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纽约另有比“龙吟”更适合华埠的地标雕塑

第三社区委员认为现有“龙吟”设计无法代表华埠和当地华人的文化只是吸引观光客的建筑

人气: 64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10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黄小堂美国纽约报导)纽约市交通局(DOT)、范阿伦建筑学院(Van Ale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和华埠共同发展机构两年前共同发起的“唐人街之道”(Gateway to Chinatown)地标雕塑,7月公布由澳洲华裔建筑师Lindy Lee设计的“龙吟”(The Dragon’s Roar)获选,曼哈顿华埠第三社区委员会(Community Board 3)委员陈家龄日前投稿当地西媒Bowery Boogie表达观点,认为该设计无法代表华埠和当地华人的文化,只是吸引观光客的建筑,另有其它的设计提案更适合三角地背后代表的华埠历史和文化底蕴。

图为“唐人街之道”地标雕塑的位置,在坚尼路(Canal St.)和巴士打街(Baxter St.)交口处的三角地带。
图为“唐人街之道”地标雕塑的位置,在坚尼路(Canal St.)和巴士打街(Baxter St.)交口处的三角地带。(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提供)
图为“龙吟”地标雕塑引用的概念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示意图。采用意大利钟楼(Italian Campanile)和中国鼓楼(Chinese Drum Tower)的概念。
图为“龙吟”地标雕塑引用的概念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示意图。采用意大利钟楼(Italian Campanile)和中国鼓楼(Chinese Drum Tower)的概念。(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提供)
华埠居民表示,设计师Kwong Von Glinow的“龙凤”(Dragon Phoenix)作品,更能体现华埠的文化特征。
华埠居民表示,设计师Kwong Von Glinow的“龙凤”(Dragon Phoenix)作品,更能体现华埠的文化特征。(Kwong Von Glinow Design Office提供)

“唐人街之道”地标雕塑位置在坚尼路(Canal St.)和巴士打街(Baxter St.)交口处的三角地,广征设计作品,试图以地标建筑带动当地经济和观光发展。日前纽约市交通局城市设计主任Neil Gagliardi介绍,该项目征稿有五点要求,包括成为华埠地标、表现移民文化、提供社区资讯、提供绿地及成为社交场所等。

从设计主任的要求来看,“龙吟”的设计似乎不太相关,日前的公布会议上,许多华埠居民也反应从该设计并没有看到与华人移民的历史,或中华传统文化有何联系。更有当地居民说,该设计未看到为民众考虑的休闲遮阳空间。

陈家龄认为,华裔建筑师Lindy Lee设计的“龙吟”概念上具有误导性,从市交通局释出的资料来看,该设计的概念方法(conceptual approach),引用意大利钟楼(Italian Campanile)和中国鼓楼(Chinese Drum Tower)的概念,但呈现出来设计样貌似乎与中国鼓楼搭不上边。

他说在参加圆桌会议之前他得到了82件征稿中的30件设计渲染图,发现了一些设计更适合唐人街的历史和文化。例如设计师Kwong Von Glinow的“龙凤”(Dragon Phoenix)作品,最能体现华埠的文化特征。

7月公布获选设计后,市交通局举行圆桌会议,原以为评选过程将重新开始及参考居民意见,但陈家龄又再度感到失望,因为市交通局仍然坚持选择该提案,再次无视社区的意见。他指出,无论如何,很明显地纽约市府将继续使用无礼的方式(ass-backwards approach)进行他们所谓的社区参与。◇

责任编辑:李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