为百代帝师,这并不是孔子所能决定的。有人说孔子是个“自觉的君子,自愿的帝师,不自觉的先知”,狄百瑞在《儒家的困境》中称孔子是“未公开的先知”(undeclared prophet),其实那是孔子的使命。在宏观明确孔子的历史使命后,我们不妨具体分析下被他人误解或歪曲的学说。


孔子身兼先知、君子、帝师的身份,其中圣者先知的身份早已被后世刻意消抹。(AFP)


孔子的仁爱与博爱冲突吗?

抖落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尘埃,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由此而引申出来了“仁、义、理、智、信”,“忠孝廉耻”等一系列维系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伦理道德纽带,同时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元素。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价值观,与犹太先知摩西的十诫,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黄金律是相通的,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与西方基督的博爱如出一辙。看来,无论东西方,上天都在给人类奠定相同的道德基石。

“仁”即“爱人”。有人说孔子将“爱人”含义的“仁”,加上了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改造成了“忠恕”含义的“仁”,而墨子主张“使天下兼相爱”,似乎更彻底,更没有身份之差,更像基督教所说的博爱。其实,孔子与耶稣的区别就在于,博爱是人们心里幻想出来的最宽广的爱,但道德标准不高的人是做不到的,严格的说,是违背人性的。

宗教讲究博爱,但佛字的写法就是“弗人”,非人也,人是没有那么宽广的胸怀去爱每一个人,甚至爱你的敌人,能做到这一点的,他就不是人,而是佛了。比如宗教中讲“以德报怨”,不过孔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可以说孔子宣讲的仁爱更为实际,更容易让人做到。比如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教导让人从身边做起,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这点看,孔子是最知道人性的,他的教导也是最适合于人的。

孔子不讲平等吗?

孔子最受人吹捧,也最受人垢病,也就是最遭人误解的,莫过于他的君臣学说了。历代帝王推崇孔子,看中的不是他全面仁爱的核心思想,而是君臣关系的某一具体体现,想用孔子学说把民众变成安分守己、俯身称臣的人,现代人最反对孔子的也是这个等级观念。有人说孔子是最讲究民主的,有人说孔子是最崇尚专制的,有趣的是,双方引经据典争论所用的都来自《论语》中的第十二篇〈颜渊〉一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后世把这里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成了做人最基本的底线,也是上天规范人最起码的道德标准,这是通用于所有人、所有事的普世原则,无论双方的地位财富如何,都必须做到的。比如自己不想被人骂,那就不要骂别人,自己不想受苦,那就不要把痛苦施加给别人。孔子这番言论的背后其实有个没有点明的前提,那就是孔子承认人与人是平等的,你和我大家都一样,感同身受,人性相通。所以很多人认为孔子是最讲究平等的,只是他用最通俗的语言,把平等这个抽像深奥的概念讲清楚了,让文化层次低的人也能明白无误的理解、接受和实施。这也是孔子最伟大的地方,他总是把深奥的道理,用浅白的话讲出来。

接下来在回答齐国君主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于是傲慢的君王认为,我要像傲慢的君王那样,我的臣子才能像谦卑的臣子那样,于是人们把这句话理解成了孔子要求人们恪守“君王至上”的政治秩序,国家才能安定。后人因此认为孔子强调秩序、等级、上下、尊卑等群体主义价值,从而否定人的自由价值。还有人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再到后来,中国的君臣关系被演变成了极端可怕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裹小脚”阶段,于是有人就给孔子扣上了“限制和束缚中国人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的大帽子,让孔子成了千古罪人。

不过这一切都曲解了孔子的本意。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其实讲究仁爱的孔子原意是:“父亲要像个父亲那样爱自己的子女,子女要像个子女那样爱自己的父亲……”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之上的。这与后世宣称的“君权至上”完全是两回事。程朱理学把上面的准则绝对片面化,弄出所谓的三纲,甚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论调,毫无疑问,这些儒学后人其实是在破坏儒学,把儒家带入了僵化、反动的境地,成为戕害人性、扼杀国家发展的毒瘤,错的是后人,而不是孔子。

至于这个世界是否有等级之分?对比于西方世界古希腊城邦民主或罗马的元老院议会,过去两千多年里,古代中国无论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都走在西方的前面,只是最近一百多年才落后了。由于儒家思想的作用,中国没有西方惨烈的宗教战争,只有到儒学变质衰败,封闭自满之后,特别是西方在出现了世俗化运动,并出现现代科技之后,中国才开始落后。

孔子不讲人权吗?

