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新:《白云泉》中的自省

佟新

人气 22
标签: ,

【大纪元2011年11月01日讯】

太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居易《白云泉》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题刻在苏州天平山上的一首诗。

这吴中的太平山巍峨高耸,白云泉清澄透澈,白云闲逸地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自由流淌,从容自得。诗人赋予了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情趣。这一道细细的山泉,引起的与其说是这位心系天下苍生的诗人灰色的感叹,不如视为这位曾经的积极入世者“今是昨非”的自省。

白居易的早年,举业有成,春风得意,用他自己的话说,“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贵”。仕途的顺畅曾经膨化了他的兼济志向,他关心时事,以“为民请命”自许。不仅他的诗文大都豪情满怀,而且他大胆上书言事,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提出各种有关国计民生的建议,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意在有为的雄心壮志。他这一时期的诗,针砭时弊,议论锋发,入世之意世所共见,让人读出了诗人胸怀天下的古道热肠。

古人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孟浩然《与诸登砚山》),历史是人、事留下的深深的印迹。因此,即使当白居易仕途受挫,那些曾听到过他为民请命的呐喊,那些曾得到过他所办实事恩惠的百姓却记住了他的名字,“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刘禹锡《白太守行》)。而当老百姓盛赞他的功德的时候,这位“惟歌生民病”,“但伤民病痛”,一向为民请命的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在反省自己时似乎很不满意自己的作为,或者是对这种赞美很不屑一顾。

白居易早年的确积极入世,因此,细心的读者即便认可《白云泉》中所表达的这种“今是昨非”的感叹,也不禁会问:白居易除非后悔自己曾经执著追求、顽强奋斗过的人生,否则,想要否定和遗弃的是什么呢?

诗人面对闲适的白云与泉水,对照自己极其有为的内心,不禁产生一种羡慕之情:看着那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腾、飞泻而去,给纷扰多事的人世推波助澜?!

那心忧天下、欲行兼济的志向和付诸实施的行动,都在“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那一声轻轻的感慨中,似乎失去了本来很斑斓夺目的色彩,似乎都在由调侃和自嘲构筑的自省中,化作了虚无缥缈、瞬间即逝的烟云。

春秋时有一个蘧伯玉,“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常为后人称道,被誉为达到了人生彻悟的境界,也很符合圣人“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要义。中国儒家的修身文化一向以严于责己而著称,先贤肯定人的反思意识,将此看成是使人清除私欲、惰性,并获得精神重生的途径。依此而言,白居易在《白云泉》中所彰显的内在转型显然是自省的结果。

当然,白居易的自省也事出有因:曾因越职言事遭贬,心灰意冷的他不再以“兼济”来鞭策自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换尽旧心肠”。一下脱胎换骨,开始独善其身。其实,有史料显示,白居易在写作《白云泉》,也可以说是转向清静无为之后,仕途突然又变得通达起来,而且官也做得越来越大。也许,这应验了一个遥深的哲理:无求而自得。@

相关新闻
天韵舞春风:白居易问刘十九
【古文观止】唐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佛家故事:白居易虚心向鸟窠禅师学佛法
白居易炼丹
白居易炼丹 人气 27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