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路:上海一条马路上的中国梦(3)

作者:史明智(Rob Schmitz)

《长乐路:上海一条马路上的中国梦》(时报文化出版 提供)

font print 人气: 202
【字号】    
   标签: tags: , ,

二○一二年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爬上“二楼──你的三明治屋”的螺旋楼梯,想在角落的小卡座喝杯咖啡取暖。窗外梧桐树的枝条裸露得像易碎的筷子,杂乱地指向各方向,每当有冻人寒风沿街扫过,就会吱吱嘎嘎地刮擦着二楼的落地窗。

日照充足的餐厅中央架子上摆着CK的手风琴,这架黑色巨大乐器前方以优雅的草书体刻了意大利名琴品牌Polverini(博罗威尼)的字样。

店里那天是没客人,CK抓下手风琴,颓然坐进一个沐浴在日光下的卡座,低着头,按下放气钮,缓缓拉开风箱。乐器发出深深叹息,简直像来自CK本人。其实就在前一天,他的主厨一怒之下辞职,还带走一半的服务生,如果今天有客人来,CK和Max只能靠自己了。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手指在键盘上快速舞动,弹奏出一首激烈的快板民谣。他随着逐渐成形的旋律闭上双眼,风箱收缩与扩张的律动有如流水,快速移动的手指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那是一首他儿时的爱国歌曲,随着他头的前后摆动,回忆突然汹涌而上,驱动歌曲进行,愈来愈快。

***

CK从小时候就常听父亲提到“体制”一词。他从来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但可以预测父亲什么时候会说出口。父亲会在说之前会微微停顿,缓慢而刻意地加重语气,使其在句子里有所区隔,好让儿子知道此时该留心。

“你知道吗?凯凯,你就是不可能对抗……体制。”这个词早以粗体铭刻在男孩的记忆中。

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他父亲会要儿子坐下来好好听他发牢骚。体制不让他选择自己的职业。体制不褒扬有才智的人。体制不鼓励个体表现。你永远不可能在体制内超前别人。

“中国的国情不好!”

他父亲会如此愤怒地说。

“我父亲自诩为知识分子,他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对于无法选择想要的事业也不满意。他知道自己比其他人聪明,希望能靠才华成功,但没办法。体制不允许这种事发生。我母亲不够聪明也令他沮丧。他不喜欢公司的同事,更痛恨中国。”CK说。

每当CK想提问,父亲都会要他闭嘴,继续自己的长篇大论。最后CK觉得在一个没人聆听的家里说话毫无意义,从此干脆不再开口。

CK没有任何兄弟姊妹,他出生于一九八一年,正好是一胎化政策执行的第二年。他和母亲、父亲、奶奶四人同住于一栋破败四层砖楼的顶层,是铁路局分派给他们的房子,他的奶奶在那里工作。

这栋楼的楼梯间总是满地垃圾。CK的父亲用今日体制所使用的口号(也就是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描述这个地方,“他称这里是‘三不管地带’──没人打扫、没人管理、没人在乎。”

这也能用来描述CK成长的城市,衡阳。

衡阳距离上海就跟芝加哥距离纽约差不多,历史上就是个人们避免前往的地方。衡阳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南省,在中国历史上曾短暂出现,当时唐高宗将一名不服的臣子贬到那里。之后许多皇帝一次次地把叛逆的高阶大臣贬谪那里,去治理一个边疆辖区,此后几难听到这些人的消息。

然而现代衡阳的命运也没好到哪去。如果看中国的运输地图,南北向与东西向的铁路在此交会,在全国的中心形成一个X状的网路。这里是此区重工业的要地之一,到处都是化学工厂,另外还有产煤、铅、锌的矿场。被污染的空气散发腐臭味,但制造了不少工作机会:CK的奶奶就是在铁路局工作,母亲在磷肥料厂,父亲则在衡阳第二建设公司。

CK的父母和共产中国同样出生于一九五○年代初期。这个世代的成长过程随处都是共产党精神分裂式的口号标语、革命,以及导致数千万人死亡、受迫害或入狱的反革命,那些年可说少有宁日。

生存仰赖的是某种适应政治环境快速变动的能力,并清楚知道这就像受困洪流之中时,你必须忍住逆流而行的欲望。你总是有机会耐心地找到保全自己的出路,前提是你必须放弃试图掌控体制。

CK的父母在青少年时期曾下乡多年,是毛泽东掌政时期都会孩子的必经之路。毛泽东梦想一个都市人与农夫并肩工作的无产阶级乌托邦,但随着一九七六年毛泽东去世,这个梦想也随之消逝。大部分下乡插队的年轻人立刻丢下锄头回到家人身边。但才刚到家,党又再度介入,将所有人分派到国营企业工作。因此直到三十岁,CK的父母都不曾为自己的职涯做过任何选择。

“你想要画画或拉小提琴吗?”

