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勃朗的内心世界 作品历久不衰的原因

文/ 怀特(J.H. White) 编译/纪安娜

伦勃朗1632年作品《绑架欧罗巴》The abduction of Europa,被描述为巴洛克绘画“黄金时代”的典范。(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208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几年前,我撰写一位英国王室肖像画家时,提到这位画家说他灵感的来源大多来自17世纪荷兰的艺术大师伦勃朗‧范‧里恩(台译林布兰,Rembrandt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

大都会博物馆德鲁‧海因茨(Drue Heinz)策展人、负责绘画和版画部门的纳丁‧奥伦斯坦(Nadine Orenstein)说:“很多艺术家都在向这位大师学习。”

我不是画家,只是一个古典艺术的爱慕者,我非常希望能知道为什么今日世界上最好的画家仍不断地从伦勃朗的画作中得到灵感与启发。于是我参观了大都会博物馆的展览“赞颂绘画:荷兰大师的作品”(In Praise of Painting: Dutch Masterpieces),展览持续到2020年10月4日。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实地观赏伦勃朗的绘画。

伦勃朗1633年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风暴》。1990年在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被偷窃。(公有领域)

亚里士多德与荷马的半身像

展览以伦勃朗的画作《亚里士多德与荷马的半身像》开始,大都会博物馆展览策展人暨欧洲绘画系助理策展人亚当‧埃克(Adam Eaker)在电话采访中说:“这是博物馆真正的镇馆作品之一。”博物馆于1961年在拍卖会上购得后,第一次展出即破纪录地吸引成千上万的人前来观赏。

“这是伦勃朗的杰作——身材高大的亚里士多德,却带有一种暗示的氛围”,埃克说,“这是一个男人陷入沉思的场景。”

画作中,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一只手放在诗人荷马的半身像上,其若有所思又带着关爱的眼神就像是在轻抚年迈的父母般。绘画表现亚里士多德正处于成功的盛名之中,从他身上配戴着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赠与的金色链条可见一斑。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几个世纪,荷马凭借其作品《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获得了文学上不朽的地位。也许,伦勃朗想暗示亚里士多德正在向他的前辈寻求智慧,以洞察自己的人生。

埃克说:“伦勃朗也向我们展示了陷于名利之中的大人物,其内心世界有着许多的疑问甚至是自我怀疑。”

“我们不清楚伦勃朗真正的想法。也许亚里士多德在拿自己对文化的影响力跟荷马做比较;也许亚里士多德想知道他是否给这个世界及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留下了正确的指导与方向;又或者他想知道这些外在的荣誉究竟有没有意义。我可以想像,伦勃朗本人也在思考这些关于自己要留给后人什么的问题。”

画作清楚地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艺术不仅仅是描绘主题,还要能表达那些看不见的内涵——艺术创造者、艺术家本人的思维情感。

“我总认为伦勃朗画中的人物与伦勃朗息息相关,与其笔法、技艺、艺术家的眼光有关。”埃克如是说。

伦勃朗1653年作品《亚里士多德与荷马的半身像》,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公有领域)

画出缺陷

特别的是,伦勃朗在作品中不仅展示了他的绘画技巧,还传达了他内在的气质:他的个性、想法、关心的事以及风格。

17世纪是荷兰绘画史的黄金时代,而伦勃朗至今仍是其中主要的代表人物,因为他打破了当时的艺术主流。展览的主题“赞颂绘画”来自1641年荷兰画家飞利浦‧安吉尔(Philips Angel)庆祝荷兰错觉绘画的一次公开演讲。

本次展览中,一幅玛格丽塔‧哈弗曼(Margareta Haverman)的作品《花瓶》的绘画风格是埃克最喜欢的画作之一,“您可以在花上看到露珠,看到小蚂蚁,越看越多细节。”

玛格丽塔‧哈弗曼(Margareta Haverman)1716年作品《花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公有领域)

这种高度细腻、流畅、理想的线条创造了一种错觉。伦勃朗不喜欢这种风格,他作画使用了更大、更醒目的笔触。[译者按,“巴洛克艺术”时期有一种会造成“视觉错觉”效果的“错觉主义绘画”(illusionistic painting),这种画法具有“深度透视”的写实细节,让观者有“看穿”(looking through)的错觉。]

