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谈蒋介石日记 “颠覆”历史

人气 308

【大纪元记者毕儒宗剑桥市报导】前中华民国总统府发言人,现任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女士,六月十一日应纽英仑中华专业人员协会之邀,以“从蒋介石日记看蒋介石:议论常公与身后”为题发表演讲。郭女士根据蒋介石日记的内容,及自己的研究,描绘蒋介石的内心世界,并针对多个华人们最关心的历史事件,提出许多颠覆性的史实。例如:抗日前经常说的“攘外比先安内”,实际上要安的“内”是军阀,而非共产党;蒋介石为何自“联俄容共”到痛恨共产党?他与宋美龄的感情等。

针对共产党数十年来指控蒋介石不抗日的说法,郭女士表示,蒋介石日记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当1931年918事件发生后,全国群情激愤,都要求要对日作战,蒋介石隔天在日记理写道“日本三日可亡我也”。

郭女士表示,蒋当时主张不打,其实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不能与日本人打,包括胡适、蔡培元、于右任及汪精卫都知道是不能打。汪精卫在国民党会议中的口头禅是“这个战怎么打?”当时的情势敌强我弱,强弱悬殊。蒋介石能真正控制的也只有东南沿海,在黄埔训练的军队经过北伐及中原大战也所剩不多,各地军阀割据各有所谋,未必会来打这个战。

在没得到联军的军事装备支援前,中国军队有多弱呢?她举例,在淞沪战役,中国军队是三个人一支步枪,有的还要用绳子绑起来,否则就松散掉了。要打仗就时就早上发子弹,每个士兵有时发13颗子弹,有时发7发子弹。平时训练时是不发子弹,用假的,因为用子弹太浪费了。士兵只能穿草鞋,可是日本是军舰,机械兵团。所以淞沪战役中日双方的死亡率是7:1,中国什么都没有,就是血跟肉。

郭女士指出,从日记来看,在1932年以前,国民政府对日本是在拖,因为蒋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直到了1933年,蒋与德国军事顾问商量后,怎样打这个仗慢慢的就清楚了,他想到要用这个空间换取时间并且准备迁都。因为南京、上海一定是守不住,本来要迁长安、洛阳、西安,最后在34年决定迁都四川。但南京政府进不了四川,因为四川、云南、贵州这西南都是军阀控制,他根本进不去。

蒋因此在日记中说出“借剿共以收复西南”,也就是后人所知“攘外必先安内”的说法。但蒋日记出现后,对历史有很大的颠覆,很多学者来看了后才恍然大悟,尤其是中国大陆学者。因为大家都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现在才看出来原来他安的“内”并非指共产党,而主要是军阀。

她表示,中国科学院的近代研究所派出了大批研究员到史丹佛大学研究蒋介石日记,很多学者看了日记之后,都说非常震撼。不少人看了甚至流泪。此外,郭女士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一个月前到武汉大学演讲,讲完后有位学生问,“郭教授如果你说得都是真的,那我所学的是不是真的,”当时气氛挺尴尬,台下武汉大学校方领导的脸色也不好看。

根据蒋的日记,经过1933年多次剿共后,蒋并没有将红军当回事,他认为只要下一次围剿就可以把红军剿灭了。因此他故意流下一股红军,然后将他们从西安往西南赶,那红军往前面走,政府的军队在后面追,这样才能进入川、云、贵,然后让红军往延安走。

西安事变发生前,原本再一次围剿就要把红军剿灭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因此蒋在日记中写道“汉卿坏我大事”、“汉卿误我一盘好棋”。因为根据蒋的计划,希望德国顾问在1939年时能为中国训练出60个德国装备师,但在西安事变开始时,这个目标连一半都没有达到,他没办法只好被迫仓促应战,揭开了八年惨烈抗战的序幕。(注:张学良字汉卿。)

郭女士强调,分享这些,在乎的不是蒋介石个人的荣辱,不在于他一个人的平反,只是为了了解整个中华民族所走过的一点一滴,因为在日记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很多重大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怎么回事,及决策过程。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历史上做一个沈思、学习反省,我们也深知,唯有改革,才能维持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

相关新闻
【旧文回顾】金尧如:披露历史密闻
宋美龄抗衰老保养法(五)
抗战史实大揭密---中华名将张灵甫(3)
蒋介石的珍品身份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