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镜头下的移民生活 华人近代肖像展

聚焦1980年迄今40年间的华裔移民日常 呈现新移民忍耐艰苦精神

纽约市中国居民的近代肖像摄影展,展出华人摄影师(左至右)Annie Ling、Thomas Holton和An Rong Xu的作品。 (王晓飞/大纪元)

人气: 56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18年10月26日讯】(大纪元记者王晓飞纽约报导)纽约华人近代肖像摄影展(Interior Live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s of Chinese New Yorkers)今天(26日)在纽约市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明年3月24日。这次展览是纽约市博物馆协同美国华人博物馆举办的两馆联展。

Annie Ling作品《Bowery 81, 2011》。
Annie Ling作品《Bowery 81, 2011》。(主办方提供)

在纽约市博物馆(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展出的是Thomas Holton、 Annie Ling,以及An Rong Xu三位摄影师的作品。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则展出Bud Glick的作品,记录的是1980年代华裔美国人的肖像。

Thomas Holton作品《Bath Time》。
Thomas Holton作品《Bath Time》。(主办方提供)

纽约市博物馆负责人Ronay Menshel表示,曼哈顿中国城以及纽约市其它地区的华裔居民总人数超过五十万,纽约市为亚洲地区以外华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我们很荣幸能与美国华人博物馆合作,将中国移民社群多元的文化经验,近距离地呈现给来访民众。”

展览策划人、纽约市博物馆平面与照片负责人Sean Corcoran说,“这三位摄影师,Holton记录的是关于一个家庭的故事,跨度很长,Ling记录的是关于住在一栋楼里的居民的故事,而Xu记录的是不同的华裔纽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个组合很真实地反映了华裔纽约人的生活。华人是纽约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们带给这个城市和我们个人的影响,可能没有被认真思考过,这个展览是一个机会让人们增加对这一点的认识。”

Thomas Holton是一半华人一半西人血统的摄影师,在中国城探寻与自己血脉相连的文化时,与居住于律路街上的林氏家庭建立友谊,并从2003年开始记录这个居住在350平方呎公寓里的林氏一家五口的生活,这个摄影项目仍在继续。

台湾出生的Annie Ling从小在美国和加拿大长大,来纽约学习和探索摄影艺术,她在中国城居住的公寓楼起火了,公寓楼的居民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当时她的心里就升起了一个愿望,要通过摄影来记录在这个社区居民的生活。

2011年开始,Ling花了超过一年的时间记录住在包厘街81号35位住户的生活。此公寓为当时纽约市少数仅存“月租一百美元”的住所。Ling想要表达的是新移民能够忍耐艰苦的生存环境,为了远方的家人而牺牲自我的精神。

生于中国、在曼哈顿中国城长到八岁、成长于皇后区的An Rong Xu是一位自由摄影记者,他自高中起就被中国城吸引,学习摄影以后更是经常来中国城拍摄,他后来发现自己是被这里的“人”吸引而不是中国城本身。在过去的六年里,他试图透过摄影来探索华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

An Rong Xu的作品《Mr. Wong》(主办方提供)

Xu不仅记录了华人在中国城的生活,也记录他们在中国城以外的生活。他说:“中国城在严重老化,通常生长在中国城的华人美国梦是长在中国城,长大以后离开这里。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在中国城开始建立新概念的店铺,事情都在变,不可能一直生活在过去。这也是我的作品想要表达的,让人们看到华人的多样性,让人们认识到华人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多么有意义。”◇

责任编辑:文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