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唐诗系列之二

【品读唐诗】一首诗见证最深的友情

作者:兰音
高公旦经常挽留渔父、牧童跟他一起喝酒闲聊。每次喝醉了,就在湖边放声高歌。图为清 戴琇《春溪扁舟》。(公有领域)
font print 人气: 4362
【字号】    
   标签: tags: , , ,

朋友,在传统文化中被列为“五伦”之一,今天人们也常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真正的朋友,可以相伴一生,在患难中互相扶持,在生活中分享快乐。如果能够结识一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真是不亦乐乎!在一些节日或者重要场合,我们都喜欢给朋友赠送礼物表达祝福;重情重义的古人,也会互相赠送礼物。而且,他们的礼物新颖别致,甚至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比如,在唐朝的某一天⋯⋯

郊外的潭水边停泊着一叶孤舟,一位丰神俊逸的中年男子踏上孤舟,准备启程远行。忽然,一个清越悠扬的歌声由远及近,从岸上飘来,男子立刻停船,循着歌声望去。原来是他的朋友,踏地为节拍,一边舞蹈一边歌唱,为他送来一曲送别歌谣。男子望着深邃的潭水不由地感叹,这潭水哪怕有千尺深,又怎么比得上朋友对我的情谊呢?于是,他诗兴大发,吟出一首七绝作为回赠。

这送君远行的一刻,成为古时候送别的经典一幕,以及古人友情的美好见证,那首七绝也因此成为后人争相传唱的名篇。这就是诗仙李白创作的诗歌《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朝诗人辈出,从初唐四杰到盛唐的山水诗人,再到中唐的韩柳元白和晚唐的小李杜,他们像众星捧月一般,衬托出诗仙李白出神入化的诗歌造诣。李白,是历史上罕见的兼擅古体诗、绝句、律诗、词,并达到最高水平的大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多样,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动人力量,将中国传统诗歌推向一个顶峰。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赠汪伦》,就是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小诗。

李白对着深邃的桃花潭水感叹:这潭水哪怕有千尺深,又怎么比得上朋友对我的情谊呢?图为清 张伟《桃花》。(公有领域)

诗境赏析

相信朋友们对李白的很多诗歌都能倒背如流了,但是有人可能会问,这首语意浅显易懂的《赠汪伦》,为什么能成为李白的代表作呢?它好在哪里?难道仅仅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就成为经典名篇吗?

的确,《赠汪伦》在理解诗意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全篇没有一个生僻字,也不用一个典故,就像民歌一样直白晓畅。但是正因如此,这首诗就具有艺术作品中最难得的“天然”,也就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并创作出最美的诗歌,这便是大诗人的手笔。

李白还有一句著名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金代诗人元好问也曾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李白作诗,主张纯真、纯美、自然,不喜雕琢,所以才会创作出《赠汪伦》这样一首朴实无华却又浑然天成的佳作。

如果细细品读《赠汪伦》,我们也能从中体会到诗歌的妙趣。这首诗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是叙事部分,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首句用直白简练的语言切入主题,描写诗人在桃花潭边,即将乘船远行的情形。一个“将”字,说明诗人欲行未行,乘船待发的状态,这就为下一步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忽闻岸上踏歌声”,描写的是朋友送别的场景。这句和第一句不同,从诗人的角度先听到了踏歌的声音,从而引出送行的汪伦来。“忽闻”说明汪伦的出现在诗人意料之外,含蓄地传达出惊喜的心情。踏歌,是一种一边踏着节拍一边歌唱的传统歌舞形式。这句话也从侧面表现出汪伦的艺术修养,以及不拘俗礼、自由洒脱的性格,难怪他会成为李白的好友了。

接下来,一般人的思路是应该描写送行的友人了,但是诗人笔锋一转,进入抒情部分。“桃花潭水深千尺”,诗人这才告诉读者,原来他们分别的地方在桃花潭边。深千尺,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潭水之深。独特的风景也触动了诗人的离思,于是最后一句自然流露,“不及汪伦送我情。”至此,汪伦才隆重出场,更衬托出他送别时的深情厚谊,哪怕是千尺深的潭水都比不上。不过汪伦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李白和他见面说了些什么,有没有约定下次会面的日期,这些都隐藏在诗歌之外,引发读者无限遐想。

夸张是李白作诗常用的手法,可以营造出豪迈奔放的气势,并展现出他诗性飞扬的文采。最后这两句还使用比兴的手法,把无形的情感用有形的潭水来比喻。无形的事物是最难表现的,《琵琶行》中的琵琶声,《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声,都是描写的经典,但是李白这首诗仅用两句诗来表现,而且是将身边的景物信手拈来,却又无比形象贴切。诗仙李白,真的是用天然语写诗的高手!

