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敏:海航往事——闷声发大财

人气 3613

【大纪元2018年02月11日讯】今日海航集团在业界名声是财大气粗,其实昔日也是走过“闷声发大财”的低调阶段。若要回顾这段距今约28年前的往事,最好的资料来源莫过于当时媒体的相关报导,包括出自于海航创办人、海航系掌门人陈峰当时的说法。

如果以媒体曝光量来划分的话,查询发现,海航及陈峰最早一波媒体热显然是在海航正式升格为企业集团的2001年。而在此之前的1990年-2000年即属于海航“闷声发大财”阶段。

首先借用2篇较新的报导进入主题。

官媒《海南日报》2013年11月8日的一篇文章提到,1990年5月江泽民视察海南,提出要努力发展国际旅游。据新闻资料,当时陪同江泽民视察的琼官包括时任海南省省长刘剑峰。

大陆财经视频《资本人物》2007年5月18日曾访问陈峰,据文字报导,他在节目中有一段话是:(刘省长跟我说),没有发达的航空运输业,无论旅游者和投资者都很难到海南来,所以你给咱搞航空公司吧,我给你一千万人民币,后来我说刘省长,您不是害我吗,一千万人民币连个飞机翅膀都买不了。陈峰口中的刘省长即刘剑峰。

据百度百科简介,陈峰1990年出任海南省省长航空事务助理,主持海南航空的组建工作。另据2001年媒体一篇公开介绍,陈峰1990年7月出任海南省政府省长航空事务助理,主持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组建工作。

以下综合2001年前后的新闻或相关报导。

协助省长建立海南省航空的陈峰,1990年7月受命主持的工作,即将原身为于1989年成立的海南省航空公司(海南省政府和民航总局共同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改制为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采纳股份制的航空企业。

1993年年初票日完成,1997年2月更名完成,1997年6月发行B股上市,1999年增发A股上市融资9亿多元,自此海航不断扩大融资管道与规模。

到了2000年,海航展开了自创办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收购。

从2000年8月到2001年7月期间,海航通过大规模兼并重组,先后控股美兰机场、长安航空、新华航空、山西航空。海航将山西航空纳入麾下,为抢占西部市场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特别是海航依托新华航空拥有的50多条航线和北京、天津两个基地,开始将区域性触角向全国性延伸。

实际操盘人陈峰在完成了这一系列收购后,原本作为上市公司母公司而存在的海航集团,也于2001年正式升格为企业集团。

2002年在民航总局推动下,以三大国有民航公司为主体的行业重组中,几乎所有的地方航空公司都被兼并 殆尽,唯独海航因为先前的大举收购,不但没有被弱肉强食,还以小吃大,并且成为国航、南航、东航三大集团之后的民航业“四当家”。

陈峰居然能够提早2年的“先见之明”,若套用当前舆论对明天系、安邦系的置评:每一次动作几乎都是那么精准的踩到政策节奏上,每一次有如神助般的投资把控。肖建华、吴小晖被指有时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的幕后关系。而在民航业重组方案出台前的2000年,时任民航总局局长是刘剑峰。

据一本财经类刊物(1999年创刊,2008年停刊)在2001年8月的一篇采访报导中,记者问:您是从民航总局出来的,而且现任民航总局局长也有海南背景。海航是不是沾了光?陈峰答:是的。记者再问:请讲讲您和刘剑峰局长的故事。爱讲故事的陈峰也回答了。

陈峰和海航在2001年起会成为媒体报导对象,正是因为2000年陈峰能先于国内其他航空集团公司展开行动,演绎了一系列精彩的并购重组大戏,海航2001年得以从一家地方性区域航空公司,转为全国性航空公司,也让企业集团变身金融平台的这段“传奇故事”。

上述同篇报导中,记者就问到:海航从建立以来几乎每件事情都做到了惊世骇俗。陈峰回答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最好代表,“用‘三个代表’的每一条来衡量,我们海航都符合……”。

往事和故事都很多的海航,陈峰当年提“三个代表”可不是什么时间说什么口号而已,里面包含了更深的官场背景。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海航卖房卖地卖公司 悉尼写字楼2亿澳币售出
海航陷入多事之秋 正在步万达后尘?
真没钱了? 传海航欲出售集装箱租赁资产
海航陷资金困境 向员工推销金融产品筹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