当时的荷兰是一个贸易国,包括伦勃朗在内的艺术家都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因为那个时期的原始作品或复制品确实向北发展到荷兰。例如,从伦勃朗模仿拉斐尔(Raphael)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文艺复兴的元素。

但是伦勃朗也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理想主义的画法,他把看到的不完美,包括他自己也画出来了。由于没有肖像画上人物的照片做比较,无法判断伦勃朗是否是写实派画家,但至少看来写实是他的意图。

伦勃朗的自画像充满他批判、写实的视角,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埃克说,伦勃朗“几乎以雕塑的程度作画。他在描绘自己脸上衰老的迹象毫不留情。您能看见他眼下厚重的眼袋、皱纹和灰白的卷发。”

这张伦勃朗自画像有更深层的含义。伦勃朗向往真诚,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以油彩和画笔为工具寻求普世的真理,也许这就是伦勃朗的绘画至今天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伦勃朗1660年自画像,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公有领域)

伦勃朗藉由亲眼所见捕捉人性,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当看到我们自己的好与坏时,我们有了成长的空间。根本上来说,伦勃朗的作品,无论是藉由画中的人物或大师本人都可以成为今天的我们内心成长的媒介。

作者简介:

怀特(J.H. White)是艺术、文化和男性时尚专栏作家,目前居住在纽约。

原文Rembrandt’s Inner Life: Alive at The Met 刊登于英文大纪元。#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是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又译林布兰或林布兰特,1606年7月15日 — 1660年10月4日)的诞生400年的纪念年。在全世界的美术馆里举办了不下54个他的画展。从阿姆斯特丹的王家美术馆到柏林的版画收藏馆,从卡塞尔的大师画廊到布拉格的艺术博物馆。另外,据荷兰一家电视台的电视调查显示,伦勃朗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荷兰人》,可见荷兰人对这位画家是多么引以为傲。

  • 1606年7月15日,一个男孩在荷兰小城莱顿一个家境富裕的磨坊主家哇哇坠地。男孩的父母有心让儿子受到高等教育,从小就把他送进了一梭拉丁语学校。在他14岁生日那天,望子成龙的父母就为他在家乡著名的莱顿大学注了册,并爽快的交付了学费。未曾想,这个男孩并没有如父母所愿成为商人,而却靠着他的画笔,成就了“一代画圣”的盛名。他,就是被荷兰人引以为骄傲,人称“光线对比大师”的画家伦勃朗……
  • 许多造访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Rijksmuseum)的旅游者,匆匆而来就是为了要一睹艺术大师伦勃朗代表作之一《夜巡》的真容。这幅画不但是17世纪荷兰绘画艺术大师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1606~1669)最辉煌的作品之一,也是这位元元荷兰绘画黄全时代最具象征性的艺术家从平步青云到穷愁潦倒的转捩点。
  • 【大纪元2011年09月29日讯】(大纪元记者陈浣原北卡报导)美国有史以来收藏品数量最大的伦勃朗画作将于十月下旬亮相北卡罗莱纳州艺术博物馆,其中包括30多幅荷兰大师伦勃朗的亲笔画作。这些作品租自私人的收藏和20多个艺术博物馆。
  • (大纪元记者陈熙暖荷兰报导)荷兰黄金时代最具造就的画家伦勃朗的画作《克劳迪厄斯平民的共谋》,近日返回其故土荷兰, 3月21日在阿姆斯特丹皇家博物馆再次面世展出。
  • (大纪元记者曹莺飞伦敦报导) 英国国家美术馆于10月15日开始的“伦勃朗:晚期佳作”(Rembrandt: The Late Works)的大型个展正在进行中,并将持续到2015年1月18日。
  • (大纪元记者安琪荷兰报导)荷兰文化大臣博斯马克(Jet Bussemaker)在9月30日给议会的书面信中称,荷兰和法国已达成协议,双方将共同拥有伦勃朗的一对婚礼人像画。
  • 一幅在地下室的老旧油画,竟然是专家找寻已久的绘画大师伦勃朗的最早期作品之一。这幅小画拍出百万美元高价,让拍卖行主人都大跌眼镜!
  • 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伯莎撒的盛宴》(Belshazzar's Feast),1635—1638年作,布面油画,66 × 82英寸,伦敦国家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开宴时,空中显出指头,在墙上写了一行字。国王召来巫师、观兆者,无人能破解。最终解读出这句话的,是一位德行高尚又有灵性的犹大青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