一九八五年的某天CK的父母这么问他。一家三口围坐在饭桌上,两个大人努力在孩子脸上寻找答案。

他父亲一直想当个作家或音乐家。他深信自己要是儿时得以熟习一种艺术专长,就有可能摆脱剥夺他所有职涯选择的体制的掌控。因此,他认为应该将儿子推入艺术世界,要是中国经济哪天又转了风向,这将成为他的安全网。

CK的父母以家族成员的才华来收束儿子的选项。他奶奶在插画方面非常有天分,父亲则曾偶然在垃圾堆中捡到一把二胡(和小提琴有点像的二弦乐器),自学后也能演奏。这两条显然就是他的出路。

“画画或拉小提琴?”

父亲瞪着儿子,态度强硬。男孩想了一下子。

“画画。”他回答。

他的父母转身背对他,悄悄地商量了些什么,然后转身回来,父亲宣布:“你得学小提琴。”

CK当时才刚满四岁。◇(节录完)

——节录自《长乐路:上海一条马路上的中国梦》/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责任编辑:李昀

点阅【长乐路:上海一条马路上的中国梦】系列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这里,人们过去和现在都有一种习惯,一种执著:耐心地把一些思想和形象压进自己的头脑,这给他们带来难以描述的欢乐,也带来更多的痛苦,我生活在这样的人民中间,他们为了一包挤压严实的“思想”甘愿献出生命。
  • 不过,由于他的一位恩师退休住到圣布里厄来,便找了个机会前来探访他。就这样他便决定前来看看这位不曾相识死去的亲人,而且甚至执意先看坟墓,如此一来才能感到轻松自在些,然后再去与那位挚友相聚
  • 母亲不提这些,反而不停地提起在布拉格发生的事,提到伊莲娜同母异父的弟弟(母亲和她刚过世不久的第二任丈夫生的),也提到其他人,有的伊莲娜还记得,有的她连名字都没听过。她几次试着要把她在法国生活的话题插进去,可母亲用话语砌成的壁垒毫无间隙,伊莲娜想说的话根本钻不进去。
  • 这一段路线像是轻松的散步道,沿途可以眺望黑泽池和湿原。朝雾还在低处,整个身体好像都被净化了。神崎先生走在前面,我走在他的后方,和他稍微保持一小段距离。
  • 离开英国才一年左右,我几乎快认不出眼前这位回望着我、双颊消瘦的年轻女子。微咸的海风带走了双颊的柔软圆润,我也晒黑了——至少比普遍英国人的肤色还深。
  • 圣若翰对炒蛋很有一套。爱德华问他炒蛋的秘诀,圣若翰说他从来不一次炒,而是分几个步骤。爱德华也跟宝拉说了这个诀窍,现在也坚持要教我。
  • 毕竟超过了半个世纪,当然不一样啊!道路和运河都整备得很完善,街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简直可说是焕然一新。这里的很多房子曾经付之一炬,很多居民也葬身火窟,经过之后的重建,才有目前的Y町。
  • 后来我发现,处理掉那些东西以前,再花点时间感受一下它们,心情能得到抚慰。每件物品都有它的历史,回味那些消逝的时光,总是乐趣无穷。年轻的时候我总是太忙,没能坐下来好好思索某件物品在我人生中的意义,没能想想它来自何方,或何时又如何来到我手上。
  • 狩猎术语中有个颇具启发性的词汇,可以形容这类印痕——嗅迹(foil)。生物的嗅迹就是足迹。但我们很容易便忘却自己本是足迹创造者,只因如今我们多数的旅程都行在柏油路或混凝土上,而这些都是不易压印留痕的物质。
  • 她的羊角辫在肩膀上像两条泥鳅,活奔乱跳。喜饶多吉说,根秋青措诞生在戈麦高地,两岁时到德格县城来治病,住在喜饶多吉家,病愈之后,她拒绝再回戈麦高地,于是,喜饶多吉一家就收养了她。现在,她的身上已经找不到任何有关草原的痕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