有人从等级观念出发,说孔子不讲人权,不过也有人说,孔子撰写了人类第一部人权宪章。有人将《礼记.礼运大同篇》与联合国人权宣言进行对照,发现里面的主要观点,孔子提前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台湾曾把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礼运大同篇”的大理石石刻,作为礼物送给联合国。让我们来读读〈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中华民国于1968年4月26日致赠联合国一件礼物──国父孙中山亲笔书写的“礼运大同篇”大理石石刻。图为石刻启运前外交部长魏道明(左二)在荣民工程处验阅。(中央社翻拍)


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世局动乱,生灵涂炭,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差可比拟,那时的孔子就提出要永远杜绝战祸,并把其理想描绘成“大同世界”,仔细品味,这不是我们人类社会共同的最高理想吗?

孔子不崇尚自由吗?

在仁爱的基础上,孔子还讲了“恕道”,爱一个人,假如他的做法跟你不一致,或他干了不该干的事,你能宽容他、宽恕他吗?宽容是仁道精神在逻辑上的必然要求。孔子一方面从阻恶方面强调勿施恶于人,又从容忍方面强调统治者要宽和、容众。子夏主张“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第十九)孔子则讲“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此五者为“恭、宽、信、敏、惠”。“宽则得众”(《论语.阳货》第十七)。这里孔子表达出了对人的行为自由的宽恕。

除“宽”“容”“忠”“忍”范畴外,“和”“言”“学”也是孔子思想的组成部分。“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第一),这里的“和”是表示宽和,而不是“同一”或“混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第十三)。既然人们在思想上、行为上必然会有差异,那就宽和的让他们保持各自的不同吧,这就是人权,这就是自由。

孔子在尊重人内在自由的同时,也必然会尊重人的外在自由,于是,言论自由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孔子还坚持将言论与行为区分开来:“始吾于人,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第五)。将言论与行为严格区分开来,这是在法律上保障言论自由的重要条件。孔子还主张知人必须先知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第二十)。要想知人,前提就要保障言论自由。

孔子提倡的言论自由包括三方面:“放言”、“慎言”与“无言”。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提倡言论自由重在批评政府和持不同政见的自由,实际上孔子一生就是以抨击时政、议论当道、规谏君王为己任的。孔子痛心疾首地怒斥“天下之无道也久矣”,满怀愤恨地揭露“苛政猛于虎”的暴政,他可说是典型的持不同政见者。他不仅提倡议政评政,而且提出为政者对待批评意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孔子把排斥或镇压不同政见的做法,当成是无道的暴政表现,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第十四)。

孔子有性别歧视吗?

《论语.阳货》中一句“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有人就解读为孔子歧视女性,甚至被认为是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不过,这是误传。孔子一贯的思想是平等、仁爱,爱人如己,他怎么会歧视女人呢?在《诗经》第一篇里,孔子就选的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孔子把女人当成道德卑鄙的小人,他会这样描述人类美好的爱情吗?何况孔子从小就是母亲独自把他抚养大,他尊重母亲,能瞧不起女人吗?

有人根据古文特定的语法,发现《论语》的句式多用对偶。例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从语法来看,这里的“女子”和“小人”应该是意思相近相似的词。按照“人之阳曰男,人之阴曰女”,这里的“女”其实是一个形容词“阴性的”,“女子”就是“内心阴险狡诈的人”,全句就成了:那些内心阴险狡诈、人格卑鄙龌龊的人是最难以相处的。亲近他们,他们会无礼;疏远他们,他们又会怨恨。

孔子不信天道吗?

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所以不少人认为孔子不信神鬼,更有甚者说夫子有反宗教的思想。然而《论语》也有多处文字证明孔子是相信神鬼存在的。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那么为何孔子不谈论鬼神呢?

作为老师,孔子对他说的每句话都是认真负责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自己不知道的、超自然的或者宗教性的事物,“子不语”也是正常的。“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为什么还要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呢?

