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与礼乐文化精神(中)

作者 : 静远
font print 人气: 206
【字号】    
   标签: tags:

二、对“以德配天”的君子人格的推崇

礼乐文化倡导“以德配天”的君子风范。“以德配天”是周人德治思想的宗旨,正所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传统文化将各种美德都赋予了君子。君子人格对后来的中国士大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人一生的道德追求。

《诗经》中有大量篇幅称赞君子人格,提出“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要像文王等圣君那样修明德行,又常常自省,使其所作所为都合乎天道,就能获福。如周成王效法文王、武王之道,与后来即位的康王开创了继“文武之治”后“成康之治”的盛世局面,他弘扬善德,受人爱戴,得到上天保祐且一再赐福:“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大雅.假乐》)

《小雅.桑扈》中写道:“交交桑扈,有莺其羽。君子乐胥,受天之祜。交交桑扈,有莺其领。君子乐胥,万邦之屏。”描绘出:灵俏的小青雀飞来飞去,斑斓的羽翎闪耀着五彩光。大周天子心里无比地欢畅,这都是上天的护佑啊,福禄无疆。天子堪称保护天下万民的有力屏障,堪称天下各诸侯的风范榜样。如果他不内敛和恭谨,是不会受到如此厚福的啊!正因为他不骄不躁不傲慢,自有万千福禄齐聚在他身上,即则善德所至,人无事于求福,而福反来求人矣。

这首诗既写了青雀的灵动俏丽,又写了君子的欣悉之乐,既写了天子的受天之祜,又写了天子的万邦之屏,敬天保民思想得到了艺术体现。

《小雅.采菽》中写道:“采菽采菽,筐之莒之……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描写出:采大豆啊采大豆,筐呀筥呀往里装……柞树枝条一丛丛,它的叶子密又长。诸侯君子真快乐,辅佐天子镇四方,万种福禄尽安享。左右臣子都恭顺,跟从君王安国邦。

以采菽者连连采菽开始,整首诗明快而又隆重的气氛从此定下了基调,用柞枝蓬蓬起兴天子拥有天下的繁盛局面和诸侯的非凡功绩。从天子邦国的镇抚到邻邦属国的治理,以此表达对天子、诸侯、大臣们恪尽职守的赞美。

《卫风.淇奥》称赞了对道德文章堪为楷模的卫武公。《诗序》中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卫武公修己爱民,善于教化,辅佐周平王,平定犬戎之乱,由卫入洛,封公为相。

〈淇奥〉一诗,借淇水岸边生长的茂美修竹为兴,象征武公“质美德盛,有康叔之余烈”;由绿竹的抽笋、解箨、枝叶猗猗、箐箐,象征武公的德业由“切磋琢磨”而精进到“金玉之相”的境界,以宝石的光辉比喻武公学问充实及纯清美好的品质,“如金如锡,如圭如璋”,足为后人景仰。

《大雅.抑》为卫武公所作,他历经宣、幽、平王三朝,熟知历史经验,明知存亡之机,在预见灾乱即将到来之前,在诗中谆谆告诫子弟,希望他们头脑清醒,明辨是非,免致祸患。

《小雅.南山有台》中写道:“南山有桑,北山 有杨。乐只君子,邦家之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南山有栲,北山有杻。乐只君子,遐不眉寿。乐只君子,德音是茂。”称赞君子的福德无边。

《诗经》是最早运用文学“比德”手法的著作,有很多地方以山水、玉、竹、松柏、芷兰等事物来比喻君子人格。如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君子德行的崇高;以竹、松四季常青、昌盛而恒久的形像:“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比喻君子坚贞的品格。

相反,《诗经》对于为政暴虐,背德违礼,也给予了讽刺和揭露,规谏为政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大雅.瞻卬》中说:“天何以刺,何神不富?舍尔介狄,维予胥忘”,意思是上天为何责幽王?神明何不保佑他?因其姑息养奸不明察,还对贤臣恨相加,指出其行为不善自不祥。

《邶风.北风》描绘了一个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阴沉天气里,一群扶老携幼的人们仓促离开家乡,以“北风其凉”、“北风其喈”、“雨雪其滂”,反衬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对天灾人祸、国运衰败充满忧虑。

厉王、幽王时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百川沸腾,山塚碎崩”(《小雅.十月之交》),周人认为上天以灾异谴告,是对时王和权臣失德敲响警钟。做事要符合天道民心,要“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即要注意礼节,接近有德之人,不要搞狡诈欺骗,警惕那些奸邪之人。

三、厚人伦,美风俗

周礼为周朝规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奠定了基础,而礼之设乃法天而来,“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和谐的伦理社会为敬天地,位君臣,合父子,明长幼等。《诗经》对伦理道德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强调以仁义为本,以德劝人,体现出厚人伦、正教化的目的。

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节秩序去生活,以实现人格完善和人际和谐,使天下长治久安。所谓“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故《诗经》言人之德,每以“温”字形容之,如:“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温温恭人”、“温恭朝夕”等。

对君主而言,如《诗经》中圣王、明君等,“威仪抑抑,德音秩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念,率民事天,善化万民,是历代君王的楷模。