图为宋 梁楷《李白吟行图》局部。(公有领域)

诗人背后的故事

李白一生交游广阔,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这首《赠汪伦》大约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是李白游历泾县(今安徽宣城泾县)的桃花潭时所作。李白为人豪放洒脱,喜欢结交朋友,也为很多人写过诗,不过大部分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比如孟浩然、王昌龄、杜甫等人。那么汪伦是个怎样的人呢,他为什么有幸成为诗仙笔下的主人公呢?

汪伦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关于他的身世却有很多说法。有人说他只是泾县的一个普通村民,也有人考证后发现,汪伦是唐朝泾县的一个名士,还是初唐越国公汪华的五世孙。开元天宝年间,汪伦做过泾县的县令,和李白、王维都是关系很好的朋友。后来汪伦闲居泾县的桃花潭,李白就来拜访他,离别时才有了这首诗作。

不过,古代典籍还记录了一件关于这首诗的趣闻呢!传说,汪伦素来仰慕诗仙的大名,但一直没有机缘结识。他听说李白来到泾县时,就写了一封书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盛邀他来作客。李白收到信后,就开心地来到汪伦的住处。但是,李白一看,这个地方既没有十里桃花,也没有万家酒店,原来是汪伦故意把他“诓骗”来的呀!

汪伦向李白解释,何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图为清 刘德六《黄鹂桃花》。(公有领域)

这时,汪伦就解释说:“所谓‘十里桃花’,是因为距此十里有一座桃花潭;所谓‘万家酒店’,是因为有一座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原来汪伦是跟诗仙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中国的汉字果然是博大精深。但是呢,一般人听了,可能为自己“上当受骗”而生气,李白却很欣赏汪伦的机智和心意,反而爽朗大笑,欣然接受了他的“辩解”。

之后,汪伦热情地款待李白数日,还送给他八匹骏马、十端官锦。临别时,汪伦又亲自歌唱送行。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于是赠送给他一首七绝作为回报。诗仙的诗歌,篇篇都是精品,李白以诗赠友,不正是最珍贵的礼物吗?

因为一个误会,李白结识了一位风趣而豪爽的朋友。今天的人们喜欢李白这首诗,恐怕不仅仅是因为背后的轶事,更多的是钦佩李白的胸襟和风度吧!

点阅品读唐诗】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李白从青年时代就已经热衷于访道求仙,对于修炼人的生活充满
    想往和崇敬,就连修炼人居住的环境也在他的笔下变得格外优美,并且带着一种超
    凡脱俗的仙境气氛。访道求仙、甚至亲自炼丹修行的实践在李白一生中从未间断过。
    虽然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他最终的归宿,但他辞世的特殊方式始终是一些人猜测的
    不解之迷。
  • 许多人把记梦的诗都归入游仙诗,使人产生一种错误印象,好像记梦的诗也是以一种假托的手法来表达作者不便直言的思想内涵。再说,许多人认为记梦的诗即使真的在记梦,那也同样是虚妄不真的,和假托手法的游仙诗没有本质区别。产生这种想法的根本原因是这些人不承认梦和现实或未来事件之间有确定的联系。其实,古今中外都一直有人能够根据梦来作出对未来事件的预测。
  • 李白少年时代学习范围广泛,除儒、释、道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钻研道家修炼,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其卓越才华。
  • 李白七言绝句。明朝诗论家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说:“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以《望天门山》一诗为例(开元十三年即725年所作)
  • 聚焦盛唐诗坛,以“惊风雨”、“泣鬼神”的笔触放射出万丈光焰的李白也留下了几多愁绪、愤懑和忧思。不过,在李白笔下,纵使是愁,也挥洒得率真灵动,卓尔不群。
  • 春天,在李白的诗中,翻卷着澎湃的生命力:东风送暖,千花如锦。盛唐的天空下,诗人欣然举杯,歌咏自然的造化,抒发豪情壮志,也洒落几许高处不胜寒的孤寂。
  • 唐朝的诗人热爱所处的繁华盛世,也欢欣喜悦地称颂它,留给后人一个无限神往的大唐王朝。然而在这盛世之下,有一个声音发自生命深处,力透金石,贯彻云霄,那就是——孤独。
  • 一千多年以前,一个平凡的春日的清晨,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扰乱了一个隐士的睡梦。隐士醒来后,没有空闲去责怪那喧闹的啼鸟,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整夜的潇潇风雨,又想到窗外的满树芳菲,此时大半都已凋落了吧?
  • 怀素是禅宗一脉的僧人,王昌龄与他在修炼上有不同的感悟。“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如果连缘分、因果等等都是空的,那活在这世上,吃饭、喝水、呼吸干嘛呢?笔者个人理解,真正的“空”是指执着心都去掉了的那种状态;而不是否认这世间的物质存在。
  • 《春题湖上》以“湖”字起结,奇极。“一半勾留”,湖未尝留人,时人自不能抛舍。兴之所适也;然亦只得“一半”,那一半当别有瞻恋君国去处,若说全被勾留,岂不是个游春郎君,不是白傅(白居易)口中语矣。
评论