世人常说做人要守“口德”,因为无意中一句话可能就伤害了谁。佛教中讲不能轻慢“佛、法、僧”三宝,人们在随意谈论中,会用人心去想神佛之事,无意中就怠慢或曲解了神佛,就会犯下轻慢的罪过。修炼中要“修口”,做人也得明白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而且另外空间是鬼还是神,人是分辨不了的,所以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

《史记.老子列传》里讲述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故事,老子也因此指出了孔子的问题所在,“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对此孔子是心服口服:“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又问孔子是否得道,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得到啊。”老子于是点拨他,“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心中的。”也就是说,是否真心向道,舍掉世间的名利情,是能否了悟修炼之道的根本。

孔子虽然是贵族旁支的后裔,但他属于分封后二级行政区鲁国的局外人,他所接触的有关礼仪的书籍,都是外表肤浅的,而周朝内部的官方档,以及珍贵文献,如伏羲《易》等内容或思想,孔子根本没机会看到过,所以从黄帝开始的中华古老神传文化,在孔子那时就失传了。所以说孔子代表中华文化,这句话还不全面,孔子不能代表中国文明前面二千五百多年的半神文化,他只是后面二千五百年人的文化的代表。而孔子到最后,也终于发出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的感叹。

“中庸之道”是平庸之道吗?

现在不少人把孔子所说的“中庸”,理解成“平庸之道”,或理解成做人圆滑、当老好人的同义词。什么是中庸呢?中,正也,不偏不倚,天下之正道;庸,常也,中和守常,不变之天理。孔子所说的中庸,就是行为要恰如其分的符合天理依据的正道。

中庸思想在儒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而言,中庸是儒家修养的最高境界了。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这绝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

孔子不尊重人性吗?

有人说孔子讲究“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求、个性等等,而服从当朝的规矩和秩序,甚至还要复古到更早的“周礼”,有人甚至说礼教通篇只有两个字:“吃人”。其实孔子要求克制的是那些不该有的欲望,非分之想,而不是人正当的要求。

《诗经》开篇就讲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孔子还说:“食色,性也”,《礼记》记载,孔子的儿媳妇与孙媳妇都是再嫁之人。孔子哪有“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套说辞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畅谈理想的过程,几个弟子均表示自己有治理国家的理想时,孔子或微微冷笑,或默然不答。当曾晰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理想就是沐浴在春风中,这不是很平实的一个人吗?

共产党真的尊敬孔子吗?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在接受《新纪元》采访时表示,“每一个民族都有一个原始的智慧,孔子代表的是中国原始的智慧,这对任何时代都是有用的。只要你真的懂他的意思,而不是只在字面上讲。”

在文革时期“打倒孔老二、砸烂孔家店”之后,如今中共摇身一变,充当起孔子的代言人了。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背后出钱、发号施令的都是中共。对此余英时表示,中共是在利用孔子。“现在共产党捧孔子,他是在开新的孔家店。他要社会安定,不要阶级斗争,他要老百姓听话,不要犯上作乱,用这些话来讲和解,因为孔子认为‘和为贵’。”


在文革时期“打倒孔老二、砸烂孔家店”之后,如今中共摇身一变,充当起孔子的代言人了。(Getty Images)


余英时指出,孔子的影响主要不在政治上,而是在做人方面,看你对人是否尊重。“孔子认为‘君子不器。’人不是工具,人是人,这就是最伟大的观念了;我们叫他‘人文主义’,把人当人看,不是把人当手段。例如我跟某人打电话,不是因为他可以满足我某些要求,而是因为出自于对他的尊重、问候他,这就是真正尊重人了。”共产党根本没有做到这一点,从何谈起中共尊重孔子呢?

假如孔子看到今天中共治下的中国人如此不讲仁义,他是否会重回人间,再做论语来惊醒世人呢?或者只是孤独地转身而去,徒留“逝者如斯夫”之叹呢?◇

==============================================================

孔子的西方之旅
文 ◎ 李健


十七世纪,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七年的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译成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转译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传。(Getty Images)


三百年前,孔子儒家思想即传入欧洲,成为法国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并给欧洲思想界带来极大的冲击。然而,尽管海外孔子热至今犹存,但文化差异与时空的断层,西方社会理解孔子和中华文化真面目仍十分局限。

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的发表,标志着西方人感性了解中国文化达到新的水准,那么耶稣会士来华就标志着西方人理性了解中国文化的开始。17、18世纪,耶稣会士大量来华,为了进行传教活动,他们必须学习汉语,研习儒家经典,穿着士大夫服饰,熟悉中国礼仪。他们把儒家经典翻译成拉丁文,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写成报告,传回欧洲。在中国生活了27年的传教士利玛窦将《论语》译成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法国巴黎出版,以后转译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传。这些充满异域色彩的文献引起了欧洲饱学之士的注意,其中包括欧洲当时最渊博睿智的学者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