《周颂.维清》写道:“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意思是:朝政极清明,典章是根本。文王祀天地,德行天下闻,祥瑞降周民。如《大雅.江汉》写道:“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称赞武王明显天子的善德,使之长久称闻,又布施其经纬天地的文德,和洽天下四方之国。

对臣而言,要求的是忠、是贤,对国家前途和民生疾苦的关心。如《诗经》中展示的“言私其豵,献豜于公”的为公思想;“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的忧民意识;“不遑启居,𤞤狁之故”的爱国之心;“王事靡盬,不遑启处”的忠义精神。

《大雅.烝民》写道:“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描写贤臣仲山甫的君子之仪:山甫有美德,柔善为准则。努力习礼仪,敬慎又谦和。天子施教化,山甫来执行。国家吉与否,山甫察分明。

对家庭而言,《诗经》所呈现的人伦关系多表现在《国风》和《小雅》中,体现纯正的道德价值观和审美观,有关孝敬、勤俭、和睦、忠贞、识大体的教育比比皆是。

其所歌咏的,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瞻望兄兮”、“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戚戚兄弟,莫远具迩”、“诸父兄弟,备言燕私”等,乃是一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的伦常道德与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充满了和谐气氛,体现着以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风俗的层面即所谓的“文王之化”等。所谓“化”就是指使人心向善,民风淳厚,社会风气好转。《诗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可以看出,礼的节文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大至国家的宗庙祭祀、政治变革、社会经济,小至平民百姓的婚丧嫁娶、蚕桑耕耘、屯戍徭役,都是《诗经》所 要描写表现的对像,包括冠、婚、丧、祭、燕、射、朝、聘诸礼等都各有其重要内容和作用:它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起着“安上治民”、“移风易俗”的作用。

如 《小雅.鹿鸣》表现了待宾礼仪。其中特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反映了好礼从善,以德相勉的社会习俗。

《小雅.湛露》写招待嘉宾而突出赞美“令德”、“令仪”,即品德涵养、容止风度之美,诗中洋溢着祥和的气氛。

《豳风.七月》全诗从夏历七月初大火星开 始西移的天象说起,一一叙述每一个节令农夫们的生产与生活,是一篇细备而周详的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图,涵括了天文、历法、播种、医药养生及农业知识等多方面内容,给人以借鉴。同时也描述出农民稼穑之艰辛,字里行间体现了圣王以民生为重的仁爱思想,体恤百姓。

《卫风.木瓜》中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表达出做人知恩图报的理念。《小雅.箐箐者莪》被称为中国最早的歌颂教师的诗歌,“菁菁者莪,乐育人也;君子能长育人才,则天下喜乐之矣”, 这里的“君子”即是指教师,是尊师重教传统的鲜明表现。

《小雅.采薇》中写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达出远行征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回想当初出征时是春天,杨柳迎风摇曳,似乎在为他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如今走在回乡途中是冬天,正是雪花纷飞的时节。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在外征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一年中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春天里万物生发,夏天里万物成长。在中华文明的夏日里,则是文化成长的季节…
  • 界各地都有盗墓者,他们千方百计到古墓中去偷窃埋藏了千百年的金银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使宝物历经千年还保存得相当完好。在这终年不见天日的古墓中,盗墓者通常会认为里面应该是伸手不见五指。可是他们有时却惊恐地发现,在一些古墓的拱顶上,一盏明灯投射着幽幽的光芒。
  • 海外媒体报导:网路疯传“起义月饼”……其文中曰:据传,元朝统治非常残暴,害怕汉人反抗,规定一家一户只可以有一把菜刀,不准私藏兵器。而汉人更不甘受蒙古人统治,朱元璋欲整合抗元力量,苦于无从传递消息。
  • 人类最早的航天故事,可以说是由中国女性来演绎的。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中的主角嫦娥,便是人类最早的一位女“航天员”。人们把即将进入太空的首位中国女航天员,亲切地称为“嫦娥”,包含的就是这种感情。
  • 葱郁山川的云飞水动,皆神韵天然,山水诗人则以新奇而隽永的笔触,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山川之美,给人以自然清新、境界开阔的特殊感受,一种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铺开。
  • 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一个肃杀的季节。中华文明经过夏季的热烈,迎来的是秋季的沉静、伤感、回响。在汉唐雄风一千多年的吹拂之下,文化的果实已然芬香四溢,等待人们的采撷。所以中华文化在这个季节里,回味多于创造,总结多于创新。这个秋天,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是中华文明的最后一个千年。
  • (shown)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维苏威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直冲云霄,遮天蔽日的黑烟挟带着滚烫的火山灰向人们袭来,仅仅十几个小时,奢华靡烂的庞贝城和赫库兰尼姆城就从人类的视线中消失了……
  • (shown)每逢九月二十八日教师节,台湾各大城市的孔庙都隆重举行祭孔大典,庄重演出佾舞。 专攻雅乐的陈玉秀教授表示,佾舞强调慎终追远,不管是身体、声音或动作,都在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意。
  •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作为士大夫,他在政治上恪守传统礼法,因为有改革弊政的远大抱负,在仕途上坎坷颇多。
  • 文化是文明的灵魂与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修炼文化,贯通天、地、人,他决定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