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2年07月07日讯】(大纪元李洋综合报导)七七芦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华民族抗战的历史。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在北平附近的宛平县进行军事演习,夜间日军以有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驻守此地的国军第29军拒绝。之后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抵抗。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1937年3月17日,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在江西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演说:“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靠近宛平车站,属河北省宛平县,始建于金朝(1189年),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宛平城是捍卫京城的军事要塞,占领了这里就可控制北平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当时驻防在卢沟桥一带的国军第29军,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旧部。
事变前对日谋略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1894到1895年通过甲午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军突犯沈阳,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翌年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企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
当时的国民政府面临“北有日军、南有共军,交相呼应,同时进逼”的危局。各地军阀亦各自为政,不听中央调遣,相互冲突,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费尽心机,居中调停。与此同时,中共趁机加紧发展,在湘赣等地建立起多个“中央苏区”并不断扩大。
面对日本侵略和中共在赣湘鄂豫皖各省的武装叛乱颠覆,蒋中正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他认为“赤匪之扰乱,诚为中国民族之根本大患。”
1933年1月,日军攻破榆关,中共则在江西扩张。蒋中正筹划应付日军、共军呼应夹击之策,决定“对外积极准备,对内加紧剿共”。他一面派兵北上防日,一面加紧剿共,并密筹对日宣战与封锁之准备。同年4月,江西新淦被中共红军所攻陷。蒋中正赴江西主持国军剿共军事会议,表明长期抗战方略与决心。为此,蒋中正随后发表《告各将领先清内匪再言抗日电》,申明“外寇不足虑,内匪实为心腹之患,如不先清内匪,则无以御外侮”。
但1936年西安事变,破坏了蒋中正抗日的战略部署,使他的“八年剿(共)匪之功,隳于一旦” ,并导致日本对蒋凝聚了中国的团结而意识到须加快侵略。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进行军事演习,作侵略华北的作战演练。
七七卢沟桥事变
当时国军第29军在卢沟桥一带驻扎了一个营的部队进行防御,在丰台以南的南苑尚有29军主力部队集结,两支中国军队互为犄角之势,对驻扎在丰台的日军形成威胁。而日军企图占领卢沟桥及桥东的宛平城,全面掐断北平的外援,使北平变成一个死城,实现其不战而胜的目的。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的一个中队在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进行军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当时驻扎在卢沟桥的是国民革命军第37师219团吉星文部队的一营拒绝了这一要求。
之后日军包围了卢沟桥。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并向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29军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还击。从此掀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日的序幕。
爆发全面抗战
日军以七七事变为开端,迅速发动了对华全面的侵略战争。短短一个月时间,日军在华北侵略军兵力已由事变前不到一个师团增加到达8个师团以上,并编成华北方面军,分路向河北、山西、绥远、山东展开大规进攻;事变后一个月,日军又在上海发动海空协同登陆,开始有计划地对华东进行侵略。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正在庐山主持军官团训练的蒋中正密电当时的第29军军长宋哲元向石家庄、保定增兵,巩固北平城防。7月13日又电令宋哲元“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17日,蒋中正在江西庐山发表了“最后关头”演说,象征对日长期抗战的开始。
“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救国家生存。……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
蒋中正在演说中一再强调“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系此理。”他认为卢沟桥事变非 “偶然突发”的,而是日本“处心积虑”,所以必须抵抗。同时采取紧急措施,编组第一线战斗部队100个师,预备部队80个师,后备兵员100万人。国民政府亦将重要的设施、人力向西南迁移,使西南成为日后抗战的大后方。
7月31日,蒋中正又发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宣布“和平既然绝望,只有抗战到底”。同年12月17日蒋中正发表《告全国国民书》,表示“中国持久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国之民 心……人人敌□,步步设防,则四千万方里之国土之内国处皆可造成有形无形之坚强壁垒,以致敌于死命。……最后胜利必属于我。”
早在1935年8月21日,蒋中正在日记中就超前预见日本侵华最终失败:“(一)对中国思不战而屈。(二)对华只能威胁分化,制造土匪汉奸,使之扰乱,而不能真用武力,以征服中国。(三)最后用兵进攻。(四)中国抵抗。(五)受国际干涉引起世界大战。(六)倭国内乱革命。(七)倭寇失败当在十年之内。”
之后的历史事实亦表明与蒋中正预测大概相符。经过八年艰苦奋战,中华民族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全面胜利。
(视频:不朽的光荣—— 伟大的中国卫国战争: 1945年8月,蒋中正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历时14年艰苦卓绝浴血抗战,采用白崇禧上将率先提出的抗日持久战战略,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迎来了近代历史上最伟大与荣耀的时刻。)
(视频:1945年10月10日,日军北平投降: 中华民国首任国防部长、抗日持久战最高战略制定者、国军多场重大战役策划部署指挥者白崇禧上将亲临现场监督,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代表中国在日军投降书上签字,北平十万余民众与美、苏、英、法代表观礼,激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中国万岁”、“蒋委员长万岁”、“胜利万岁”,声震屋瓦,响彻云霄。)
(视频:捍卫中华 战神白崇禧—— 碧血黄花岗 万世流芳颂 )
(视频:《一寸河山一寸血》29 —— 历史的血迹: 抗战期间,国军坚持敌后游击战,毛泽东和中共表面上拥护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抗日,背地里对日军游而不击,破坏抗日,乘民族危难发展壮大中共实力 )
(责任编辑: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