孔子思想冲击欧洲

孔子的伦理思想和治国学说给欧洲思想家带来了极大的冲击。1697年,在《中国近事》一书中,莱布尼茨满怀激情地写道:“如果说我们在手工艺技能上与之相比不分上下,而在思辨科学方面要略胜一筹的话,那么在实践哲学方面,即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方面,我们实在是相形见绌了。”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霍尔巴赫说:“中国可算是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而此历史悠久的帝国,无疑乎告诉支配者的人们,使知国家的繁荣须依靠道德。”


孔子的伦理思想和治国学说影响欧美思想界极深。图为去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馆中,一名西方人用手机拍孔子雕像。(AFP)


把孔子崇拜推到极端的,是启蒙运动的权威作家伏尔泰。伏尔泰个性鲜明,著作等身,为人傲岸不羁,行文汪洋恣肆。他把孔子像悬于礼拜堂,晨昏礼拜。在长篇巨著《风俗论》一书中,他写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在东方所有的发现,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道德的与物质的世界。”他赞赏中国文化具有理性的特质;在所有民族中,中国史最有信用的价值;中国从太古即存在着理性的宗教。他说:“人类智慧不能够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组织。”他尤其欣赏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他说:“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

当时的欧洲思想,正在从中世纪严苛的神学禁锢中解脱出来,迫切需要新的思想资源,儒家思想的传入适逢其时,成为法国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概而言之,孔子思想对当时欧洲人的吸引力不外乎以下两点:用人性本善论对抗基督教神学的原罪说和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说;人能够通过道德理性而不是神学权威来节制人的欲望、协调人际关系、并进行公共管理。

今天回顾起来,当时的孔子热,其局限性昭然可见。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还非常笼统,张冠李戴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原始文献,他们常常通过孔子后学的言论、中国的政治和伦理实践了解孔子,而不能追溯孔子的原话和本意。最严重的问题是,他们通过欧洲文化的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文化和孔子思想,不管是赞美还是贬低,其中都有很大的想像成分。伏尔泰著述的背后,潜藏着一个动机,即批判僵化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他因此极端推崇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他说:“我读孔子的许多书籍,并作笔记,我觉得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虚玄。”实际上,孔子对于鬼神,并不取简单的否定态度,只是不在大庭广众讲学时大肆宣讲罢了。

对孔子的多种评价

当时的欧洲对孔子也不是一边倒的歌颂。法国人皮埃尔.索内拉特受路易十六的委托,到中国做过一次考察。他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孔子,这位被人们推崇的人类智慧的伟大圣人,写过几本关于道德的书。这些书很符合这个民族的气质,因为它们不过就是些把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这里揉合在一起的混杂物。”这本书,康得和歌德都曾经读到过。

法国革命之后,欧洲思想界的气候发生转变,当初崇拜孔子的理由,一变成为轻蔑贬低孔子的原因。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用轻蔑的口吻说到:“孔子是彻底的道德家,不是思辨哲学家。”“(中国民族性格的特征是)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自由的伦理、道德、情感、内在的宗教、科学和真正的艺术,都离它很远。”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Friedrich Schelling)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认为孔子学说“只是关于生活和国家的实践智慧”,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对这个民族来说,“国家即一切,除了国家外,他们不知何为科学,何为宗教,也不知什么道德学说。”这些思辨哲学家,从自己的哲学体系出发,以思辨为人类精神发展的顶峰,充满道德箴言的《论语》,在他们看来,只是平庸长者的生活智慧,绝非哲学领域的登堂入室之作。

19世纪晚期开始,大量中国典籍开始被翻译为欧洲语言,代表的翻译家包括英国的理雅各(James Legge)、亚瑟.韦利(Arthur Waley)、翟理斯(H. A. Giles)、翟林奈(L. Giles)父子,德国的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等人。通过更加完整并较为准确的翻译了解孔子学说的新阶段开始了,对孔子的解释和评价也呈现多样化的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文明遭受空前的危机,西方的有识之士再一次把目光投向东方,希望从东方的古老智慧宝库中挖掘出能够救治现代疾病的药方。中国学者辜鸿铭翻译的《大学》、《中庸》、《论语》在西方风行一时。美国大诗人庞德对中国文化心向神往,操着并不熟练的中文,翻译了《大学》、《中庸》和《论语》等书。孔夫子这个名字走出学者的书斋,融入大众的文化生活。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华裔侦探陈查理动不动就模仿孔夫子的口吻,故作高深地抛出一段格言隽语,“孔夫子说(Confucius says)”从此进入英语成语之林,为大众所津津乐道。


