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阁:寻找苏格拉底和索尔

——有感《苏菲的世界》

人气 34
标签:

【大纪元2015年06月26日讯】“我是谁?从哪里来?”,面对这个人类恒古的困惑,世界畅销小说《苏菲的世界》,以它特别的哲学角度,延伸出广阔的视野,顺着“认识你自己”的思路,唤醒人们心中对生命的赞叹。

“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千百年来,这些莫名其妙的感受,也像是一层细腻的薄纱,笼罩着人们的心智,无法看透这个世界。

当“理智和经验都缺失时,就会出现一个真空,这个真空可以由信仰填补。”,于是人类的历史中,出现了苏格拉底、耶稣,出现了许多圣觉和先知,以通俗千百的语言启迪着人心。

《苏菲的世界》中,有一章讲到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对于整个哲学史是最为神秘的人,虽然他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文明,生前却未留下任何的文字。他知道面对浩瀚博大的真理,自己的领悟、理念和思索,都是贫瘠的,在追求真知灼见的过程中,他放下众口铄金的光环,谦卑的自称:“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他在寻找自己的内心,寻找来自内心的智慧时,经过了长久的探索、讨论和思考,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把至善的道德、至真的智慧,无偿的传授给雅典城的居民。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产生出正确的思想,在他心目中认为“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也“唯有来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这位热爱雅典的先知,为了使雅典城从腐旧的禁锢中解脱,使这匹驽马更有活力,他以“牛蝇”自喻,以不断的叮咬。这位不取报酬、不设馆的道德教师,一生历经坎坷,也要无偿的帮助人们剔除人性的伪善,从塑真善的光芒以照雅典。

苏格拉底在逐渐唤醒人心时,也揭露了人性中的卑劣,招致一些人的嫉恨,被雅典法庭处以死刑。尽管他曾向陪审团保证他的所言所行,全是为了雅典的福祉,既使如此,依然判他有罪。

苏格拉底和耶稣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因为慈爱世人,获得洞见和真知。因为他们探索的真理,包括了生命的真相和意义,能为一个国家和国民带去福祉。所以面对侮辱和诽谤,他们坚持真理的态度,超乎意外的决绝,令外界难以想像。他们的经历似乎在告诉世人:传达真理需要巨大的担当和勇气;唤醒人心,有时会面临屈辱,甚至付出生命。

在《苏菲的世界》中,也谈到了神话的主题,当然对于现代人,相信遥远的神话,会被人讥讽为“迷信”。小说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则说:“‘迷信’,多么奇怪的一个名词。如果你信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这就叫‘信仰’,但如果你相信占星术或十三号星期五不吉利,就是迷信!谁有权利说别人相信的东西就是‘迷信’呢?”

作者在“神话”一章中,引用了北欧的一段神话故事。作者介绍说,在古老的挪威,象征肥沃、富饶的神祇索尔(Thor)经常乘坐一辆由两只山羊拉着的战车横越天空。闪电和雷声是他挥动铁锤的结果。

古老的北欧人居住的世界叫“米德加德”,意为“中央王国”。这个王国常常面临外界“乌特加德”(Utgard)国巨人的威胁。这些被称为“混乱之力”的邪恶怪物,常常想法设法摧毁“中央王国”。为了遏制巨人的威胁,保护百姓的农耕,索尔以铁锤降雨,又以铁锤抵抗危险的混乱之力,保持世界的平衡。当然传说架构的空间,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不过做为精神的承载,也拓宽了人类有限的视野。

《苏菲的世界》之所以畅销全球,也许它在架构的历史长廊中,为狭隘的思想拓展了自由的阅读空间。苏格拉底的故事,启迪着人心的善知和智勇;索尔的铁锤,也在善恶不稳定的世界中,平衡着偏倚的世俗。当人成为“自我的奴隶”时,一个人即使违反自身的利益,也愿意选择善待他人,这就是人的独立和自由。

责任编辑:朱颖

更多:【文史】苏格拉底:一个关于智慧的故事

 

相关新闻
吴惠林:第二十二章 政治经济学复活的关键人物—布坎南
吴惠林:第二十一章 《史蒂格勒自传》中译校订的话
吴惠林:第二十章 《经济学布道家》中译校订的话
吴惠林:第十九章 《人民与国家》译者序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