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泪30年 学者记录100万深圳人逃往香港

人气 38
标签:

【大纪元2010年12月09日讯】曾任深圳特区报的记者陈秉安用了22年时间,采访了百余名相关人物,收集了大量有关深圳历史上4次“逃港潮”的资料。据资料显示,在1955年起的“逃港潮”中,已有56万人企图偷渡到香港,由于大量居民外逃,深圳许多村庄都“十室九空”。今年10月,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公开出版。

30年大逃港潮

据《中国青年报》报导,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有将近100万名大陆居民,由深圳越境逃往香港。这被研究者认为是冷战时期历时最长、人数最多的群体性逃亡事件,史称“大逃港”。深港西部大桥所在的深圳湾,便是当年逃港者的一条主要路线。

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档案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

逃港方式各有不同

他指出,逃港者多为农民,也包括部分城市居民、学生、知识青年、工人,甚至军人。从政治成分看,普通群众居多,也有共青团员、共产党员,甚至中共干部。有一份来自深圳市的资料表明,至1978年,全市干部中参与逃港者共有557人,逃出183人;市直机关有40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外逃。

至于逃港的方式,可分走路、泅渡、坐船3种。按路线,则有东线、中线、西线之别。泅渡通常是首选。偷渡者往往会选择西线,即从蛇口、红树林一带出发,游过深圳湾,顺利的话,大约一个多小时就能游到香港新界西北部的元朗。

许多村庄都变成“无人村”

广东人把这种水路偷渡称为“督卒”,借用象棋术语,取其“有去无回”之义。在许多当地人的记忆中,一到夏天,水库和河里便人满为患。不少孩童从小就被家人灌输:“好好练游泳,日后去香港”。

偷渡者通常都带有汽车轮胎或者救生圈、泡沫塑料等救生工具,还有人将多个避孕套吹起来挂在项上。当时,上述物件都属于严格控制使用的物品。到后来,就连乒乓球都成了其中之一,因为边防部队发现,甚至有人将数百个乒乓球串在一起,作为救生工具。

1971年,宝安县公安局给上级的《年终汇报提纲》里写道,大望前、马料河、恩上、牛颈窝、鹿嘴、大水坑等许多村庄都变成了“无人村”,有个村子逃得只剩下一个瘸子。

陈秉安曾遇到过一个逃港者中的传奇人物,这个人先后偷渡了12次都被抓住,创下了一个记录。到第13次,边防战士看了他都脸熟,实在不好意思再抓了,他才成功地逃到了香港。

偷渡者随时被边防兵打死

当时对偷渡者的打击是异常严厉的。凡不经合法手续前往香港者,都被视为“叛国投敌”,抓到就处以收容。而边防部队对于偷渡者是最大的障碍。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边防兵遇到不听命令的偷渡者可以随时开枪,许多偷渡者被打死在滩途上和山里。

这种风险极大的逃港风潮,还催生了一个新职业——“拉尸行”。在鼎盛时期,深圳活跃着200多个“拉尸佬”。上世纪70年代末,深圳蛇口海上派出所曾经规定,“拉尸佬”每埋好一具偷渡客尸体,就可以凭证明到蛇口公社领取劳务费15元。

陈秉安曾采访过一个当年的“拉尸佬”。这个老人告诉他,最多的一天,自己从公社领到了750元,而在他埋葬的50具尸体中,有4个是他的亲人。

为什么要逃港?这个问题,陈秉安曾经问过很多人,得到的答案也各式各样。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贫穷和饥荒。

相关新闻
【新纪元】偷渡故事之 血泪旅程
偷渡故事之 血泪旅程
中国偷渡美国非法移民近期暴增10倍
林辉:脱团•偷渡•移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