2005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一名读者专注阅读孔子相关书籍。(AFP)


对现代思潮影响广泛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倾动一时的名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提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众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相当显着的因果关系。韦伯把自己的理论延伸,来研究中国儒教和道教为何没能替资本主义开辟道路。韦伯的假说激起了华人学者的反弹,不少学者试图推翻他的结论,力主儒家伦理文化不但不会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有促成之功。这一派代表性的学者有旅美历史学家余英时和新儒家杜维明。余英时试图论证,明清儒家学者把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社会,发展出重商富民的新路向。杜维明则以东亚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的例子,力主“东亚价值”、“儒家伦理”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量。

当代阐释儒家学说的西方学术重镇、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Roger Ames)教授将儒家思想和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相提并论,指出两者至少有如下六个相同点:一、重视文化叙述,反对种族中心主义;二、强调人类社会的沟通交流;三、强调自我修养;四、重视劝谏的义务;五、认可传统的重要性;六、共通的对民主的理解。安乐哲的一系列著作在学术界引起比较大的反响,提供了一种比较哲学的新的可能。

除了狭义的汉学界和哲学界以外,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蔓延到很多学术和文化领域。时髦的生态主义、社群主义、交往行动理论、伦理学上的情境主义等等背后,莫不有孔子学说的影子。

然而,与启蒙思想家相同的是,今天的学者仍然无法摆脱实用的目的和狭隘的立场,也无法从一个崭新的精神高度,理解孔子和中国文化的真面目。

究竟谁来理解孔子的千年孤独?◇

本文转自【新纪元周刊】194期“封面故事”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196/index.ht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7月28日,大都会犹太医疗系统赞助举办的“健康生活在孔厦”活动,特别邀请国际妇女慈善协会,为华埠孔子大厦的耆老们献上歌舞,让耆老们愉快的度过夏季炎热的一天。
  • 哈岗学区设立“孔子学堂”,引发众多反对声浪,22日例行会议上,陈凯、前学区总监克莱默(John Kramar)、哈岗居民鲁迪.欧贝德(Rudy Obad)等反对者出席会议。
  • (shown)孔子的忠恕思想,对中华民族诚实不欺、宽以待人、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的形成,影响深远,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 (shown)孔子是中华文化中儒家的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 美国国会最近掀起“孔子热”,在相关的报告中指出,孔子身高可能有191公分,而他的后代,两千多年来共有三百万人。
  • (大纪元记者周美晴基隆报导)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春秋时代,一生努力提倡教育文化,后人尊称至圣先师。2010年为孔子2561年诞辰,基隆市慈云寺26日上午10时,举行隆重祝圣典礼。由安乐国小学童循古礼、遵礼制,以六佾舞祝寿,在鼓连三严后,进行释奠礼仪式,献上恭敬的三鞠躬礼,整个典礼庄严肃穆,同时让学童也上了一堂尊师重道、品德教育课程。
  • (大纪元记者蔡溶、宋碧龙连线报导)9月28日是孔子诞辰纪念日。美国纽约、台湾、韩国等地近期纷纷举行活动举行组田,重现孔子儒学精神。海外华人表示,祭孔活动修身养性,学生从中可领悟到古人尊师重教的传统以及古代礼仪雅乐和服饰文化。与此同时,美国首都华盛顿DC宣布当天为“孔子日”。据悉,美国众议院去年通过决议,宣布每年9月28日为“全美孔子日”。
  • 中共以共产思想入侵美国,像散布种子一样,10年以后,将长成大树,毒素深植下一代,不能“坐以待毙。”
  • 【大纪元9月27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坤原华盛顿26日专电)大华府地区侨社25日在华盛顿马丁路德金纪念图书馆举行祭孔大典。马里兰州政府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都发表贺词,并宣布9月28日为“孔夫子日”。
  • 瑞典著名政治家约然•林布拉德(Göran Lindblad) 是保守党国会议员,瑞典驻欧盟议会代表团主席,政治事务委员会主席。长久以来,他关注中国问题,并每年主持一次中国问题研讨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