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竹合体 竹韵陶心 陈荣展创双艺之美

人气 340

【大纪元2017年02月02日讯】(大纪元记者廖凤琳台湾高雄报导)陶与竹两种材料,被大量使用制成各种物品,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不论是庙堂之上的祭祀礼器或一般庶民家庭中的生活物件,经过工匠艺人巧手精制,兼具实用、装饰与赏玩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器物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然而,将陶土与竹材两种截然不同的原料融为一体,制成精美器物,至今仍鲜有所闻。玩陶十多年的陶艺家陈荣展在几年前一个偶然机缘,构思陶竹合体的可能性,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终于做出成绩,他的竹编陶壶复合结构,已获得国家专利保证。

原本服务于金融界的陈荣展,始终向往恬淡适性的生活,不希望生命留白,有所遗憾。46岁那一年,决定提前从职场退休,全心投入兴趣浓厚的陶艺领域,虚心就教于许聪志老师,从入门开始学习制陶。

陈荣展与其陶壶竹编文创作品。(陈荣展提供)

因为喜好旅游,又喜欢喝茶,出门旅行时,陈荣展常自备整套茶具,在山林漫游之际,与家人或三五好友席地而坐,烹茶品茗,舒展身心,对他来说,是生活中一大赏心乐事。接触陶艺后,自己制作陶壶,为品茗之乐,更添新趣。

一次出游泡茶时,不慎将陶壶把手碰撞折损,激发了他把陶与竹结合的构想。陈荣展当时面对滚烫茶水,壶身不易握持,倾注茶碗困难的窘境,又联想到很多人奉茶时,习惯手握杯沿,让来客就口饮茶,不洁的印象,加在一起,让他突发奇想:壶身中间如果使用竹编环绕,不是既解决烫手与卫生问题,还可为艺术创作开辟新径吗?陈荣展自此展开新的挑战,长年在陶与竹之间来回琢磨,尽管困难重重,陈荣展却乐此不疲。

要把两种质地、特性全然不同,制作技巧也大相径庭的材料,完全相容,浑成一体,每一环节都是学问。包括物件的形制设计、烧陶上釉和熏竹碳化的温控、陶壶沟槽深浅与竹片宽窄厚薄的拿捏、陶竹紧密钳合的角度平衡、、、等等,工序繁琐,必须具足耐心,反复尝试。在慢工细活、去芜存菁的过程中,考验很多,陈荣展说,这就像是一个心性淬炼的过程。

展场布置带有日本枯山水意境。(廖凤琳/大纪元)

陈荣展为此还放下刻板观念,进一步研习茶道。本来他认为茶道带有刻意的表演性质,步骤繁复,而且对于茶席组件与陈设,总有人以价位高低作为价值取向,使他无心涉足。后来成品渐多,茶友相聚,促成因缘,才发现茶道艺术,别有天地,不仅是一种虔敬的待客礼仪,其中也蕴含个人静心调息的修为。

2011年,陈荣展推出第一代陶竹合体成品,做工经过不断改良,迄今已有第五代成熟的作品问世,竹片削工更加细致、烟熏色泽自然、陶竹接合紧密、壶嘴加长后注水更为顺畅及整体成型的圆润饱满,处处可见制作的巧思与用心。

经过不断改良的五代成品。(廖凤琳/大纪元)

从陶壶文创、茶道学习,一路走来,陈荣展表示,让他更懂得珍惜上天的赐予,珍惜这些来自于土地的生命,提供他源源不绝的创作热情,即使经历许多挫折,仍秉持初心,坚持下来。他发现自己本来毛躁的性情,不知不觉间,变得沉稳、平和了;对负面的人事物,能用更宽厚的心态去理解、去包容。现在他可以从一道茶席中,看出人的精神境界,更能领会古代贤士“志于道,游于艺”的生活智慧。

在陶艺世界中,陈荣展熬出一番心得,近期他将十多年心血结晶,精选出70多件作品,在高雄左营左创健康生活文化园区展出。首次个展,取名为“竹韵陶心”,陈荣展还特意将日本“枯山水”的禅风意境,带入展场中,营造出一种静谧氛围,令不少看展的朋友流连不已。他希望将陶壶的厚重朴拙、竹编的精巧细致,及其个人“返朴归真”的心路理念,分享出来,以启发更多爱好者的新思维。展期至2月12日止。

陈荣展与其陶壶竹编文创作品。(廖凤琳/大纪元)

责任编辑:叶琴

 

相关新闻
陶竹节 竹山地产中心聚人气
吴德贤回乡展雕刻    一刀成字不打稿
台湾艺师纽约献艺 传承民俗传统文化
组图:心坞陶风 叶刘金雄陶壶艺境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