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勤俭

font print 人气: 153
【字号】    
   标签: tags: , , ,

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勤俭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尚书》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引古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周易》提出“俭德辟难”。可见,古人认为能否做到勤俭是关系到生死败亡的大事,不可轻忽。勤俭有助于防患于未然,即使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今天,戒奢从俭仍是值得我们崇尚的道德修养。

《周易.否》说:“君子以俭德辟难”,大意是君子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这句话一方面是阐明俭朴的德行能够防止奢靡腐化等行为;另一方面,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具备俭朴的德行有助于克服危险。《周易》一书非常具有辨证思维,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顺与不顺、通与不通之时。不顺不通就要修身养德,不能过分彰显自己,这样才能渡过难关。

《尚书.大禹谟》记载“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即在国事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尧、舜、禹对天下大事都是尽心尽力,尧看到有人挨饿受冻认为是自己的过错;大禹治水数过家门而不入。他们拥有天下但是生活却十分俭朴,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为天下人作出崇尚俭德的表率。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引述别人的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来训诫子孙。人想过好日子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人对物欲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一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他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节俭有助于抑制过分的欲望,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先秦诸子之中,墨子以乐于过类似苦行僧的生活而闻名。他反对骄奢淫逸、靡费财务,提倡节俭。墨子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这话很有道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纵观历史,大到邦国,小到家庭,从表象上看无不是兴于勤俭,亡于奢靡,所以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非常重视勤俭,这也是今人应该遵从的一种美德。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琵琶在古代是使用丝弦与牛筋弦,古人气定神闲,做什么事都讲究静心,用丝弦即使音量小,古人依然可以领略乐曲的意境。
  • (shown)古人敬法自然,从自然的世界中悟道,孔子就提到“三无私”的天地之德,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临。”作为天,任何事物都在他的覆盖之下,作为地,任何事物都在她的承载之上,作为日月,任何事物都受到他们的照临,无论是善人,恶人,好事,坏事,正物,败物,都感受着伟大天地的无私大德。
  • (shown)真正聪慧、善良、谦虚的人,会有静观俗世而不被其羁绊的超然境界和包容万物的底蕴…
  • (shown)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民族气节,知耻都是良知的先导。
  • (shown)古典诗词中的山水意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有限的物像有了无限的意韵,品味其独特的审美意蕴,感悟诗中所昭示的深刻道理,使人领悟到传统文化之深之博之美,使人获得对宇宙、人生的理性认识和励志生命的人文品性。
  • (shown)古人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对于一句交托的话,能做到终身不忘,而真正成为良知、正义、感恩的人。践约守信是诚实做人的核心,是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要求,是对自己良心的忠诚和对他人的负责。
  • (shown)箫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构造简单,但音色醇厚深沉,柔润和顺,乐音体系完整,可谓“大繁若简”,箫历经千年,见证着华夏文化的历史悠悠。
  • (shown)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无私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智慧和境界,这种境界源自于人的道德修养,来自于人的内心“善良、慈悲、仁爱”的自然流露。
  • (shown)中国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项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深远的历史影响,是其它的文明所不能替代和超越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